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骨盆入射角(PI)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2008年1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1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观察组,120例同年龄段、同性别组成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依据 PI 的不同,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为:低 PI 值组(PI 〈45。)、中 PI 值组(PI 45。~60。)、高PI 值组(PI 〉60。)。于脊柱全长侧位 X 线片测量 C7铅垂线与 S1后上角的水平距离( SVA)、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角度(TLJ)、腰椎前凸角(LL)、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分别比较3组PI 值受试者中观察组与对照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中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低、中、高 PI 值的受试者,分别为38例(27.9%)、50例(36.8%)、48例(35.3%),对照组中分别为52例(43.3%)、41例(34.2%)、27例(22.5%)。在观察组中,高 PI 值患者相比于低 PI 值患者表现出较大的 LL、PT、SS 和较小的 SVA(P 值均〈0.01);与中 PI 值相比,低 PI 值 SS 显著降低(P 〈0.01),而 PT 则无明显变化(P 〉0.05);与中 PI 值相比,高PI 值 PT 显著增大(P 〈0.01),而 SS 则无明显变化(P 〉0.05)。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PI 值与骨盆参数(PT、SS)及脊柱矢状位参数(LL、TLJ)具有相关性,SS 和 LL 之间以及 SS 和 TLJ 之间均具有相关性(P 值均〈0.05);在观察组中,PT 和 SVA 之间具有相关性(P 〈0.05)。在低、中、高 PI 值中,观察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受试者,均表现出 SS 减小和 PT 增大,TK、LL 以及 TLJ 减小(P 值均〈0.01)。结论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骨盆对于 LL 减小的代偿机制因 PI 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PI 较大者的代偿以骨盆后倾为主,而 PI 较小者的代偿以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其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187例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17例,女70例;年龄19-78岁,平均49.71岁。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139例,颈椎间盘置换术48例。并记录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3、6、12个月时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和饮酒史、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节段、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前气管锻炼情况、手术方式、颈椎曲度变化等资料。采用Bazaz评分系统和吞咽困难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估吞咽困难的存在和严重性。根据术后1周患者Bazaz评分分为吞咽困难组和非吞咽困难组,通过单因素Х^2检验及单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潜在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导致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周,出现吞咽困难者99例(52.94%),术后1年16例(8.56%)。术前SWAL-QOL评分为(65.62±4.41)分,术后下降至(58.72±7.54)分,术后1年为(64.66±5.26)分。术后1周SWAL-QOL评分与手术时间相关(r=0.474,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前气管锻炼(OR=0.302,95%CI:0.131,0.748)、手术时间〈60min(OR=0.407,95%CI:0.190,0.878)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OR=O.211,95%CI:0.102,0.425)是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单节段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术前气管锻炼、缩短手术时间、行人工间盘置换术这些因素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