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小燕

作品数:13 被引量:154H指数:5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流域
  • 6篇河流域
  • 5篇疏勒河流域
  • 3篇农业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生态
  • 2篇生态承载力
  • 2篇碳排放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1篇形态学
  • 1篇生态安全
  • 1篇生态承载力评...
  • 1篇生态赤字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足迹
  • 1篇时空演变特征
  • 1篇水土
  • 1篇水土资源

机构

  • 13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13篇朱小燕
  • 11篇马静
  • 11篇周冬梅
  • 10篇张军
  • 1篇王璐

传媒

  • 3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电子世界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甘肃科技纵横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 1篇农学学报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CityEngine的校园三维模型建模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基于City Engine三维设计平台,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利用教学楼内外部底面投影数据,研究了CGA规则快速生成建筑物外部的基本流程,并进一步实现了室内的精细建模,从而快速高效的实现了校园三维可视化,体现了校园地理信息的一体化集成,为设计鲜活的三维校园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解决方案,扩展了参数化建模的应用领域。
王璐朱小燕谷中仁
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各地区碳达峰时间预测
2023年
对甘肃省及各地区2000—2020年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选取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城镇化率、能源消耗量、每万元GDP能耗、科技投入和工业增加值等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基于Probit模型,依据甘肃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经济发展指标,对各地区GDP增速进行3种经济假定,并对2020—2040年碳排放量及碳达峰时间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甘肃省2000—2012年碳排放量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7.3%,2013—2020年碳排放量呈“U”型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1.9%;碳排放量与人均GDP、城镇化率等因素呈正相关,与第二产业比重及每万元GDP能耗呈负相关;快速经济下,2030—2035年实现碳达峰的地区只有临夏州,基准经济下,2030—2035年实现碳达峰的地区有定西市等4个地区,绿色经济下,兰州市等4个地区在2035—2040年实现碳达峰。
祁海强周冬梅江晶朱小燕马静李绵德张军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浅谈GIS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被引量:7
2011年
农业朝着集约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势必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利用其自身的功能优势已经在农业领域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今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从GIS技术角度出发,论述了其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并结合GIS发展趋势展望了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
朱小燕
关键词:GIS农业
河西走廊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4
2023年
农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温室气体源/汇系统,不同区域、不同种养情况导致农业系统呈现碳源或碳汇两种情况。分析农业系统中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数据依据。本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例,测算了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20个县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碳排放呈现缓慢上升状态。农业碳排放量最大的区域为凉州区和甘州区,占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的31.74%。从种植业与养殖业来看,河西走廊地区种植业为碳汇,碳吸收量达1.41×10^(8)t,养殖业为碳源,碳排放量达4.17×10^(7)t。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净碳排放量呈现起伏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业系统向碳汇转变。在种植业中对农业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子为种植规模,在规模稳定发展区域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机械化程度,在规模较小的区域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村用电量;在养殖业中对规模较大区域和养殖业占比较高区域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养殖规模,关联度在0.90以上。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为从随机分布到显著聚集的过程,农业碳排放重心缓慢向东南方向转移,但仅在张掖市内迁移。
李绵德周冬梅朱小燕祁海强马静张军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空间自相关河西走廊
基于RWEQ模型的疏勒河流域防风固沙功能价值评估
2024年
疏勒河流域地处西北内陆,是“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与经济社会活动强度增加,导致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土地沙化等问题,影响区域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疏勒河流域处于北方防沙带中心,开展其防风固沙价值评估对于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基于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对2008—2018年疏勒河流域防风固沙功能及其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8—2018年疏勒河流域防风固沙总量为43.927×10^(4)~129.530×10^(4)t·km^(-2),防风固沙量呈上升趋势。(2)2008—2018年疏勒河流域防风固沙价值快速增加,其多年平均价值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减少土地损失价值(99.46%)、保持土壤肥力价值(0.47%)、保持土壤有机质价值(0.04%)、减少交通运输经济损失价值(0.03%)。(3)流域防风固沙功能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防风固沙能力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草地、耕地等植被覆盖率较高区域;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为未利用地区域。(4)相较社会因素,自然指标因子对流域防风固沙功能价值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确定流域生态补偿主客体及补偿标准提供依据。
