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蕾

作品数:37 被引量:193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心肌
  • 7篇动脉
  • 7篇心房
  • 7篇心房颤动
  • 7篇房颤
  • 6篇血管
  • 5篇心血管
  • 5篇血小板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4篇心肌梗死
  • 4篇心脏
  • 4篇预后
  • 4篇急性心肌梗死
  • 4篇教学
  • 4篇梗死
  • 4篇超声
  • 3篇电阻法
  • 3篇心肌梗死患者
  • 3篇心血管病

机构

  • 36篇北京大学第三...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石家庄市第二...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清华大学第一...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市延庆县...
  • 1篇北京市延庆县...

作者

  • 36篇李蕾
  • 19篇高炜
  • 11篇刘书旺
  • 8篇乔蕊
  • 7篇崔鸣
  • 6篇冯新恒
  • 6篇张捷
  • 5篇韩江莉
  • 5篇李昭屏
  • 5篇张媛
  • 4篇于海奕
  • 4篇曾辉
  • 3篇李卫虹
  • 3篇白瑾
  • 3篇李艳莹
  • 3篇郭丽君
  • 3篇陈宝霞
  • 2篇孙丽杰
  • 2篇陈少敏
  • 2篇徐昕晔

传媒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心血管病学进...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保健与生活
  • 1篇健康博览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artoSound指导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射频消融治疗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CartoSound)三维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室间隔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在CartoSound三维标测技术指导下,对5例HOCM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射频消融治疗,以收缩期二尖瓣瓣叶前向运动(SAM)对应的左室室间隔部位作为消融靶点,应用Smartouch盐水灌注消融电极,消融能量35~40 W,冷盐水灌注流速20 mL/min,温度43℃,贴靠压力5~10 g,每次放电时间60 s。以左室流出道(LVOT)压力阶差下降50%或SAM区域心肌活动显著减弱作为消融有效终点。比较术前、术后LVOT压力阶差变化,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术中累计消融放电15~42次,消融范围占SAM区域比值22.9%~76.6%。术后即刻LVOT压力阶差由术前(105±93.6)mmHg下降至(40.6±37.2)mmHg(P<0.001)。随访至术后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改善;术后6个月室间隔厚度由术前(16.1±2.9)mm下降至(13.3±2.4)mm(P=0.115);LVOT压力阶差由术前(105±93.6)mmHg逐步下降至(94.7±71.9)mmHg(术后7日,P=0.146)、(30.72±12.9)mmHg(术后1个月,P<0.01)、(19.4±17.8)mmHg(术后6个月,P<0.01)。5例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经心腔内超声CartoSound指导下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HOCM安全、有效。
白瑾刘书旺冯新恒冯杰莉徐昕晔徐维陈少敏李蕾高炜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腔内超声三维标测射频消融
全血电阻法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评价
乔蕊李蕾张捷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发心脏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评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对再发心脏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用全血电阻法(EIA)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09例,观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AMI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程度,分为单纯阿司匹林抵抗组(AR)、单纯氯吡格雷抵抗组(CR)、双抵抗组(DR)和双敏感组(DS)。随访记录再发心脏缺血事件。结果AR组16例,CR组10例,DR组4例,Ds组79例。AR组血小板计数和血糖高于Ds组[(221±52)×10^9/L比(201±35)×10^9/L;(6.8±2.6)mmol/L比(5.8±1.9)mmol/L,P〈0.05];AR、CR和DR组心脏缺血事件显著高于DS组(12.5%,10.0%,50.0%比3.8%,P=0.036),其中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为6.3%,10.0%,50.0%比1.3%,(P=0.000)。多因素分析示双抵抗是AMI患者支架术后1年心脏缺血事件和支架内血栓的独立预测因素(OR5.99.95%C11.05—34.34,P=0.045;OR6.36,95%CI 1.13~35.78;P=0.036)。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与AMI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抵抗是再发心脏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李蕾韩江莉李海燕乔蕊于海奕曾辉高炜张捷
关键词:心肌梗死抗药性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阿霉素致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利用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hiPSC-CMs)技术,建立人源的阿霉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方法从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分化hiPSC-CMs,再用不同浓度阿霉素对hiPSC-CMs作用24 h后检测其细胞活性、钙瞬变、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等表型。结果阿霉素诱导hiPSC-CMs细胞活力下降,破坏其钙瞬变,引起氧化应激水平上升,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造成DNA损伤,同时右丙亚胺对阿霉素心肌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结论利用hiPSC-CMs成功建立了人源阿霉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克服了人心肌细胞难以获得及对药物反应存在种属差异的局限性,更好地用于阿霉素心脏毒性的机制研究及药物筛选。
崔宁柯兵兵吴福建白蕊刘涛燕李蕾兰峰崔鸣
关键词:阿霉素心脏毒性免疫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残余血小板活性和CYP2C19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评价RPA和CYP2 C19基因多态性与ACS临床缺血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和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入选接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的ACS患者202例[男66%,(63±11)岁],使用全血电阻法方法检测RPA,并测定每个患者CYP2C19多态性。平均随访16个月记录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采用ROC曲线定义RPA判断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的截断值;RPA和CYP2C19多态性与临床结局的关系评价采用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结果入选患者中CYP2C19*2型基因(681G>A)的携带率为52.5%,*3型基因(636G>A)的携带率为12.9%。