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国
-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厦门市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早期胃癌患者抗Hp治疗临床价值探讨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抗Hp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明确诊断为早期胃癌患者27例,11例患者确诊前已行抗Hp治疗;16例确诊时即转外科手术治疗,未抗Hp治疗;所有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手术,术后均行FAMTX方案化疗治疗。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抗Hp组,3例死亡,8例存活;未抗Hp组11例死亡,5例存活。抗Hp组2年生存率高于未抗Hp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胃癌抗Hp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张杰杨芳曾建国何洁罗忠金
- 关键词:胃癌幽门螺杆菌生存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并发症与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GSMT)的并发症与安全性,并探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1例ESD治疗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并发症发生与处理情况;对术中并发出血、穿孔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卡方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01例患者的肿瘤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中出血31例、穿孔8例,未发生延迟性出血及穿孔。术中出血、穿孔患者均保守治疗成功,未中转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出血独立危险因素为:贲门-胃底、异位胰腺、肿瘤直径;术中穿孔的可能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操作时间、病变深度、贲门-胃底。结论 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并发症少,其并发症多可通过内镜下及其他内科手段成功治疗,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安全可靠的方法。肿瘤位于贲门胃底、病理为异位胰腺、肿瘤直径较大的胃黏膜下肿瘤行ESD治疗发生术中出血风险较大;病变位于贲门-胃底、来源于固有肌层、直径较大、手术时间较长者发生穿孔的风险可能更大。
- 赖圳宾何洁罗忠金李小华杨芳曾建国张杰郭晨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黏膜下肿瘤并发症
- 内镜黏膜下剥离联合内镜超声在胃黏膜下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胃镜检查中发现135例胃黏膜下隆起型病变,均行EUS检查,排除外压性改变、血管性病变或进展期癌变(癌变累及固有肌层、浆膜层及临近或远处转移)患者34例,对101例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治疗,并将E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01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57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脂肪瘤15例,胃神经纤维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癌1例。结论 EUS指导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的好方法。
- 李小华何洁罗忠金杨芳赖圳宾曾建国郭晨张杰
- 关键词:内镜超声检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黏膜下肿瘤
- 双歧杆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慢性末端回肠炎的疗效观察
- 2018年
-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末端回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双歧杆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谷氨酰胺治疗,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症状和末端回肠黏膜的形态学变化,评价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9%,高于对照组的68.6%(χ~2=6.245,P<0.05);两组患者腹痛、腹泻和腹胀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且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3.73,-4.95;P<0.05);两组患者回肠末端炎症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41,P<0.05)。结论双歧杆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末端回肠炎安全、有效,可作为末端回肠炎患者的药物治疗选择。
- 杨芳罗忠金林园园赖圳宾曾建国张杰
- 关键词:末端回肠炎双歧杆菌谷氨酰胺
- 雷贝拉唑联合磷酸铝治疗食管下段癌或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磷酸铝治疗食管下段癌或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食管下段癌或贲门癌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及磷酸铝凝胶口服,对照组单用雷贝拉唑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及胃镜下情况。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症状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94.1%和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胃镜下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91.1%和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磷酸铝治疗食管下段癌或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优于单用雷贝拉唑。
- 曾建国吕真张志芳罗忠金
-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铝化合物
- 动态心电图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分析研究动态心电图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中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以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入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以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依据,对不同病变支数、病变血管不同狭窄程度下,动态心电图的诊断阳性率进行计算和比较。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共检出病变支数234支,以之为依据,动态心电图诊断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及以上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57.7%、80.6%、86.7%,有双支病变、三支及以上病变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的情况,诊断冠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中度狭窄的阳性率分别为63.9%、78.4%、81.4%,则有中重度狭窄病变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病变的情况,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有操作简便、准确率相对较高,可以为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吕真曾建国林淑燕
-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急性冠脉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