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绪峰

作品数:7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针刺
  • 2篇中脘
  • 1篇调神
  • 1篇督脉
  • 1篇多巴
  • 1篇多巴反应性肌...
  • 1篇心理
  • 1篇心理状态
  • 1篇咽干
  • 1篇医案
  • 1篇医经
  • 1篇易激综合征
  • 1篇针刺法
  • 1篇针刺疗
  • 1篇针刺疗法
  • 1篇针法
  • 1篇症状
  • 1篇中风
  • 1篇中风后
  • 1篇中风后遗症

机构

  • 7篇天津中医药大...
  • 3篇天津市南开医...
  • 3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杭州市中医院

作者

  • 7篇张绪峰
  • 4篇姜婧
  • 3篇蒋丽元
  • 2篇李志道
  • 2篇李平

传媒

  • 2篇针灸临床杂志
  • 2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中国针灸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李志道教授应用五苓散加味临床举隅
2011年
五苓散源自《伤寒论》,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组成,旨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天津南开医院李志道教授认为,五苓散证的病机关键在于膀胱气化不利,故无论有无表证,只要是膀胱气化失常所致之水肿、
姜婧张绪峰李志道
关键词:五苓散中风后遗症尿频咽干
不同刺法针刺中脘穴治疗顽固性呃逆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观察中脘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芒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芒针组予芒针速刺中脘穴后留针,常规针刺组予中脘穴直刺后留针。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4日,于治疗结束后两周随访1次。以呃逆症状评分及临床有效率评价疗效。结果:1芒针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芒针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2周随访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芒针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芒针组治疗后两周随访呃逆症状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芒针组痊愈19例(63.3%),有效9例(30.0%),无效2例(6.7%),常规针刺组痊愈12例(40.0%),有效10例(33.3%),无效8例(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刺与常规针刺中脘穴为主均能有效缓解顽固性呃逆症状,中脘穴芒针速刺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张绪峰蒋丽元王慧
关键词:顽固性呃逆速刺中脘
李平通督调神针法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及心理状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评价李平通督调神针法对失眠症患者睡眠与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探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以30例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通督调神针法针刺百会、水沟、风府、神庭等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比较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积分变化情况,对PSQI减分率与SCL-90减分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针刺治疗后,除在入睡时间方面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PSQI其他各项因子得分及PSQ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方面得分及SCL-90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90其他各项目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PSQI减分率与SCL-90减分率呈直线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0.460。4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症总有效率为86.7%,其中临床痊愈16.7%(5/30),显效10%(3/30),有效60%(18/30),无效13.3%(4/30)。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能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及心理状态,对睡眠及心理状态的良性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失眠的重要机制。
张绪峰蒋丽元王慧
关键词:督脉失眠症睡眠心理状态
李志道教授互动式针刺法临床应用阐微被引量:11
2012年
互动式针刺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在实施手法(医动)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相关部位和/或精神活动(患动),调动患者自身治疗疾病潜能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1]。笔者有幸跟随李志道教授学习,侍诊左右,得见李教授活用此法,重在"守神",见地颇深,临床效果显著。现将随师临证所见,略叙几例,以飨同道。
张绪峰姜婧王慧李志道
关键词:针刺疗法刺法名医经验医案
肠易激综合征案被引量:1
2012年
患者,男,21岁,学生,于2011年3月1日初诊。主诉:腹泻7年余。病史:患者于7年前因夏季炎热肆食"刨冰"5碗,3日后感觉腹痛,继而腹泻,大便不成形如豆花样,每日4~6次,且排便急迫,稍晚即便于裤中,每于课前需预先如厕1次,
张绪峰姜婧王慧李平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针刺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案被引量:2
2011年
患者,女,33岁,于2010年2月13日就诊。病史: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震颤,2年后波及双上肢,活动时明显,休息时减轻。于外院诊断为“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服用美多巴,每片250mg,每次1片,每日3次治疗,近半年需改为每日4次,方可控制症状。查体:四肢不自主抖动,
姜婧张绪峰李平
关键词: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控制症状双下肢双上肢美多巴
不同刺法针刺中脘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被引量:28
2016年
目的观察中脘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和针刺组,每组45例。芒针组芒针针刺中脘穴,针刺组中脘穴直刺0.5~1寸后留针。每日治疗1次,两组均以2星期为1个疗程。以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及有效率评价疗效。结果芒针组、针刺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芒针组治疗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积分均较针刺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芒针组治疗后上腹痛、上腹部灼烧感症状积分与针刺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组有效率(95.6%)高于针刺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脘穴芒针速刺与常规针刺均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其中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的改善,芒针速刺优于常规针刺;中脘穴芒针速刺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
张绪峰蒋丽元王慧
关键词:针刺中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