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
- 作品数:24 被引量:107H指数:7
- 供职机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肺癌射频消融微创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1技术要点
CT引导下的经皮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经皮治疗实体肿瘤的技术,利用消融电极发出的无线电波直接作用于癌组织,产生热量直接破坏癌细胞蛋白。该技术的特点是:治疗范围可控,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不良反应少,见效快,疗效肯定,操作简单,并能够诱导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 张康
- 关键词:肺癌特异性免疫功能经皮射频消融经皮治疗实体肿瘤CT引导
- 胸腔镜下胸部微创手术129例临床应用体会
- 2004年12月至2008年11月本院逐步开展胸腔镜或胸腔镜辅助下微创胸外科手术129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本文对诊治经验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VATS的适应证、术中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注意事项。
- 张康姜美玲
- 关键词:胸部外科微创手术电视胸腔镜
- 文献传递
-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癌3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CT引导下,对36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进行多极射频消融治疗。随访观察患者影像学变化、术后并发症及生存质量的改变。结果治疗后CT检查示肿瘤CT值降低、体积缩小、无明显强化、肿瘤高代谢灶消失呈无代谢信号、副肿瘤综合征消失、咯血、疼痛等症状消失,无严重并发症,无围术期死亡。结论 CT引导下的肺癌射频消融治疗微创、安全、效果好,可作为不适合手术治疗的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 张康张鲁昌张广敬刘计宽崔宏伟潘芬
- 关键词:肺肿瘤射频消融治疗CT引导
- 双侧胸椎旁阻滞对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麻醉及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双侧胸椎旁阻滞(bilateral 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s,bTPVB)复合全身麻醉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TLE)中的应用及其对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拟行TLE的食管癌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和bTPVB复合全身麻醉(B组),每组35例;5例患者因术中输血、改为传统开放手术等原因而排除,最终G组和B组分别纳入32例和33例患者。两组均采用标准的全身麻醉,B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行右侧T7‐T8、左侧T8‐T9的两点椎旁阻滞。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麻醉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记录PACU舒芬太尼和胸科ICU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药物的应用,记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转入和转出PACU时镇静躁动评分、PACU停留时间、术后谵妄和术后48 h时肺功能,记录术后0、4、8、12、24、36、48 h静息和咳嗽时疼痛VAS评分和舒芬太尼累积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组比较,B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中硝酸甘油使用率、PACU舒芬太尼补救镇痛率、胸科ICU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时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降低(P<0.05),且G组低于B组(P<0.05)。G组术后0、4、8、12 h静息时和咳嗽时VAS评分均高于B组,且术后24 h时点咳嗽VAS评分亦高于B组(P<0.05)。B组术后4、8、12、24、36、48 h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均低于G组(P<0.05)。结论bTPVB复合全身麻醉用于TLE可减少围手术期镇痛药物用量,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改善术后肺功能,从而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 侯代亮李成文宋成伟张康张广敬于宁王士雷
- 关键词:椎旁阻滞胸腔镜检查食管癌根治术
-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及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与NSCL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吉非替尼疗效的关系。方法: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检测60例NSCLC患者EGFR基因第18、19、20和21外显子突变情况。靶向治疗组14例吉非替尼治疗;化疗组46例以GP方案(顺铂联合吉西他滨方案)治疗。结果:60例晚期NSCLC中,EGFR基因突变率30.00%,19外显子突变12例,21外显子突变6例。腺癌、无吸烟史和女性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6.89%、50.00%和57.14%。14例EGFR突变阳性患者口服吉非替尼组,CR 1例,PR 10例,SD 2例和PD 1例,客观有效率为78.57%,疾病控制率为92.85%;4例EGFR突变阳性患者GP方案化疗组,CR 0例,PR 2例,SD 2例和PD 0例,客观有效率为50.00%。42例EGFR突变阴性GP方案化疗组,客观有效率为38.10%。结论:晚期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较高,EGFR基因的突变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性别、年龄、民族、吸烟指数相关。EGFR基因突变KTI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缓解率,并较好地预测TKI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 刘宁张康颜淑霞贾雪峰陈文明张宾林凡忠胡伟聂学诚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
- “医护患立体化加速康复模式”下老年食管癌微创手术围术期呼吸道的临床护理研究
- 2018年
