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涵
- 作品数:34 被引量:58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虚气即是心性:“横渠纲领”的现象学疏释被引量:1
- 2022年
-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这四句话是张载哲学的纲领性论述,简称为“横渠纲领”。“横渠纲领”涵盖了张载哲学中虚、气、心、性等核心概念。关于张载哲学,学界向来有“一层唯气论”与“两层超越论”两条诠释路向:“一层唯气论”认为虚、气、心、性同质同层,“两层超越论”认为太虚、心、性与气异质异层。将“横渠纲领”与现象学之视域理论与意识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对张载哲学更为圆融的诠释路向应该是“一层超越论”:“一层”是说虚、气与心、性同质同层,浑沌太虚即德性之知即天地之性,客气客形即见闻之知即气质之性;“超越”是说德性之知为生生不息、流行不已的超越力量,不断推动见闻之知构造着客气客形、宇宙万象。
- 杨少涵
- 关键词:心性现象学
-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两个理论缺陷被引量:3
- 2011年
-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一生学问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从知上说,良知之心无善无恶却知善知恶;从行上说,良知之心无动无静却能动能静。良知之心知善知恶,但为什么会有恶而不知、"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良知之心能动能静,但为什么会出现知而不动、"好心不办事"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知行合一的两个理论缺陷,一是以良知覆盖认知,轻忽认知之心的逻辑分析功能;二是道德情感交待不明,对道德的内在动力认识不清。
- 杨少涵
- 关键词:知行合一良知道德情感
- “圣人之道,至卿不传”——从二程的荀子观看荀子罢祀的学理因由
- 2024年
- 历史上的荀子“罢祀”事件需要在一个更宏观的思想史背景下审视。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荀子在明代遭到罢祀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性恶”“礼伪”的思想不合于宋明理学的道统观,被视为不传“圣人之道”。通过考察二程在不识性、不知诚、悖圣人三个层面对荀子的批判,可以发现荀子之所以被视为不传“圣人之道”,是因为其对性道关系、心道关系、圣人与道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二程为“圣人之道”所构建的新的形上基础。进一步说,正是由于以“仁义之行”为不变内涵的“道”,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由“礼义之统”到“天命之性”的转变,才导致荀子被视为不传“圣人之道”,并最终因“言性恶”的理论问题而遭罢祀。
- 魏雅儒杨少涵
- 关键词:荀子性恶
- 《中庸》早出的义理推断
- <正>这里的"早出"是就《中庸》的思想而非文字来说的。所谓义理推断,即不局限于《中庸》的个别章句、字词及文风等文本上的时代性,而是专注于《中庸》的义理,并把《中庸》的义理放于儒学内部的发展脉络之中,以考察推定其出现时间。...
- 杨少涵
- 文献传递
- “活泼泼地”发微被引量:4
- 2016年
- "活泼泼地"是宋代以降的理学家与禅师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在禅宗语中,与之相同的还有"活鱍鱍地"一语。此语本是宋代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俗语,理学与禅宗都是直接将其从俗语引入释经,而两家之间则没有直接的承袭关系。理学家只使用"活泼泼地",几乎从不使用"活鱍鱍地";两宋以前的禅师多用"活鱍鱍地",很少使用"活泼泼地",两宋以后则两语并用。理学家所使用的"活泼泼地"具有自然灵活、广布充满、秩序层次等三点含义,而禅师所使用的"活泼泼地"或"活鱍鱍地"则只有自然灵活一义,这是儒、佛两家在使用此语时的根本不同。
- 杨少涵
- 关键词:俗语理学禅宗
- 王阳明论“未发已发”被引量:1
- 2008年
- 关于未发已发这一宋明理学中的老问题,王阳明继承了宋儒关于未发的本体与境界两种理解,并以良知或致良知这一核心概念为纽结,详细地对与未发已发相关的中、和、未发之中、已发之和等概念进行了分疏解析,对未发已发的关于做了很多细微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将未发已发的理解推向纵深。
- 杨少涵
- 关键词:本体境界
- “唐宋八大家”与《中庸》的升格被引量:1
- 2023年
- 在《中庸》由《礼记》之一“篇”升格为“四书”之一“经”的过程中,中唐与北宋是两个关键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涌现了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他们或多或少对《中庸》都给予了一定的表章。中唐的韩愈与柳宗元,人称“韩柳”,他们主要关注并讨论了《中庸》的“诚明”思想。北宋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被称为“江右三杰”,欧阳修曾就《中庸》的性论批评过当时学界的空言高论之风;曾巩在继承欧阳修文论的同时,也引用《中庸》来解释《洪范》;王安石则很早就借《中庸》来论述过自己的人性论思想。“三苏”中的苏洵对《中庸》只有零星的关注,但苏轼则专门写过《中庸论》三篇,苏辙也曾以佛解儒,用《坛经》“不思善,不思恶”来解释《中庸》首章的“中和”思想。“唐宋八大家”因其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他们对《中庸》的关注与表章,在《中庸》升格过程中起到了强劲的助推作用。
- 杨少涵
- 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 道德困境的博弈分析
- 2007年
- 在无法避免的道德困境面前,各种伦理学理论和道德选择技术似乎都显得无能为力。博弈分析方法以及"自存-存人"道德哲学构想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和摆脱各种道德困境提供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选择技术和较为合理的理论设想。
- 杨少涵
- 关键词:道德困境道德选择博弈分析
- 从学派形成指标看孔门后学贡献——再读《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
- 2023年
- 2021年,立林兄新著《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以下简称《孔门后学》,引用仅标明页码)出版前,我曾就电子版书稿先睹为快,并应邀即兴作一小序。日前拿到纸质版新书后,又阅读一遍。在感叹电子版与纸质版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之余,加以近年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与思考。现赘述如下。
- 杨少涵
- 当今中国哲学界的造论焦虑与努力
- 2019年
- 黄玉顺老师的“生活儒学”,几年前我刚入职时就接触到。2011年我进入华侨大学,当时接了一门“中国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的硕士研究生课。我当时的做法是,把当时中国哲学界的一些焦点话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其中一个专题就是黄老师的“生活儒学”。当时找不到黄老师的书,我与学生们只能在网上找到一些论文来读。这次会议之前,我通读了黄老师的《爱与思》①,感觉很有收获。
- 杨少涵
-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生活儒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