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立新

作品数:49 被引量:337H指数:8
供职机构: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葡萄
  • 5篇土壤
  • 5篇麻疯树
  • 5篇干热
  • 5篇干热河谷
  • 4篇油茶
  • 4篇植被
  • 4篇流域
  • 4篇金沙江流域
  • 3篇多态
  • 3篇遗传多态
  • 3篇遗传多态性
  • 3篇元谋干热河谷
  • 3篇退化山地
  • 3篇葡萄孢菌
  • 3篇无性系
  • 3篇小蠹
  • 3篇红花油茶
  • 3篇RAPD分析
  • 2篇学成

机构

  • 45篇云南省林业科...
  • 10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南林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中华全国供销...
  • 1篇云南省植物病...
  • 1篇云南省森林植...
  • 1篇保山市林业技...

作者

  • 49篇张立新
  • 26篇郑科
  • 23篇郎南军
  • 21篇江期川
  • 20篇郭玉红
  • 13篇彭明俊
  • 13篇温绍龙
  • 12篇郭永清
  • 10篇杨旭
  • 8篇王学英
  • 5篇赵琳
  • 4篇张中义
  • 4篇周楠
  • 3篇周凤林
  • 3篇谷丽萍
  • 3篇刘玉蓉
  • 3篇吴德喜
  • 3篇徐德兵
  • 3篇毋亚梅
  • 3篇司马永康

