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霞
- 作品数:93 被引量:311H指数:9
-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资本主义社会从“控制自然”到“控制人”的内在机制探究被引量:1
- 2021年
-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自我持存的目的必须通过控制自然来实现,结果导致了外在自然及内在自然受到严格的控制;技术是人们控制自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其发展中逐渐成为控制人的异化力量;作为意识形态的控制自然遮蔽了对人的全面控制,由此形成了"控制自然"与"控制人"的内在逻辑,即"控制自然"的目的走向了"控制人"的结果。
- 李庆霞孙晓黎
- 关键词:控制自然控制人
- 当代青年审美“单向度”现象批判
- 2023年
- 单向度理论是马尔库塞思想的集中体现,指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们缺乏否定和批判的精神。为摆脱“单向度”的困境,马尔库塞把人的自由实现和幸福感的满足寄托于审美艺术上,在其看来,只有审美的向度才依然保留着自由,因而审美保持着双向度,但在消费主义的助推下,商品异化已经进入了文化和审美领域,抑制了大众的审美发育,人们丧失了对审美的否定和批判的能力,出现审美同质化、符号化现象。
- 李晶萍李庆霞
- 关键词:单向度虚假需求消费主义
- 从“救国”到“强国”——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嬗变被引量:1
- 2022年
-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以思想复兴引领民族复兴,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开创为探索救国凝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意识形态确立为实现兴国奠定观念前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发展为助力富国提供思想指引,新时代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完善为推进强国明确价值导向。从历时角度诠释了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意识形态建设嬗变的必然逻辑与内在机理,为解决当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问题及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现实镜鉴。
- 于秋叶李庆霞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历史嬗变
-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与研究的四个结合被引量:2
- 2020年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理论先导。20世纪初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中实现了从"师资"向"师俄"的范式转化,逐渐聚焦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主要体现为四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多元性引入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性承接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整体性重构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研究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大众化宣传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式解读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国化探索的结合。这四个结合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立体图景,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干部队伍、理论基础、群众力量和实践基础,推进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丁红岩李庆霞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 资本主义社会从“控制自然”到“控制人”的内在机制探究
- 2021年
-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确立,自然由以往人们所依赖、恐惧和敬畏的对象成为被人控制的对象。在此基础上,人们希望成为控制一切的控制者,以期获得彻底的解放与自由。结果却是,人们非但未获得如期的解放与自由,反而陷入新的恐惧与束缚中,即从“控制自然”走向了“控制人”。
- 李庆霞孙晓黎
- 关键词:恐惧资本主义
- 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重思斯蒂格勒的无产阶级化概念
- 2021年
- 数字资本主义是技术与人双向延异的时代,为了批判技术的负面影响,斯蒂格勒提出无产阶级化概念,以技术逻辑重新诠释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理论。斯蒂格勒通过对马克思“机器论片段”文本的分析与重构,基于数字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完成了无产阶级化概念的语境转换。但是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可以发现斯蒂格勒的无产阶级化概念一方面忽视了其根本性的社会历史语境,另一方面则忽视了与生产力共同构成矛盾运动的生产关系,是一种基于技术逻辑的文本重构。因此,只有在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重新审视斯蒂格勒的无产阶级化概念,才能明确其社会批判进路中的理论缺陷,才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进而更好地对当代数字资本主义的问题症候进行反思和批判。
- 王众凯李庆霞
- 实践教学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功效的有效途径被引量:8
- 2009年
-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将实践论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理论来源,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环节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功效的有效途径。
- 苑爽李庆霞
-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学功效
- 施密特自然与社会双向中介的解蔽与遮蔽——读阿尔弗雷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被引量:2
- 2019年
- 施密特在马克思非本体论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社会中介反映了自然与社会的非同一性,施密特以此反对卢卡奇的同一性,并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通过物质变换概念,施密特又提出社会的自然中介,由此导致其理论逻辑出现矛盾,且使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倒退回一般唯物主义。在自然与社会的双向中介中,施密特由于对前后两个自然概念的理解不清,从而造成前后两个命题在理论层面上的错位。
- 王鸽李庆霞
- 关键词: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介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 2004年
-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转型 ,其实质是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这次转变与西方的现代化不同 ,它一方面是在具有悠久历史的、颇为强大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的 ,另一方面又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的 ,进程中又恰逢西方现代化的危机及全球化的挑战。因此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迫切需要总结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而产生的 ,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指导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 李庆霞关健
- 关键词: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共产党宣言》文本的实践逻辑分析
- 2022年
- 基于对《共产党宣言》中七篇序言的考察,可以发现序言的书写本身就包含着对社会历史实践和《宣言》传播情况的分析与总结,而这种书写被纳入《宣言》文本中,丰富了其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了其理论的实践性质。因此,内蕴在序言中的理解《宣言》文本的两个重要维度被揭示出来,其一是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其二是《宣言》文本本身的传播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具有密切关联,二者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和伟大实践深刻关联。通过分析《宣言》文本所体现的实践逻辑,一方面可以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实践路径,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的实践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当今中国发展实践的引领作用。
- 王众凯李庆霞
-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序言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