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基
- 作品数:9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甘肃省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 破裂脑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MMP、TIMP基因表达的研究
- 金点石邓东风高宝山常庆勇周敬斌谷新医丛建军张继志黄坤曲凯任刚李亮张学基
- 本课题为自选课题。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且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的首位原因。尽管目前有很多先进治疗手段,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仍达到50%。临床上众多颅内动脉瘤患者通常...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动脉瘤基因表达预后
-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及相关解剖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研究面神经桥脑小脑池段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总结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技术要点,以期提高手术效果。方法显微解剖9例18侧成人尸头标本,对面神经桥脑小脑池段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等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回顾性分析128例面神经MVD手术资料。结果尸头解剖:面神经桥脑小脑池段与毗邻血管发生压迫或接触6侧(6/18),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4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1侧,椎动脉(VA)1侧;手术资料: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几乎均位于桥脑延髓沟,其中AICA78例(60.94%);PICA38例(29.67%);椎-基底动脉4例(3.13%);多支血管8例(6.25%)。结论对桥脑延髓沟的充分探查以及对责任血管的合理处理是面神经MVD术成功的关键。
- 张学基高宝山段云平邓东风常庆勇张继志金点石曲凯
-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半侧面肌痉挛
-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相关解剖及临床研究
- 张崇岳张学基黄宗涛杨勇罗克政
- 面肌痉挛指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样收缩,为临床常见病。此病令患者痛苦不堪。关于半侧面肌痉挛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以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及其短路学说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可。自Jannetta提出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肌痉挛(HFS...
- 关键词:
- 关键词:面肌痉挛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显微外科治疗
- 一种神经外科手术床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神经外科手术床,包括多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中部固接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固接有第一齿轮;所述支撑杆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为啮合设置;所述第二齿轮顶部固...
- 张学基卫明孙静波李殿炜黄宗涛刘洋
- 面神经血管束显微外科解剖与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面神经自脑干发出处至颞骨内侧段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及桥脑小脑角(CPA)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相关资料。方法对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男性6例,女性4例),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方法,显微技术解剖CPA区域面神经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等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对128例面神经MVD手术资料进行观察、整理和分析。研究面神经血管束的组成与变异,并将解剖标本与手术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尸头解剖:面神经根与毗邻血管压迫或接触9侧(9/20),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5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2侧,椎动脉(VA)1侧,多支血管1侧;手术资料:半侧面肌痉挛(HFS)的责任血管绝大多数位于桥脑延髓沟,其中AICA79例(61.72%);PICA21例(16.41%);椎-基底动脉6例(4.69%);多支血管22例(17.18%)。结论面神经血管束,特别是其桥脑延髓沟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术中充分暴露是面神经MVD手术成功的关键。
- 张学基张崇岳杨勇黄宗涛罗克政
- 关键词:小脑桥脑角显微外科解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半侧面肌痉挛
- 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隙出血后不同时期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1的表达水平,以探讨蛛网膜下隙出血后CGRP、ET-1与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38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根据有无脑血管痉挛分为脑血管痉挛组(31例)及非脑血管痉挛组(7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蛛网膜下隙出血后不同时间段(1—3d、4—7d、14~21d)血浆CGRP、ET-1水平,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及非脑血管痉挛组比较,脑血管痉挛组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血浆CGRP含量明显降低,特别是在4~7d时间段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同时血浆ET-1含量明显升高,特别是在4~7d时间段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脑血管痉挛组在蛛网膜下隙出血后1—3d出现2例,4~7d出现28例,14~21d出现1例。脑血管痉挛组中2例脑动脉瘤再破裂,1例因大面积脑梗死发生脑疝而死亡。6例在治疗过程中新发脑梗死病情加重,经治疗后好转,其他患者疗效满意。结论CGRP、ET-1参与了蛛网膜下隙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血管内皮收缩/舒张功能紊乱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密切。
- 张学基张崇岳任刚
- 关键词:蛛网膜下隙出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脑血管痉挛
- 神经内镜下脑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小骨窗开颅清除术(以下简称为“小骨术”)和神经内镜下脑血肿清除术(以下简称“内镜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5月—2023年5月甘肃省中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观察对象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小骨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神经功能恢复状态、意识状态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时,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5)。结论对于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且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内镜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小骨术,且前者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神经功能和意识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张学基卫明孙静波李殿炜郭树铭李青霞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性
- 针刺联合中药熏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 2024年
-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熏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针灸一科的50例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行普通针刺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洗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膝关节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与HS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有所降低,HSS评分则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VAS与HSS评分变化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72.00%)。结论:相比于单纯针刺治疗KOA,联合中药熏洗法疗效更为显著,且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功能起到改善作用,可延缓患者病情发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赵爱玲徐彦龙张学梅张学基卫明
-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药熏洗针刺临床疗效
- 颅脑创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的临床研究——28例颅脑创伤后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的诊断、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8例颅脑创伤后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结果经补液、补钠等治疗后,21例血钠、尿钠恢复正常,痊愈出院;3例好转,出院后恢复正常;2例死亡,均因原发性颅脑损伤;2例主动出院。结论颅脑创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的诊断关键在于监测血钠、尿钠及血容量变化,治疗原则为补钠和补充血容量。
- 张崇岳卫明杨勇黄宗涛张学基
- 关键词:颅脑创伤脑性盐耗综合征低钠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