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先玉

作品数:23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术后
  • 6篇肠梗阻
  • 5篇胃癌
  • 5篇疗效
  • 4篇肠癌
  • 3篇电针
  • 3篇术后肠麻痹
  • 3篇结肠
  • 3篇梗阻
  • 3篇后肠
  • 3篇肠麻痹
  • 2篇电针足三里
  • 2篇炎性
  • 2篇一期手术
  • 2篇一期手术治疗
  • 2篇粘连性
  • 2篇粘连性肠梗阻
  • 2篇诊治
  • 2篇诊治体会
  • 2篇直肠

机构

  • 11篇江西省中医院
  • 10篇江西中医药大...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江西医学院第...
  • 1篇江中制药厂

作者

  • 21篇杨先玉
  • 6篇廖成文
  • 6篇郑慧华
  • 3篇徐芸
  • 2篇蒋建华
  • 1篇赵昂之
  • 1篇胡家萍
  • 1篇桂慧俐
  • 1篇石继连
  • 1篇龚千锋
  • 1篇张庆华
  • 1篇蒋以号
  • 1篇余永欢
  • 1篇曹旻旻
  • 1篇黄文泉
  • 1篇谌秀丽
  • 1篇黄怡

传媒

  • 3篇江西中医药
  • 2篇实用临床医学...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江西医药
  • 1篇光明中医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中药材
  • 1篇江西医学院学...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药品评价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亚太传统医药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医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4
  • 1篇200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穴位敷贴联合耳穴压豆对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联合耳穴压豆对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穴位敷贴与耳穴压豆联合干预,观察至患者出院。比较2组胃肠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初次排气及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低于对照组的21.95%,患者总满意度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联合耳穴压豆能够促进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赵静白细兰邓芸黄怡杨先玉
关键词:直肠癌穴位敷贴耳穴压豆胃肠功能
中医药防治胃癌化疗所致外周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化疗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疗所致的外周神经病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胃癌常用化疗药物的神经系统毒性是剂量限制性,这就限制了胃癌化疗药物的使用。中医防治胃癌化疗所致外周神经毒性疗效明显,本研究从中医内治汤剂、中成药注射剂、中医外治等方面对中医药防治胃癌化疗所致外周神经毒性的情况进行综述。
高瑞华杨先玉
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化学疗法灸法中医药胃癌
益髓方改善胃癌小鼠化疗后骨髓抑制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益髓方对胃癌小鼠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改善作用及对骨髓造血功能的促进作用,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吉粒芬组(12μg·kg^(-1))、益髓方组(40.4 g·kg^(-1))及吉粒芬+益髓方组(12μg·kg^(-1)吉粒芬+40.4 g·kg^(-1)益髓方)。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皮下接种小鼠胃癌细胞(mouse forestomach carcinoma,MFC)建立胃癌荷瘤小鼠模型,当瘤体积达到200 mm^(3)且无破溃时,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建立胃癌荷瘤小鼠化疗后骨髓抑制模型。造模完成第2天开始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7 d。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小鼠血常规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比例及骨髓细胞周期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3(interleukin-3,IL-3)、IL-6、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的水平;瑞氏-吉姆萨染色检测骨髓有核细胞(bone marrow nucleated cells,BMNCs)数量;Western Blot检测小鼠骨髓细胞中Jag1、Notch2、Numb1及Numb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小板(platelet,PLT)及BMNCs计数显著降低(P<0.05),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总量显著下降(P<0.05),CD_(3)^(+)、CD_(4)^(+)、CD_(8)^(+)细胞的百分比及CD_(4)^(+)/CD_(8)^(+)、S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血清IL-3、IL-6、TPO、EPO、GM-CSF的水平和骨髓细胞Numb1、Numb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G0/G1期细胞比例及Jag1、Notch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髓方组小鼠外周血WBC、PLT、BMNCs计数显著升高(P<0.05),CD_(3)^(+)、CD_(4)^(+)、CD_(8)^(+)细胞的百分比及CD_(4)^(+)/CD_(8)^(+)、S期及G2/M�
黄春风杨先玉郑慧华刘大毛陈盼敏喻敏王征
关键词:胃癌骨髓抑制化疗NOTCH信号通路小鼠
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6例体会
2003年
杨先玉
关键词:大承气汤粘连性肠梗阻中医药治疗
肿瘤性急腹症诊治体会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消化道肿瘤所致急腹癌已成为普外临床的常见急症。由于此类,患者多为高龄、病情复杂,处理较为困难。现就本院近4年来收治、资料较完整的32例肿瘤性急腹症的诊治体会进行报道。
周异群陈圣财张有根杨先玉
关键词:急腹症诊治方法近期疗效消化道肿瘤
