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希田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寰椎
  • 5篇螺钉
  • 4篇CT分析
  • 4篇侧块
  • 3篇置钉
  • 3篇椎弓
  • 3篇椎弓根
  • 2篇置入
  • 2篇三维重建
  • 2篇椎弓根螺钉
  • 2篇寰椎侧块
  • 2篇螺钉置入
  • 2篇颈内
  • 2篇颈内动脉
  • 2篇后路
  • 2篇脊柱
  • 2篇侧块螺钉
  • 1篇动脉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像

机构

  • 7篇福建省立医院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8篇朱希田
  • 4篇徐杰
  • 4篇王以朋
  • 1篇吴晓兰
  • 1篇罗奋棋
  • 1篇郑武
  • 1篇田野
  • 1篇林院
  • 1篇李晔
  • 1篇吴晓兰

传媒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创伤与急诊电...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寰椎侧块螺钉钉道与颈内动脉位置关系的三维CT血管成像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背景:植入寰椎侧块的双皮质螺钉存在损伤位于寰椎侧块前方的颈内动脉的风险。目的:通过对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多平面重建测量,研究寰椎侧块螺钉钉道与颈内动脉的位置关系,以避免寰椎侧块螺钉植入造成颈内动脉的损伤。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行头颈CT血管造影扫描的患者中选取寰枢椎及头颈部血管无明确病变者126例,利用其图像数据进行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在寰椎侧块螺钉进钉平面上测量颈内动脉与寰椎前皮质的最短距离,寰椎侧块的宽度,颈内动脉内侧缘分别至寰椎正中线、过横突孔内侧缘的矢状线、过进钉点的矢状线的距离,并测量进钉点与颈内动脉内侧缘切线的外偏角,同时在进钉平面上根据寰椎侧块进行区域划分,根据颈内动脉内侧缘所在区域分析颈内动脉与寰椎侧块的位置关系。结果:在寰椎侧块螺钉进钉平面上,颈内动脉与寰椎前皮质的最短距离为(3.32±1.07)mm,有35侧(13.9%)小于2mm,最小值为1.49mm;颈内动脉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的距离为(22.99±2.86)mm;颈内动脉内侧缘与过横突孔内侧缘的矢状线距离为(1.08±1.50)mm,其中182侧(72.2%)颈内动脉内侧缘位于横突孔内侧;颈内动脉内侧缘与过进钉点的矢状线距离为(3.99±1.84)mm;进钉点与颈内动脉内侧缘切线的外偏角为(9.90±5.57)°,最小值为-4.6°,其中有17侧(6.7%)小于0°。各项测量指标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内侧缘位于侧块外侧有95侧(37.7%),位于侧块前方有157侧(62.3%),其中位于侧块前方区域外1/3有136侧(54.0%),位于侧块前方区域中1/3有21侧(8.3%),未发现有位于侧块前方内1/3及侧块内侧者。结论:颈内动脉位于寰椎侧块的前外侧方,采用5°的内偏钉道有利于避免寰椎双皮质侧块螺钉对颈内动脉的损伤,术前通过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两者的解剖位置关系,为寰椎侧块螺钉的安
朱希田王以朋吴晓兰
关键词:颈内动脉寰椎侧块CT血管成像
三种植骨融合方法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后维持椎间高度的影像学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比较分析3种不同植骨融合方法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后维持椎间高度的影像学结果。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77例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应用自体髂骨植骨(髂骨组)22例;未配端盖的钛网植骨(无端盖钛网组)21例;配有组配式端盖的钛网植骨(端盖钛网组)34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次全切除椎体节段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nAB)、后缘高度(HPB),并观察钛网沉陷、髂骨块塌陷的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检验。结果术后随访24~46个月,平均(30±5)个月。末次随访时,端盖钛网组融合节段HAB相对于术后即刻降低值为(0.4±0.4)mm,与髂骨组[(0.9±0.6)mm]和无端盖钛网组[(1.1±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差=-0.45mm和-0.70mm,P〈0.05),髂骨组与无端盖钛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盖钛网组融合节段HPB相对于术后即刻降低(0.6±0.5)mm,与髂骨组[(1.1±0.7)mm]和无端盖钛网组[(1.6±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差=-0.52mm和-0.98mm,P〈0.05),髂骨组与无端盖钛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髂骨组中有10例(45.5%)患者术后发生髂骨块塌陷,其中9例(40.9%)为轻度塌陷(1~3mm),1例(4.5%)为严重塌陷(〉3mm)。无端盖钛网组中有11例(52.4%)患者出现钛网沉陷,其中9例(42.9%)为轻度沉陷,2例(9.5%)为严重沉陷;端盖钛网组中有2例(5.9%)出现钛网沉陷,均为轻度沉陷。端盖钛网组沉陷率与髂骨组和无端盖钛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
朱希田王以朋李晔田野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骨移植自体
寰椎侧块螺钉置入相关参数的三维CT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测量技术对寰椎侧块螺钉置入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研究影响置钉的解剖结构因素。方法从我院行头颈CT血管造影扫描的患者中选取头颈部未见异常者305例,利用其CT影像数据进行寰椎三维数字化重建,测量与寰椎侧块置钉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并分析颈内动脉对寰椎侧块置钉的影响。结果寰椎后弓下缘侧块高度为(4.53±0.90)mm,其中小于3.5mm的占11.5%。后弓下缘侧块宽度为(9.38±1.21)mm,钉道最大内倾角为(26.69±3.31)°,钉道最大长度为(22.56±2.10)mm,内倾角为0°的钉道长度为(15.75±1.77)mm。颈内动脉与寰椎侧块的最短距离为(3.52±1.36)mm,钉道与颈内动脉内缘相切时钉道内倾角为(-9.62±7.26)°,其中有6.7%大于0°,最大值为8.3°。结论寰椎后弓下缘侧块高度为侧块螺钉固定的主要解剖限制性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采用适当的内倾角度可增加寰椎侧块的钉道长度,采用10°的内偏钉道有利于避免侧块螺钉对颈内动脉的损伤。
