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岚
- 作品数:10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头颈部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分析发生于头颈部起源于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FT/MF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12例FT/MFT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分析。结果 3例为良性瘤样病变(结节性筋膜炎),3例为中间性病变(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3例为恶性肿瘤(黏液纤维肉瘤),另外3例无法分类,考虑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结论头颈部FT/MFT不多见,但不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存在较大差异,其诊断依赖于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三者结合。
- 胡春燕王纾宜朱莉李诗敏林岚沙晓筱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 咽部及蝶窦脊索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 2009年
- 脊索瘤是一种沿脊柱中线发生的肿瘤,大部分发生于脊椎骶尾部,也可发生在颅底,呈缓慢的侵袭性生长。颅底脊索瘤多发生于斜坡、鞍区,发生于鼻咽、口咽和蝶窦部的较为少见,治疗也较为棘手,我们收集近年来12例脊索瘤的病例,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
- 林岚王纾宜王坚
- 关键词:颅底脊索瘤病理学分析蝶窦咽部侵袭性生长
- 头面部黏液纤维肉瘤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头面部黏液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光镜观察结合临床资料,对8例头面部黏液纤维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其中6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8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12-58岁,平均34岁。5例发生于鼻腔和鼻窦,2例发生于耳部,1例位于眼眶。临床上,患者多因鼻塞、鼻衄、头痛、眼球突出或耳部肿块就诊。CT或MRI检查显示软组织占位性病变,肿瘤多向邻近组织呈浸润性生长伴相应骨吸收破坏。镜下,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星形细胞构成,部分病例内可见多泡状细胞和核深染的多形性细胞,基质呈显著黏液样。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6例中的瘤细胞主要表达vimentin,1例灶性表达α-SMA。7例随访1个月~6年(平均1年),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1月及2月复发并死于肿瘤。结论头面部黏液纤维肉瘤为一侵袭性较强的软组织肉瘤,易发生局部复发,宜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 林岚王纾宜王坚
- 关键词:纤维肉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 儿童头面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儿童头面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按2002年国际病理学会的诊断标准收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病理诊断确诊的头面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病例,并将葡萄状型归入胚胎性的亚型。收集病理及免疫组化切片及临床资料,并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软组织专家重新阅读病理片,对发生于儿童头面部的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2004~2007年共有18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男12例,女6例;发病年龄5个月至18岁,<10岁者12例。临床表现为口、鼻或耳道肿物及鼻塞、声嘶、面瘫等肿瘤占位引起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依据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组的分期标准,临床Ⅰ~Ⅱ期7例,Ⅲ~Ⅳ期11例。CT或MRI显示相应部位膨胀性生长的软组织占位,多伴有骨吸收破坏。术前有5例临床诊断为良性病变。组织病理学上,以出现不同分化阶段的横纹肌母细胞为特征,其中葡萄状亚型4例。行肿瘤完整或大部切除5例,部分切除2例,11例仅行手术探查或鼻内镜活检。随访到10例患儿,其中4例患儿病死,均为临床Ⅲ期,存活的6例均采用了手术结合化疗或放疗的综合治疗;余8例失访。结论儿童头面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为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生长迅速...