枳壳樟帮法炮制前后挥发油的GC-MS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枳壳江西樟帮炮制法饮片中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枳壳中提取挥发油。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70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0%以上,枳壳炮制后均有新化合物产生,同时有部分化合物经炮制后含量发生变化。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枳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为枳壳饮片的质量进一步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蒋以号杨先玉张庆华曹旻旻龚千锋石继连
关键词:枳壳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
不同电针方案对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及胃肠激素水平影响的正交试验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选用正交实验设计观察电针参数不同因素、水平对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选择最佳组合的电针治疗方案。方法纳入符合术后肠麻痹诊断的住院患者90例,使用L9(34)正交设计表对电针疗效影响的4种因素(穴位、波形、频率、时间)3水平试验设计方法进行,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结果的差值作为检验指标。结果治疗组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MTL、GAS、VIP的含量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上述4因素对治疗效果影响依次是:频率为电针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波形为影响电针治疗的重要因素,穴位选择是电针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治疗时间为次要因素。结论不同电针方案对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治疗效果明显,影响胃肠激素水平,最佳组合是针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频率为15 Hz,电针波形为疏密波,治疗时间为30 min。
李群杨先玉陈盼敏郑慧华喻敏
关键词:术后肠麻痹电针正交试验设计胃肠激素
乙状结肠造瘘加外口扩大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乙状结肠造瘘加外口扩大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2月至2012年8月58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采用乙状结肠造瘘加外口扩大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瘘,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低切高挂术,比较2组手术对肛管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疼痛程度、复发率及瘘管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对肛管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疼痛程度、疾病的复发率、疗程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状结肠造瘘加外口扩大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具有对肛管及周围组织的损伤小、术后患者可免受橡皮筋切割疼痛,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率的优点。
杨先玉徐芸桂慧俐赵昂之
关键词:高位复杂性肛瘘乙状结肠造瘘术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7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8例,术后对照组经外周静脉输注营养液,试验组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两组基本等热量营养连续给予7d,对两组病人的术前、术后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并比较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及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等。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病人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有所下降,而术后第8天两组的TSF、AMC、TRF、TLC、DCH、IgG、IgM、IgA、CD3、CD4和CD4/CD8均明显回升,并高于术前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支持后血糖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而试验组支持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支持前后两组肝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人支持后营养指标均有所提高,试验组增高幅度较对照组大,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病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是有效的,可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和病人的免疫功能等,而且安全性较高。
杨先玉徐芸
关键词:胃癌早期肠内营养全胃切除术
高龄老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致小肠坏死的临床报道1例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了解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致小肠坏死的临床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致小肠坏死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进行详细报道,并对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致小肠坏死,实施溶栓、抗凝及中西医结合对症支持治疗,并随诊至今,患者基本生活能自理。结论:(1)该病起病比较隐匿,临床少见,进展快,病情危重,易与其他急腹症相混淆;(2)部分临床医生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认识不足,导致临床上易误诊、漏诊。因此,临床医师要不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陈盼敏杨先玉廖成文郑慧华刘大毛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梗阻小肠坏死误诊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