传媒

  • 8篇西部林业科学
  • 4篇云南农业大学...
  • 4篇科技信息
  • 3篇贵州农业科学
  • 3篇林业实用技术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云南林业科技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林业科技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中国食用菌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菌物系统
  • 1篇西南林学院学...
  • 1篇湿地科学与管...
  • 1篇生物质化学工...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2
  • 6篇2000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90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蜜香树的生长特性及其枝叶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被引量:2
2015年
为云南版纳地区引进种植的越南蜜香树科学管理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采用定点调查取样与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等,对云南景洪引进种植8a树龄的越南蜜香树生长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枝叶中挥发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年生苗木在云南景洪基地种植7a的越南蜜香树,树高平均为5.46m,胸径平均为11.16cm,冠幅平均为3.30m2(πr2)和4.20m2(d2)。其叶片共计测定出挥发性成分60%左右,以烷总量最多,占31.64%,其余依次为酯(5.81%)、酮(5.4%)、酸(4.79%)、醛(2.63%)、醇(1.51%)、喹啉(1.23%)、酚(0.62%)、萘(0.51%)、烯(0.48%)、菲(0.36%)、呋喃(0.33%)、1,8-桉叶素(0.23%)和吲哚(0.16%);其枝条共计鉴定出挥发性成分55%左右,仍然以烷最多,占33.02%,其余依次为酸(10.6%)、烯(2.36%)、酯(1.94%)、醛(1.88%)、酮(1.83%)、酰胺(0.69%)、1,8-桉叶素(0.38%)、菲(0.36%)、呋喃(0.31%)、丁香酚(0.28%)、噻唑(0.15%)和玫瑰醚(0.15%)。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引进种植的蜜香树生长良好,适宜发展。
郑科谷丽萍张立新马惠芬刘玉蓉
关键词:枝叶挥发性成分综合利用
麻疯树化学成分及利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07年
对麻疯树前期研究从化学成分以及毒性、药理作用,生物柴油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以及毒性、药理作用研究方面,而原料培育研究比较薄弱,不能满足大规模发展的需求,在存在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郑科郎南军彭明俊赵琳张立新杨旭
关键词:麻疯树化学成分毒性
葡萄孢菌全基因组DNA遗传多态性RAPD分析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OperonTechnologics公司的OPA和OPB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OPA01,OPA02,OPA05,OPA06,OPA07,OPA011,OPA012,OPA...
张立新
关键词:葡萄孢菌遗传多态性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云林1号”腾冲红花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选育被引量:7
2018年
"云林1号腾冲红花油茶优良无性系"母株是在保山市腾冲红花油茶实生林分中通过初选、复选、决选等选育程序决选出来的优良单株,该无性系丰产性强,大小年不明显,出仁率、含油率高,茶油品质好,种子出仁率72.4%、仁油率54.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1.83%。
郭玉红徐德兵江期川司马永康张立新黄佳聪谢胤万晓军周凤林
关键词:腾冲红花油茶优良无性系良种选育
滇中高原退化山地圆柏幼林对施肥的效应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索滇中高原退化山地圆柏幼林的施肥效应。[方法]采用环状施肥,在云南省会泽县24块样地进行施肥试验。[结果]施肥量与成活率呈负相关,降幅达到1.7%~17.6%;每种施肥处理均对树高、胸径与蓄积量有显著影响,其中NPK处理对圆柏树高、胸径与蓄积量增长均为最大,增长幅度分别为29%,31%,192%;[结论]施肥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圆柏的生长,同时得出氮、磷、钾理论最佳施用量为每667m2施纯N21.22kg、P2O510.64kg、K2O9.83kg。
江期川郎南军杨旭郭玉红郑科张立新
关键词:滇中高原圆柏施肥最佳施肥量
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18
2000年
对松纵坑切梢小蠹转干、转梢期雌、雄成虫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了解触角的表面结构、形态特征 ,初步确定了触角上的 5种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特点 ,其中芽形、锯齿形感器是两种新发现的感器种类 .
毋亚梅周楠张立新刘嘉宝蒋昭龙
关键词: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感器扫描电镜
云南红花油茶基于花瓣数量的分类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更好地认识云南红花油茶的多样性,解决其种内分类不一致的问题,采用直接观察计数、数理统计和数量分类学的方法对云南省楚雄市、腾冲市和盘龙区挂牌的60株云南红花油茶进行了关键分类性状花瓣数量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花油茶花瓣5-68片,基于花瓣数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2类4亚类。经充分讨论花瓣数量演化、种内分类系统和分类等级后,修订了已有的云南红花油茶种内分类系统,重新构建了更合理和实用的新种内分类系统,将云南红花油茶分为4个变种。最后,报道了重瓣红花油茶和叠瓣红花油茶2个新变种和腾冲红花油茶1个新等级,为云南红花油茶多样性的认识及其油用或观花优良新品种的选育等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司马永康郭玉红徐德兵吴兴波钱迎新张立新江期川周凤林
关键词:花瓣新变种
4种禾本科牧草种子的抗旱性评价被引量:20
2006年
通过对20%PEG处理种子96 h后的胚芽伸长速度、种子吸水速率、种子萌发胁迫指数等3项抗旱性指标的测定,并采用抗旱性综合评价法,评价了狗牙根(1号)、波特鸭茅(2号)、德梅特苇状羊茅(3号)、黑籽雀稗(4号)4种禾本科牧草种子的抗旱性能。用20%PEG处理种子96 h后的胚芽伸长速度评价4种牧草种子的抗旱性,其抗旱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3号>2号=4号>1号;用种子吸水速率评价4种牧草种子的抗旱性,抗旱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2号>4号>3号>1号;用种子萌发胁迫指数评价4种牧草种子的抗旱性,抗旱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3号>1号>4号=2号;用综合评价方法评价4种牧草种子的抗旱性,抗旱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3号>2号>4号>1号。
彭明俊赵琳温绍龙郭永清江期川杨旭郑科郭玉红张立新
关键词:狗牙根种子抗旱性评价
麻疯树生长物候以及开花习性研究
2012年
对麻疯树的生长物候以及开花习性进行了研究,包括麻疯树一年的生长物候划分、麻疯树的花发育规律,开花规律又包括花序长度、雌雄花数比例、混合花序中的雌雄花开放历期以及开花分布,以为进一步开展麻疯树的生殖规律研究提供参考。
郑科张立新向振勇
关键词:麻疯树物候开花习性花序雌雄花
松纵坑切梢小蠹酯酶同工酶研究被引量:7
2000年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研究了松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piniperda)各虫期及不同性别酯酶同工酶 (Est)的酶谱 ,从多次实验中求出松小蠹酯酶同工酶的相对迁移率 ,并用昆虫酯酶同工酶来分析昆虫的行为活动 ,此项研究尚属首次。研究结果表明 ,松小蠹酯酶同工酶具有 5~ 7条谱带 ,Est4和Est5是松小蠹酯酶同工酶的特征谱带 ;在不同的发育时期 ,Est1~Est3和Est6~Est7的酶带数和酶活性强弱有所不同 ,成虫聚集时 ,有较明显的Est3、Est6和Est7谱带 ;通过聚集化合物对梢上 (非聚集时期 )成虫的刺激试验 ,证实聚集化合物能够诱导松小蠹体内的酯酶同工酶发生变化。说明松小蠹Est同工酶的差异与其聚集行为活动有较密切的关系 ,松小蠹聚集行为是受体内酶作用的结果。获得松小蠹Est对聚集化合物刺激作用较敏感的结论。
周楠毋亚梅刘嘉宝张立新
关键词:松纵坑切梢小蠹酯酶同工酶松树害虫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