- 林岚王纾宜王坚
- 关键词: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儿童
- 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的病理特征及其诊断被引量:20
- 2007年
-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的临床、放射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对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 法),并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结果患者5例,均为男性,年龄34~43岁,平均39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单侧鼻腔堵塞、涕中带血和头痛,检查发现鼻腔充满新生物,表面光滑,有蒂,触之易出血;放射影像学均为局部占位,密度均匀,未见明显的囊性变、钙质沉着和骨化。病理检查:肿瘤多为碎组织,质地中等偏嫩,镜下观察肿瘤常由3个胚层的组织构成,外胚层的鳞状上皮团、中胚层瘤样增生的平滑肌纤维、软骨和骨组织及内胚层的富有黏液细胞的纤毛柱状上皮及排列成腺管样结构的消化道、呼吸道上皮,其中未成熟的神经上皮细胞、胞质透明的鳞状细胞团、梭形细胞肉瘤和腺癌成分最具诊断价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不同胚层的组织对应相应的免疫标记,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标记外胚层的复层鳞状上皮、内胚层的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等标记梭形细胞肉瘤区域和平滑肌等组织,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等标记未成熟的神经上皮组织,且 nestin 阳性,CD99标记较为原始小细胞。5例患者首次病理诊断分别为毛细血管瘤、嗅神经上皮瘤、嗅神经母细胞瘤、颅咽管瘤及恶性混合瘤。随访结果:2例复发,1例颈部转移。结论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是一种由3胚层组成,具有畸胎瘤和癌肉瘤特征的罕见恶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应多取材多切片,以免误诊和漏诊。
- 王纾宜朱莉李诗敏林岚郑斯馨吴韵芳朱雄增
- 关键词:鼻腔鼻窦肿瘤癌肉瘤
- 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 26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血管纹超微形态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缝隙连接蛋白26(Connexin 26,Cx26)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血管纹的超微病理形态学改变,探索Cx26突变的致聋机制。方法将Cx26 loxP/loxP与foxg1-cre转基因小鼠进行杂交,获得Cx26条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Foxg1-Cre cCx26ko条件性敲除小鼠,简称为cCx26ko小鼠),与野生型小鼠(wild type,WT)进行对比。分离出小鼠耳蜗标本,先制作半薄切片定位,再行超薄切片,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血管纹细胞的超微病理改变。结果血管纹各种细胞在早期未见异常;出生后120天(postnatal day 120,P120)起细胞内出现溶酶体增多,P180天见巨大吞噬细胞,P360天见色素颗粒。结论 Connexin 26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出生后早期血管纹超微形态基本正常。成年转基因动物的血管纹出现超微病理学改变,推测其与细胞异常代谢和衰老有关,这可能是Cx26突变致聋的病理机制之一。
- 林岚王纾宜王云峰刘少锋陈岩林曦李华伟
- 关键词:基因敲除超微形态血管纹
- 2005年WHO鼻咽部肿瘤的分类及鼻咽癌的TNM分期被引量:15
- 2007年
- 鼻咽部是一个非常隐匿的解剖部位,即使鼻咽癌在我国为高发肿瘤,仍有相当多的人甚至是医务工作者不能将鼻咽的确切解剖部位明确勾画出来,鼻咽部也是目前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医师不通过专用器械最难检查的一个部位。鼻咽部位于鼻腔后方,颅底下方、颈椎前方及软腭之间的一个狭小的上宽下窄的漏斗形腔管状器官,内衬黏膜上皮。
- 王纾宜朱莉李诗敏林岚郑斯馨吴韵芳
- 关键词:鼻咽部肿瘤鼻咽癌TNM分期WHO医务工作者耳鼻咽喉科
- 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与内耳发育的关系被引量:1
- 2007年
- 林岚王纾宜李华伟
- 关键词:缝隙连接蛋白内耳发育CONNEXIN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细胞缝隙连接内耳组织
-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分析
- 林岚王纾宜
- 上呼吸道结外Rosai—Dorfman临床病理学观察病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上呼吸道结外Rosai—Doffman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结合临床资料,对10例发生于上呼吸道的结外Rosai-Dorfman病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7例,发病年龄20—61岁,平均38岁。肿瘤分别位于鼻腔鼻窦(7例)、鼻咽(2例)和硬腭气管(1例)。患者多以鼻塞、鼻衄或鼻腔鼻咽新生物就诊。CT显示鼻腔鼻窦等相应部位占位性病变,无骨质破坏。组织学显示肿瘤由相互交错的淡染区与暗染区组成,淡染区见大圆形或多边形的组织细胞,部分组织细胞见吞噬现象;暗染区由聚集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组织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S-100蛋白,部分表达CD68等。随访6例,经手术治疗均健在,无复发。结论上呼吸道结外Rosai—Dorfman病较为少见,多发生于鼻腔鼻窦,形态学上易与鼻硬结病相混淆,常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加以鉴别。
- 林岚王纾宜王坚
- 关键词:鼻硬结病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