二磷酸腺苷( ADP)诱导的RPA在CYP2C19*2或*3型的纯合子组、杂合子组和野生型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9.318,P=0.009);而花生四烯酸( AA)诱导的RPA(χ^2=2.441,P=0.295)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χ^2=0.513,P=0.774)在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随访中18例(9%)患者发生了缺血事件,缺血事件组ADP和AA诱导的RPA高于与未发生缺血事件组[(8.6±4.8)Ω比(5.2±3.7)Ω, P=0.013;(8.6±6.8)Ω比(1.6±3.7)Ω,P<0.001)]。 ROC分析显示以6.5Ω( ADP为诱导剂)和2.5Ω( AA为诱导剂)为RPA截断值,对缺血事件发生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和9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6%和29%。生存分析显示是否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存在显著性差异(HR=2.86,χ^2=11.27,P=0.0008);而是否为阿司匹林低反应(HR =1.77,χ^2=1.74,P=0.19)和是否携带CYP2C19*2或*3型基因(HR=0.89,χ^2=0.12,P=0.73),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存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ACS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与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携带功能减低的CYP2 C19基因型虽然可影响RPA水平,但尚不支持其与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相关。
乔蕊杨硕李蕾张捷
关键词:血小板活化血小板功能试验
颈动脉弹性参数与动脉硬化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从早期的动脉内皮功能异常、脂质沉积、血管壁弹性下降、斑块形成的漫长而复杂的病理过程。后者是动脉硬化最终的形态学表现。而动脉弹性功能的降低实际上是动脉硬化的早期改变,是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重要标记之一,在...
葛辉玉李蕾苗立英王金锐贾建文
文献传递
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本研究拟对标准化病人(SP)参与病例为基础的情景式教学(CBL)是否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进行探讨。方法:将临床医学八年制生产实习阶段医学生分为对照组、学生角色扮演CBL组、SP参与CBL组3组。研究终点为临床沟通技巧考试成绩及实习前后考试成绩的差值。结果:参加研究的医学生共68人,其中对照组23人,学生角色扮演CBL组22人,SP参与CBL组23人。3组学生的实习前临床沟通技巧考试成绩分别为8.00(6.25,9.00)分、8.00(6.50,9.00)分和8.25(6.50,9.00)分(P=0.790)。3组学生实习后临床沟通技巧考试成绩均较实习前的摸底考试成绩均有所提高,SP参与CBL组的分数较对照组提高得更加显著(P=0.047),与学生角色扮演CBL组相比提高的幅度也很明显(P=0.016),而学生角色扮演CBL组与对照组相比,成绩的变化并无差异(P=0.532)。结论:SP参与的情景式教学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沟通技巧的成绩。
徐昕晔赵威李蕾黄静杨渝平崔鸣高炜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生医患沟通标准化病人情景式教学
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5
2013年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并探讨血小板参数与CR的相关性。方法人选2007年7—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52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在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口服后改为维持剂量75mg/d。在患者服药后第5~7天,采用全血电阻法(EIA)检测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程度。血小板自发聚集(电阻≥10Ω)定义为CR。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CS)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生化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记录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再介入和。tD源性死亡。结果共有16例(10.5%)患者发生CR。CR组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cs组(7/16比29/136,P=0.046)。CR组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显著高于CS组[(241±58)×10^9/L比(185±56)×10^9/L,P=0.005;(8.0±0.8)fl比(7.4±0.9)fl,P=0.024]。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每增加10×10^9/L,患者发生CR的风险升高0.376倍(OR=1.376,95%CI 1.097~1.725,P=0.006);MVP每增加1fl,患者发生cR的风险升高1.015倍(OR=2.015,95%CI 1.148~3.537,P=0.015)。对所有患者平均临床随访53个月,结果显示CR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CS组(6/16比23/136,P=0.047)。结论发生CR的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而血小板计数和MPV升高与冠心病患者CR发生率相平行,可作为CR的有效预测因素。
李蕾韩江莉李海燕乔蕊于海奕张捷高炜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小板计数氯吡格雷抵抗平均血小板体积
早期E/Em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事件率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TDI)参数二尖瓣E峰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比值(E/Em)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事件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9例AMI患者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结果及临床事件情况,根据E/Em结果分为两组:E/Em〈10组152例;E/Em≥10组137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指标及院内事件率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E/Em〈10组患者相比,E/Em≥10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2.3±7.3)mm比(49.2±5.2)mm,(P=0.000)]显著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48.3±11.7)%比(56.7±9.7)%,(P=0.000)]及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6.4±1.9)cm/s比(9.4±2.4)cm/s,(P=0.000)]均显著降低。E/Em≥10组患者人院Killip分级[(1.7±0.9)比(1.2±0.6),(P=0.000)]及住院心力衰竭(38.5%比13.8%,P=0.000)及死亡(4.4%比0.8%,P=0.000)发生率显著高于E/Em〈10组。E/Em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患者院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肌梗死早期E/Em可能是患者急性期发生左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有力的预测因素。
聂颖陈宝霞冯新恒李昭屏李卫虹李蕾高炜
关键词:心肌梗死
Marshall束电生理特性及相关的房性心律失常被引量:2
2016年
已知Marshall韧带参与了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维持,然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肌性结构——Marshall束尚无详细报道。现就Marshall束的解剖及其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电生理特性、折返机制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李蕾刘书旺
关键词:房性心律失常电生理特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