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廖少华

廖少华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线粒体
  • 2篇美托洛尔
  • 2篇梗死
  • 1篇对线粒体
  • 1篇对心
  • 1篇心肌梗死后
  • 1篇心绞痛
  • 1篇型心
  • 1篇型心绞痛
  • 1篇预适应
  • 1篇神经重构
  • 1篇肾上腺
  • 1篇肾上腺素
  • 1篇死后
  • 1篇替罗非班
  • 1篇去甲
  • 1篇去甲肾上腺
  • 1篇去甲肾上腺素

机构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廖少华
  • 5篇朱元州
  • 5篇卢思稼
  • 5篇冯义柏
  • 2篇常超

传媒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方式缺氧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2007年
目的研究不同缺氧方式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为探讨心肌缺血缺氧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提供依据。方法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经过几种不同的缺氧预处理后,继续培养24h,再次给予较严重的缺氧损伤处理,在不同的时间点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罗丹明123标记线粒体的膜电位。结果Ⅰ组和Ⅱ组在缺氧预处理后的荧光强度通过成组t检验,t=10.16,P<0.05;Ⅰ组和Ⅱ组在24h后再次经过缺氧损伤后荧光强度通过成组t检验,t=6.23,P<0.05;Ⅰ组和Ⅲ组在缺氧预处理后的荧光强度通过成组t检验,t=34.12,P<0.05;Ⅰ组和Ⅲ组在24h后再次经过缺氧损伤后荧光强度通过成组t检验,t=18.84,P<0.05;Ⅰ组和Ⅳ组在缺氧预处理后的荧光强度通过成组t检验,t=26.25,P<0.05;Ⅰ组和Ⅳ组在24h后再次经过缺氧损伤后荧光强度通过成组t检验,t=17.69,P<0.05。再次损伤后II组的细胞线粒体内的电位较对照组高。Ⅲ组和Ⅳ组的细胞线粒体内的电位明显较对照组低。结论在经过不同方式的缺氧预处理后,心肌细胞对再次严重缺氧损伤的反应性是不同的。预处理后的心肌细胞可以对再次损伤的抵抗力增强,即产生了我们所认识的预适应保护效应;也能产生心肌细胞对再次损伤的抵抗力减弱,即产生了我们所认识的缺氧损伤增敏效应。
朱元州常超廖少华卢思稼冯义柏
关键词:缺氧预适应线粒体
微量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对线粒体的影响
2007年
目的研究微量去甲肾上腺素(NA)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为探讨预适应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用含有去甲肾上腺素0.2μg/ml的正常培养液培养10min,再进行缺氧处理,然后继续培养24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罗丹明123标记的线粒体的膜电位,用含有去甲肾上腺素0.2μg/ml的正常培养液培养10min后,继续培养24h,在不同的时间点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罗丹明123标记线粒体的膜电位。结果Ⅰ组和Ⅱ组在缺氧处理前的荧光强度通过成组t检验,t=5.57,P<0.05;Ⅰ组和Ⅱ组在缺氧处理后荧光强度t=1.03,P>0.05;Ⅰ组和Ⅱ组在24h后荧光强度t=2.10,P>0.05;Ⅲ组在12h和24h时间点检测荧光强度t=6.03,P<0.05;Ⅳ组在12h和24h时间点检测荧光强度t检验t=1.00,P>0.05。结论微量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使心肌细胞对损伤性刺激的耐受力增强,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具体机制是不同的。结果显示在预适应保护效应的晚时相线粒体内有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有蛋白质合成。
朱元州常超廖少华卢思稼冯义柏
关键词:去甲肾上腺素缺血预处理心肌线粒体
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观察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方法3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标准肝素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标准肝素治疗,替罗非班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标准肝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48h的病死率、治疗后48h的心肌梗死发生率、治疗后30d内的心肌梗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12、5.28、5、47,均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短期预后和长期预后,比单纯标准肝素治疗效果明显。
朱元州冯义柏卢思稼廖少华
关键词:心绞痛替罗非班肝素
美托洛尔在反复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2007年
目的了解反复心肌梗死在开始治疗时心率对美托洛尔的疗效影响。方法急性心肌反复梗死病人48例,根据开始治疗时心率分成两组,第1组在心率达到75次/分开始口服美托洛尔12.5mg,每日2次;第2组在心率达到100次/分开始口服美托洛尔12.5mg,每日1次。结果第1组采用美托洛尔治疗的病人24h内疼痛症状缓解率优于第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1个月内病死率和1年内病死率低于第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美托洛尔早期干预治疗对病人短期和长期预后均有好处。
朱元州冯义柏廖少华卢思稼
关键词:美托洛尔心肌心肌梗死病死率
美托洛尔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的抑制作用
2007年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现象以及美托洛尔对重构的抑制作用。方法心肌梗死模型成功后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A组)和美托洛尔治疗组[B组,10mg/(kg.d)]。各组分别在3个不同的时间点(3d、7d、30d)进行观测。各时间点配以相同只数的大鼠,只穿线不结扎作为对照组。测定大鼠心电图,并计算QT离散度(QTd)。连续记录大鼠心电图,并对心律失常进行评分。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密度。结果A组7d、30d时心肌梗死周围区交感神经密度与对照组比有明显增加(P<0.05)。B组在第30天时,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支配密度要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A组(P<0.05)。美托洛尔治疗后各时间点QTd和心律失常评分均比相应A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美托洛尔能抑制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的重构,降低QTd和心律失常,第30天时,美托洛尔对降低心律失常的作用部分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重构介导的。
廖少华冯义柏卢思稼朱元州
关键词:美托洛尔交感神经重构QT离散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