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模
- 作品数:32 被引量:8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市博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出血性休克与脑病综合征6例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出血性休克与脑病综合征(HSE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例 HSE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例患儿均为婴幼儿,发病季节均在冬春季,以高热、胃肠道症状急性起病,后伴有惊厥等神经系统的症状,实验室检查提示多脏器功能损害,以肝酶、心肌酶动态改变为主。在病原学阳性率极低的情况下,部分患儿出现降钙素原(PC T)的升高。及早纠正休克可改善预后。【结论】婴幼儿当出现以高热、胃肠道症状急性起病,伴有惊厥、循环差等表现时应高度警惕 HSES。 HSES病因不明,过程似各种致病菌或特殊因素作用于特殊体质的患儿,诱发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治疗的重点在休克的纠正以保证脑灌注。
- 林国模王丽周涛
- 关键词:综合征儿童
- 婴幼儿血尿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 2013年
- 【目的】调查3岁以下儿童血尿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婴幼儿血尿预防方法。【方法】按1:1.5比例选取血尿阳性与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在广东省中山市8个区镇中抽取的14955名儿童血尿流行病学调查确诊的¨8例血尿阳性的患儿和186例按年龄和区域匹配的健康婴幼儿对照进行相关因素调查并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出生体重、出生孕周、分娩方式、胎儿期是否有肾积水、近期是否感冒、近期服药情况、有无外伤、日间尿频、有无便秘、家族肾病史、1岁以内喂养方式、是否补充维生素D、是否补充钙剂、奶量、饮水量及其水来源等。【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日间尿频、1岁以内喂养方式、补充维生素D和钙及每日饮水量是婴幼儿血尿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大年龄幼儿、女性、出生体重低及每天饮水量不足300mL是血尿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提倡对婴幼儿适当喂水和母乳喂养,并加强对高危儿童的监测,将有助于降低婴幼儿血尿发生发展。
- 刘玉玲廖艳林翠兰林国模陈欣付四毛潘晓芬张翠梅
- 关键词:血尿病因学
- 婴幼儿泌尿道感染药敏分析以及潜在病因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研究婴幼儿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状况以及潜在的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0~4岁尿培养阳性患儿药敏结果以及潜在病因。结果:尿培养阳性标本221例,其中大肠埃希菌139株(62.9%),肺炎克雷伯杆菌16株(7.2%),屎肠球菌23株(10.4%),这三种细菌对青霉素、磺胺类以及一、二代头孢敏感性较低,对第三代头孢耐药率逐步增加,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好,27名患者发现存在潜在病因,其中输尿管膀胱反流19名。结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屎肠球菌是婴幼儿泌尿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对当前常用抗生素已产生了广泛的耐药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婴幼儿泌尿道感染的推荐用药,反复泌尿道感染的患者需加强病因的追查。
- 潘晓芬刘玉玲林国模
- 关键词:泌尿道感染婴幼儿大肠埃希菌膀胱输尿管反流
-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儿童气质特点与家庭环境研究
- 2012年
- 【目的】了解原发性夜间遗尿症儿童的气质特点与家庭环境,探讨气质与家庭环境对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影响,为早期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研究65例5~7岁原发性夜间遗尿症患儿气质特点与家庭环境,再与正常儿童进行对比。【结果】原发性遗尿症组儿童中难养型和中间偏难养型占的比例大,分别为29.2%(19/65)和30.7%(24/65),高于对照组,表现为普遍难养,而启动缓慢型则无明显差异。在气质维度方面原发性遗尿组情绪本质(3.42±0.59)分、节律性(4.12±0.53)分、持久性(3.78±0.65)分、适应性(4.35±0.55)分不同于正常对照组[(3.13±0.65)分、(4.34±0.63)分、(3.24±0.72)分、(4.75±0.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E组家庭环境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方面的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矛盾性、控制性方面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独特的气质以及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是原发性遗尿的影响因素,但可能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早期的心理干预可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有利于症状的快速缓解。
- 潘晓芬刘玉玲廖艳林国模
- 关键词:原发性遗尿症气质家庭环境儿童
- 中山市6~13岁儿童遗尿症患病率及患病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调查中山市小学儿童进行遗尿症患病率及特征,为儿童遗尿症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5年10月~2016年3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中山市6625名6~13岁小学生进行遗尿症问卷调查,并分析小学儿童遗尿症患病率、遗尿特征,以及其对儿童心理相关影响和家长态度等。结果共6625例儿童纳入研究,有遗尿症者684例(10.3%)。男女之比1.94∶1,年龄(8.79±3.54)岁;其中6~7岁119例(17.40%),8~10岁396例(57.89%),11~13岁169例(24.71%)。原发性遗尿症636例(93%);发生季节以冬季为主238例(35%);轻中型(遗尿次数<4次/周)625例(91.4%),重型(遗尿次数≥5次/周)59例(8.6%);入睡后遗尿发生>6 h为285例(41.6%),其次是4~6 h为192例(28%);遗尿量以小量为主416例(60.8%);既往有泌尿系统疾病22例(3.2%),有遗尿家族史者213例(31.1%)。按遗尿程度分组比较,两组间限制晚饭后喝水和睡前小便率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遗尿症发病率较高,大部分遗尿症患儿存在心理压力且注意力受到影响,家长重视程度不够。需要做好健康宣教普及遗尿症相关知识,及早干预。
- 林国模李正然潘晓芬李小琳付四毛刘玉玲
- 关键词:遗尿症儿童患病率
- 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在儿童肾活检中的应用
- 2013年