朱希田徐杰吴晓兰
关键词:寰椎三维重建颈内动脉螺钉
寰椎椎动脉沟变异与椎弓根置钉的三维CT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背景:寰椎椎动脉沟处形成的骨环变异可影响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目的:观测寰椎椎动脉沟环变异的形态和发生率,对变异的椎动脉沟进行三维CT测量分析,评估椎动脉沟环变异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方法方法:从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行头颈CT血管造影扫描的患者中选取寰椎及头颈部血管无明确病变者405例,利用其图像数据进行寰椎三维数字化重建,在寰椎三维模型中观查椎动脉沟环变异的形态和发生率,测量出现沟环变异的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的高度和宽度。结果:405例(810侧)寰椎三维解剖模型中,寰椎椎动脉沟环变异145侧,发生率为17.9%。其中后环变异112侧,发生率为13.8%,Ⅰ、Ⅱ、Ⅲ、Ⅳ型后环变异分别为31、24、17、40侧,发生率分别为3.8%、3.0%、2.1%、4.9%。侧环变异33侧,发生率为4.1%。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在侧环变异侧为(4.42±1.04)mm,在Ⅰ、Ⅱ、Ⅲ、Ⅳ型后环变异侧分别为(4.51±1.09)mm、(3.16±0.38)mm、(3.14±0.42)mm、(2.92±0.24)mm。椎动脉沟底部后弓宽度:在侧环变异侧为(9.14±1.20)mm,在Ⅰ、Ⅱ、Ⅲ、Ⅳ型后环变异侧分别为(9.19±1.52)mm、(9.09±1.45)mm、(9.02±1.32)mm、(8.93±1.57)mm。结论:寰椎椎动脉沟Ⅰ型后环和侧环变异侧适宜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当寰椎发生椎动脉沟Ⅱ-Ⅳ型后环变异时不适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前利用CT三维重建可清楚观察沟环变异的形态,为寰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置入提供帮助。
朱希田王以朋徐杰
关键词:寰椎椎动脉沟椎弓根螺钉
寰椎后弓交叉螺钉置入相关参数的三维CT分析
2021年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测量技术对寰椎后弓交叉螺钉置入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研究影响置钉的解剖结构因素。方法从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行头颈CT血管造影扫描的患者中选取头颈部未见异常者305例,利用其CT影像数据进行寰椎三维数字化重建,测量寰椎后弓交叉螺钉置钉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并分析寰椎后弓交叉螺钉固定的解剖限制性因素。结果寰椎后结节中央高度值为(9.53±1.67)mm,其中小于7mm的占6.2%,距中线5mm、10mm、15mm处后弓高度分别为(8.53±2.05)mm、(6.91±1.82)mm、(4.53±1.45)mm,其中小于3.5mm的分别占4.4%、11.5%、18.9%,寰椎后结节中央宽度为(7.51±1.82)mm,距中线5mm、10mm、15mm处后弓宽度分别为(7.03±1.53)mm、(6.51±1.27)mm、(6.63±1.05)mm,其中小于3.5 mm的分别占4.3%、5.7%、5.2%。寰椎后弓交叉螺钉置钉点位于后中线旁开左侧为(2.98±0.65)mm,右侧为(3.07±0.88)mm,理想钉道长度左侧为(17.78±2.65)mm,右侧为(17.37±2.48)mm,钉道的外展角为左侧(27.65±7.36)°,右侧(26.84±7.64)°。不同性别和身高层次之间长度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钉道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寰椎后弓高度和宽度为后弓交叉螺钉固定的主要解剖限制性因素,钉道长度小于15mm有利于避免螺钉穿破后弓骨皮质,减少对椎动脉的损伤,术前应通过CT测量获得准确的个体化置钉参数。
朱希田徐杰
关键词:寰椎后弓CT三维重建
寰椎后路置钉通道的三维CT分析及临床应用
近年来开展的寰椎后路置钉技术主要包括寰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由于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和良好的临床疗效,该项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创伤、炎症、畸形等原因所致的寰枢椎不稳的治疗。但由于寰椎解剖形态特殊,结构复杂且变异性大,...
朱希田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
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技术与显微镜微创通道下治疗腰L5S1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
目的: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技术与显微镜微创通道下治疗腰L5S1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比较。方法:2015年9月~12月间,于我科治疗符合条件腰5骶1椎间盘突出患者共43例, 采用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技术治疗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俞云龙徐杰林院朱希田罗奋棋郑武俞国雨肖毓华郑益新许逸洋
寰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2016年
寰椎后路置钉技术主要包括寰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由于寰椎解剖形态特殊,结构复杂且变异性大,并与颈髓、椎动脉等重要神经血管组织相毗邻,使得寰椎置钉存在很大难度和风险。近年来,对寰椎后路置钉技术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有较大的进展,现就近年的文献资料作一综述。
朱希田王以朋
关键词:寰椎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内固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