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红兵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冻土
  • 3篇多年冻土
  • 3篇土壤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2篇底泥
  • 2篇制图
  • 2篇土壤制图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1篇典型区
  • 1篇冻土区
  • 1篇多年冻土区
  • 1篇源解析
  • 1篇指标集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生态风险评价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类型
  • 1篇土壤分布

机构

  • 4篇兰州交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方红兵
  • 3篇赵林
  • 2篇陶玲
  • 1篇石伟
  • 1篇庞强强
  • 1篇吴晓东
  • 1篇张甘霖
  • 1篇赵玉国
  • 1篇刘广岳
  • 1篇张秀敏
  • 1篇赵拥华
  • 1篇陈继
  • 1篇李旺平
  • 1篇李昆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 1篇第一届中国大...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黄河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2
2020年
以黄河干流底泥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利用富集系数、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分析指数的方法,分析了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农田、水域、林地、城市和工业)河流底泥的6种重金属元素(Cu、Ni、Pb、Zn、Cr和Cd)含量特征,评价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底泥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水平.结果表明:Cu、Zn、Cr和Cd的含量在工业区最大,水域区最小.Ni和Pb含量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水域区和城市区,最小值都在林地区.各重金属的含量与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相比,工业区和农田区的超标现象较严重,水域区较轻,重金属元素尤其是Cr和Cd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都有一定程度的累积.富集系数和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工业区和农田区重金属为微富集水平,属轻度污染;林地区和水域区属于无富集、无污染的水平;城市区为微富集水平,无污染.Zn、Cr,尤其是Cd是研究区主要的富集和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d为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且在工业区、农田区和林地区属中风险等级;从RI来看,工业区存在中风险等级的潜在生态风险,其余(农田、林地、城市和水域)均为低风险.根据研究结果,黄河流域应重点关注工业区和农业区重金属Cd和Cr的污染.
郝建秀任珺陶玲方红兵
关键词:底泥重金属土地利用类型
黄河底泥重金属空间分异影响因子与源解析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为深入分析黄河底泥重金属空间分异影响因子及来源途径,以黄河干流宁夏段底泥重金属(Cu、Ni、Zn、Cr、Pb和Cd)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其风险因子及来源。结果表明:1)底泥重金属除Zn外质量比平均值均超过其土壤值,尤其Cr和Cd达背景值的3.57和1.39倍,受人类影响大,累积明显;2)重金属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大的因子为路网密度(Q_(D,H)>0.50),其次为人均工业产值(除Cd外,Q_(D,H)>0.50),最小的因子为植被盖度(Q_(D,H)<0.20),因子交互作用均为增强型;3)底泥中Cu和Pb为交通源和上游输送,Ni和Zn为成土母质和大气沉降,Cr为工业源,Cd为交通和农业源。探测的风险区主要为青铜峡市、兴庆区和惠农区。此结论可为黄河流域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郝建秀任珺陶玲方红兵
关键词:环境学底泥重金属黄河
青藏高原永冻土活动层厚度预测指标集的建立及制图
2015年
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采用数字土壤制图方法,进行了少量调查样本支持下的永冻土活动层厚度预测指标集的建立及制图研究。利用土壤和景观环境之间关系,筛选建立了活动层厚度预测指标集:地表昼夜温差、海拔、坡度、坡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母岩。利用样点个体代表性方法实现了该区永冻土活动层厚度分布制图,取得了较高的精度和分辨率,克服了永冻土活动层厚度模拟过程中数学物理模型难以进行空间扩展制图以及半经验模型制图分辨率粗的局限。针对调查样点全局代表性较差以及数量有限的局限,本研究没有采用常规的一次性全样本最优建模方式,而采取多次抽样分别建模方式,获得预测指标集和制图结果。
陈吉科赵玉国赵林方红兵张甘霖
关键词:活动层厚度土壤制图
基于综合调查的西昆仑山典型区多年冻土分布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西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势起伏大,气候干旱严寒.为了解其多年冻土分布状况,以219国道大红柳滩到奇台达坂之间的沿线区域作为西昆仑山典型区,以野外冻土钻探、坑探、物探为主要调查手段,综合分析该区域多年冻土分布的下界.对现场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该区域多年冻土阳坡下界在海拔4 800m,阴坡下界在海拔4 650m,东西坡下界在海拔4 700m.依据上述冻土下界的分布规律,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通过ArcGIS软件建立了西昆仑山典型区的多年冻土分布模型,实现了对研究区域多年冻土分布的模拟.对该区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典型区内多年冻土的分布面积为3 136.3km2,占区域总面积的89.4%.结果与青藏高原冻土图在该区域的截图相比,多年冻土的面积略有增加.对比分析模拟图和截图后发现,基于实际调查的多年冻土模拟分布图更准确的描述了河谷的融区,而截图的多年冻土分布界限较为粗糙,缩小了喀喇喀什河支沟融区,人为放大了219国道大红柳滩到奇台达坂之间的宽谷融区.
李昆陈继赵林张秀敏庞强强方红兵刘广岳
关键词:西昆仑山典型区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壤系统分类与布特征
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系统分类与分布特征,对该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土壤制图、生态环境保护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大量野外调查与实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法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进行系统分类,结果表明青...
方红兵赵林吴晓东赵玉国
关键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系统分类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景观模型与土壤分布制图被引量:3
2015年
为理解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与环境的关系,同时提供青藏高原基础的土壤数据,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其2009~2011年的野外土壤调查数据,筛选了10种与土壤形成密切相关的数据作为环境因子,运用决策树See5.0分别建立了青藏高原西部和东部多年冻土区的土壤-景观模型,5折交叉验证的平均精度西部为65.4%,东部为63.5%,显示模型有较好的可靠性.基于此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土壤分布制图.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以寒冻土(Gelisols)和雏形土(Inceptisols)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4%和28%.分区来看,在高原西部多年冻土区,土壤主要以寒冻土、雏形土和干旱土(Aridisols)为主,分别占多年冻土区西部总面积的43%,30%和17%;而在东部,土壤主要以寒冻土、均腐土(Mollisols)和雏形土为主,分别占多年冻土区东部总面积的27%,26%和25%,这主要是因为高原西部气候极端寒冷干旱,而东部相对较为温暖湿润;同一种土壤在东西部的分布有海拔上的差异,也有母质等方面相同的地方.多年冻土的存在也影响了土壤的分布规律,使得干旱土在西部分布在较低的海拔,而在东部却又分布在较高的海拔.从整个多年冻土区来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东部土壤发育要优于西部,土壤类型更多,且各土壤类型所占比例也更趋于均衡.
李旺平赵林吴晓东赵拥华方红兵石伟
关键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土壤制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