蔺阿荣周冬梅马静朱小燕江晶张军
关键词:价值评估疏勒河流域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渭河流域甘肃段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2005—2020年期间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此,对渭河流域的生态可持续性以及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时段内,渭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生态足迹的增速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增速,导致生态赤字持续增加,反映出该地区资源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生态足迹分析的广度与深度均有所增加,反映出该区域存量资本被过度利用,且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对资源流量的占用水平上升,而水域和草地的占用水平下降。此外,生态足迹的变化受多种因素驱动,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其中建成区面积、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各产业产值与之正相关。研究还发现,区域土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已从基本平衡转变为轻度不可持续状态,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适度人口比例实际人口的比例下降,人口增长空间减小,使得生态可持续性难以稳定保障。本研究为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吕啸赵双红周冬梅高雅娟陈建坤马静朱小燕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生态赤字环境经济
基于乡镇尺度的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以积石山县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伴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对构建乡镇尺度的生态承载力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为例,从人居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出发选取了十二个指标对积石山县十七个乡镇进行生态承载力现状评价,并用k—均值聚类分析将各乡镇分类。结果表明,分别有三个乡镇属于高生态承载区与中生态承载区,其余十一个乡镇属于低生态承载区,分析各类乡镇三个环境之间的关系,针对各类乡镇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改善意见。本文主要贡献了一套易于在乡镇尺度上进行生态承载力现状分析的方法,同时为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为我国其他乡镇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案例。
倪帆周冬梅孙丽蓉马静朱小燕张军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评价
疏勒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水土资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其空间的合理有效配置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疏勒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足迹理论核算流域农业生产水足迹变化规律,采用基尼系数和空间错配模型定量评估研究区2000—2020年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动态趋势及其敏感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农业作物生产水足迹和作物种植面积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作物生产水足迹峰值出现在2007、2018年,作物种植面积峰值出现在2009、2018年;流域年均蓝水足迹贡献率达90.9%,且与绿水足迹呈互补关系,表明蓝水是疏勒河流域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2)农业水土资源的空间匹配程度逐渐提高,总体处于较匹配的状态;蓝、绿水足迹与作物种植面积的空间不匹配程度逐渐得到改善,空间分布中均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3)作物种植面积对作物生产水足迹变化呈中、高度敏感性的地区数量不断增加趋势。
杨静周冬梅马静朱小燕金银丽周凡张军
关键词:水足迹疏勒河流域
2000-2016年甘肃省水资源-能源-粮食耦合协调特征研究被引量:9
2020年
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构建水-能源-粮食(W-E-F)系统的评价指标,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甘肃省2000-2016年W-E-F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W-E-F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现显"N"型变化趋势,水资源系统评价指数的发展趋势变化幅度较大,对W-E-F的综合评价指数的贡献最大;甘肃省W-E-F系统耦合度处于0.21~0.32,变化波动幅度较小且基本上保持平稳状态,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和颉颃阶段,耦合协调度处于0.27~0.42,其耦合协调类型大多为失调衰退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因素在不同区域对W-E-F系统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不同,其中常住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与W-E-F协调度的变化是同向,城镇化与W-E-F协调度变化既有正向又有负向的影响,而地区GDP对W-E-F系统的影响最不显著。
党锐张军周冬梅周冬梅马靖靖朱小燕朱小燕
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4年
陆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汇,而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区域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对2000~202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为促进甘肃省土地低碳利用、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科学依据与参考.采用土地利用数据,结合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法,研究甘肃省市域尺度土地利用碳排放增长趋势与省域尺度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整体为增加趋势,由2428.93万t升至5773.96万t,其中2000~2014年第一阶段为显著增加阶段,2014~2020年第二阶段为稳定且略有降低阶段.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碳源强度仍呈增加态势.②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征,河东碳排放量明显高于河西碳排放量.③根据排放特征将甘肃省划分为缓慢增长型、较慢增长型、中速增长型、较快增长型和迅猛增长型5类碳排放类型区.④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程度与能源消费是导致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李梓赫周冬梅江晶马静朱小燕石鹏张军DONG Qing-han
关键词:土地利用碳排放主成分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