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森浩

作品数:22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理学
  • 7篇电子电信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篇离子注入
  • 7篇乙炔
  • 6篇聚乙炔
  • 4篇掺杂
  • 3篇碳60
  • 3篇聚苯
  • 3篇
  • 2篇导电性
  • 2篇电子显微镜
  • 2篇碳70
  • 2篇碳纳米管
  • 2篇稳定性
  • 2篇显微镜
  • 2篇纳米
  • 2篇纳米管
  • 2篇聚苯胺
  • 2篇富勒烯
  • 2篇苯胺
  • 1篇电导
  • 1篇电导率

机构

  • 22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浙江大学

作者

  • 22篇林森浩
  • 16篇荣廷文
  • 8篇崔云龙
  • 7篇王玟珉
  • 5篇朱新芳
  • 4篇杨慕杰
  • 3篇沈之荃
  • 3篇成源棣
  • 3篇钱银娥
  • 3篇陈雨玲
  • 3篇孙剑华
  • 2篇景遐斌
  • 2篇王利祥
  • 2篇张家骅
  • 2篇邹志宜
  • 1篇盛康龙
  • 1篇张建国
  • 1篇蒋立光
  • 1篇魏永钦
  • 1篇巩金龙

传媒

  • 8篇核技术
  • 2篇物理学报
  • 2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分析化学
  • 1篇化学通报
  • 1篇仪器仪表学报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物理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辐射研究与辐...
  • 1篇应用化学
  • 1篇核物理动态
  • 1篇全国纳米科学...

年份

  • 1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5
  • 5篇1994
  • 2篇1993
  • 3篇1992
  • 5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纯度碳-60和碳-70的制备研究被引量:2
1995年
高纯度碳-60和碳-70的制备研究荣廷文,钱银娥,林森浩,鲍锦荣,崔云龙,陈雨玲(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上海201800)目前,C_60/C_70的分离方法有多种,其中主要是中性氧化铝 ̄[1,2]、高压液相色层 ̄[3]和活性碳分离方法 ̄[4]....
荣廷文钱银娥林森浩鲍锦荣崔云龙陈雨玲
关键词:碳60碳70氧化铝
碳纳米管的大规模研制
林森浩
关键词:电子显微镜
质子活化分析法测定硅中微量碳
1991年
本文叙述了利用^(13)C(p,y)^(13)N和^(13)C(p,n)^(13)N核反应,并用碱熔融法,以NH_3的形式分离出^(13)N来测定半导体硅中的微量碳。方法灵敏度可达0.1ppm。
荣廷文成源棣鲍锦荣林森浩
关键词:
梯形聚合物BBL的磷离子注入
1995年
梯形聚合物BBL──[Poly(benzimidazobenzophenathroline)]经能量为30keV、剂量为4×1016/cm2的p+注入掺杂后,可观察到其电导和谱特征(红外、紫外-可见光和顺磁谱)的变化.对于用ICl进行掺杂的BBL膜也进行了对照研究.
荣廷文崔云龙鲍锦荣林森浩朱新芳
关键词:离子注入
团簇冲击核聚变研究现状
1994年
本文简要介绍了团簇冲击核聚变研究的发展和现状,同时也介绍了各种理论解释模型.
林森浩沈文庆
关键词:团簇聚变反应
活性碳分离碳-60和碳-70被引量:2
1994年
活性碳用苯胺处理后,可以减少对C_(60)和C_(70)的不可逆吸附,从而增加C_(60)和C_(70)的分离收率,同时提高了C_(70)的纯度。
荣廷文钱银娥林森浩鲍锦荣崔云龙陈雨玲
关键词:活性碳碳60碳70
碳纳米管的大规模研制
1995年
采用改进的直流电弧设备可大规模制备碳纳米管,产率高达50%。本文用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对形状各异的碳纳米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了碳纳米管及巴基葱的生长机制。
林森浩荣廷文鲍锦荣崔云龙
关键词:碳纳米管电子显微镜富勒烯核分析技术高分辨率
富勒烯晶体的正电子湮没寿命被引量:1
1994年
系统研究了室温下石墨及富勒烯晶体的正电子湮没寿命,发现C60及C60/C70的寿命值分别为379ps和388ps,并给出纯C70的双寿命拟合值为258ps和410ps.
崔云龙荣廷文鲍锦荣魏永钦钱银娥蒋立光陈雨玲林森浩卜为
关键词:富勒烯正电子湮没石墨碳60
梯形聚合物BBL的掺杂
1998年
梯形聚合物BBL-[poly(benzimidazobenzophenanthroline)ladderpolymer]由1,2,4,5-四胺苯和1,4,5,8-萘四羧酸合成。基体物上的BBL膜由投放BBL的AlCl3/硝基甲烷溶液制备。BBL膜注入P+和B+离子后,可观察到其电导和谱特征(红外、紫外-可见光和顺磁共振谱)的变化。用氯化碘掺杂的BBL膜也进行了对照研究。
荣廷文崔云龙鲍锦荣林森浩
关键词:高聚物掺杂半导体器件
聚乙炔离子注入掺杂及电性能的研究被引量:2
1991年
本文用Ar^+,Fe^+,Cl^+,I^+,Na^+和K^+等离子束,在15—30keV能量范围内注入聚乙炔薄膜,剂量为1×10^(13)-3×10^(17)cm^(-2).借助红外光谱、卢瑟福背散射分析及四探针等测试方法,考察了离子注入诱导聚乙炔膜的化学结构及导电性能的变化,检测了化学掺杂与离子注入杂质的深度分布和p-n结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离子束与聚合物相互作用过程的机理.
林森浩鲍锦荣荣廷文盛康龙邹志宜朱新芳王玟珉万洪和沈之荃杨慕杰
关键词:聚乙炔离子注入电性能掺杂
全文增补中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