- 目的:比较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联合镇静和氯胺酮、异丙酚等全身静脉麻醉两种麻醉方法的差异。方法:应用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联合镇静组30例,施氯胺酮和异丙酚全麻30例,对两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种麻醉方法穿刺成功率均为100%;应用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联合镇静实施肾活检30例,2例年长儿诉轻微腰痛;5例三天后复查B超发现右肾下极包膜下血肿,在1月后复查血肿均完全消失;术后出现肉眼血尿7例,予补液、碱化血液后均很快消失;有15例术后3天内发现晨起尿色偏深,3天后均正常;实施氯胺酮和异丙酚全麻患儿30例,2例年长儿诉腰痛,3日后恢复正常。4例三天后复查B超发现右肾下极包膜下血肿;术后出现肉眼血尿6例,予补液、碱化血液后均很快消失;有16例术后3天内发现晨起尿色偏深,3天后均正常。结论: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联合镇静较氯胺酮、异丙酚等全身静脉麻醉具有术前准备简单、产生费用低、需监护时间短等优点,且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无增加。
- 林国模潘晓芬刘玉玲
- 关键词:咪达唑仑芬太尼麻醉儿童肾活检
- 41例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临床特征和随访研究
- 刘玉玲付四毛林国模潘晓芬李小琳雷辛衍
- 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功能性膀胱容量与遗尿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的年龄分布,以及功能性膀胱容量(FBC)与遗尿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2010-2015年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遗尿症儿童为研究对象,整理患者临床资料,问卷调查其遗尿程度(平均遗尿次数),并通过超声自动容量测定出膀胱容量,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693例,其中男422例(占60.9%),女271例(占39.1%)。年龄7.48±2.15岁,最小5岁,最大16岁。有遗尿家族史者211例,占30.4%。遗尿严重程度(平均次数)为〈1次/d有318例(占45.9%),1次/d有260例(占37.5%),〉1次/d有115例(占16.6%)。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发生达533例,占76.9%。各年龄组FBC减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40,P=0.342)。在5~7岁和〉9~11岁儿童中,FBC减少组的重度遗尿(〉1次/d)的比例均明显高于FBC正常组(χ2值分别为12.185、9.477,均P〈0.05);在〉7~9和〉11~16岁儿童中,FBC减少组的重度遗尿的比例较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遗尿严重程度分组,各组间FBC与预期膀胱容量(EBC)比值中位数分别为44.05%,39.38%,36.67%,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9.858,P=0.007。结论原发性遗尿症患者多数存在着FBC减少,与遗尿程度具有相关性,重度遗尿症FBC与正常值的比值相对较低。
- 潘晓芬刘玉玲付四毛雷辛衍李性希林国模
- 关键词:原发性遗尿症
- 儿童再发过敏性紫癜3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purpura,HSP)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39例再发HSP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对再发HSP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复发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再发情况:研究期间住院的HSP患儿共有275例,其中再发HSP39例,再发率为14.18%(39/275),再发者平均年龄(7.10±2.48)岁;非再发者236例,平均年龄(6.05±2.63)岁,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4)。再发发生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1年。再发的临床表现:皮疹首发多见,其次为腹痛,较少出现关节症状。再发诱因:感染是HSP再发的主要诱因(41.02%),多见于幽门螺旋杆菌及链球菌感染;食物过敏也是HSP再发因素之一。再发者合并肾损害情况:再发HSP的患儿中,51.28%(20/39)合并肾脏损害,非再发HSP合并肾脏损害发生率16.1%(38/2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20例再发HSP肾损害者中,孤立性血尿8例,血尿及蛋白尿12例。12例进行了肾活检,病理分级:Ⅱa级7例(58.33%),Ⅲa级5例(41.67%)。非再发HSP合并肾脏损害16例进行了肾活检,病理分级:Ⅰ级2例(12.5%),Ⅱa级8例(50.0%),Ⅲa级6例(37.5%)。治疗及预后:19例未合并肾损害者经过治疗均治愈,包括3例血液灌流者均无肾损害发生;20例肾损害者16例治愈,4例在随访中,无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发生。结论再发HSP临床表现以皮疹多见,但肾损害发生率高于非再发者。感染是再发HSP的第1位诱因。严重HSP患者血液灌流治疗可能预防肾损害发生。
- 李小琳刘玉玲付四毛潘晓芬林国模
-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肾损害儿童
- 49例IgM沉积儿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Ig M沉积儿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6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儿肾科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的儿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8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肾组织病理免疫荧光是否有Ig M沉积分为Ig M组(49例)和n Ig M组(34例),分别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疗效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诊断包括单纯血尿37例,肾病综合征30例,急性肾炎综合征9例,蛋白尿7例。1病理情况:Ig M组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占59.2%(29例),显著高于n Ig M组的17.6%(6例),χ2=14.200,P<0.05;而Ig M组轻微病变率28.6%(14例)低于n Ig M组的70.6%(24例)χ2=14.280,P<0.05;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 M组和n Ig M组分别为3例和4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 M组3例、n Ig M组未见病例,Ig M组基底膜增厚及小动脉管壁病变各4例,n Ig M组均未见病例;2对激素治疗反应:有4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Ig M组和n Ig M组激素敏感分别为56.0%和73.7%,而耐药/依赖/频繁复发情况分别为44.0%和26.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预后:随访6个月至6.5年,Ig M组和n Ig M组缓解率分别占38.8%(19例)和64.7%(2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9,P=0.020)。结论 Ig M沉积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与无Ig M沉积病例相似;肾脏病理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少部分病例可发生基底膜增厚和小动脉病变;激素的治疗反应与无Ig M沉积者相似;随访发现血尿蛋白尿缓解率较低,应长期跟踪。
- 潘晓芬刘玉玲李小琳付四毛周涛雷辛衍罗序峰林国模黄东明杨赛
- 关键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