- 目的研究医护患立体化加速康复模式在老年食管癌微创手术围术期呼吸道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老年食管癌患者76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医护患立体化加速康复模式"护理模式开展临床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急性呼吸衰竭、肺不张三种并发症几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患立体化加速康复模式对于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的呼吸道管理具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姜美玲刘计宽曹一显张康马红梅王美静徐军
- 关键词:食管癌呼吸道护理临床护理
- NSCLC患者癌组织中MMP-9、IL-17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IL-17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随诊资料完整的NSCLC患者组织标本6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MP-9、IL-1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MMP-9、IL-17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78.3%,在癌旁组织中分别为35.0%、48.3%,癌组织中MMP-9、IL-17的表达较癌旁组织高(P均<0.05);IL-17的表达随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不同而不同(P均<0.05),MMP-9与肿瘤直径、TNM分期不同而不同(P均<0.05);IL-7和MMP-9的阴性表达者3年生存率高于阳性表达者(P<0.05)。结论 IL-17、MMP-9在NSCLC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并可能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张康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明胶酶B
- 己糖激酶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
- 2014年
- [目的]研究己糖激酶1(HXK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32例食管鳞癌组织中HXK1的表达,并分析其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HXK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2%(94/132),统计学分析显示HXK1的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P=0.01),不同TNM分期(P=0.001)以及不同组织分化程度(P=0.033)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HXK1阳性表达患者预后劣于HXK1阴性表达患者(P<0.001),且是评估食管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结论]HXK1可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评估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 张康张广敬姜美玲张鲁昌
- 关键词:食管肿瘤鳞癌免疫组织化学组织芯片
- 医护患三位一体化呼吸道管理模式在微创食管癌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医护患三位一体化呼吸道管理模式在微创食管癌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5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采用医护患三位一体化呼吸道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痰液排出情况,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及患者对医护服务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前5 d咳嗽排痰较容易且咳痰量偏多,其中术后第1天及第2天观察组咳痰容易度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第2天及第3天观察组排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抑制、肺不张、肺部感染等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对医生护士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医护患三位一体化呼吸道管理模式明显减少了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调动了患者的治疗积极性,提高了患者对医护服务的满意度,加速了患者的康复。
- 姜美玲张康刘计宽张广敬
- 关键词:围术期护理
- 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1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 总结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病例,分析肺内(N1)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提高术前N分期的准确性,指导手术方式及治疗策略的制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612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临床Ⅰ期NSCLC发生肺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病理为pN1者59例(9.6%,59/612).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吸烟史、肿瘤直径、肿瘤位置(中央型)、病理类型(非腺癌)、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周边脉管微浸润为临床Ⅰ期NSCLC患者发生N1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OR=1.903,P<0.01)、肿瘤分化程度(OR=2.591,P<0.01)和脉管浸润(OR=6.170,P<0.01)是临床Ⅰ期NSCLC患者发生N1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肿瘤直径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得出2 cm作为肿瘤直径的临界点,肿瘤直径≤2 cm时,N1转移率为4.9%;肿瘤直径>2 cm时,N1转移率为15.0%(P=0.003).结论 临床Ⅰ期NSCLC患者的肺内淋巴结转移率(pN1)为9.6%.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和脉管浸润为临床Ⅰ期NSCLC肺内淋巴结转移(PN1)的独立危险因素.直径>2 cm的临床Ⅰ期NSCLC患者术前应考虑行PET-CT或者EBUS-TBNA等有创检查以明确N分期.
- 姜冠潮李晓张康施瑞卿李剑锋李运刘军王俊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