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颖 作品数:18 被引量:328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胰腺实囊性肿瘤的CT表现和特征 被引量:3 2002年 缪飞 展颖 王晓颖 汪登斌 陈克敏 唐敖荣 江浩关键词:胰腺肿瘤 CT诊断 神经肌病的CT研究(附30例分析) 2001年 目的 研讨CT对神经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检查及肌肉活检证实的神经肌病患者30例,正常对照者10例。对其骨骼肌的CT表现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 神经肌病的基本表现为肌肉的萎缩、肌肉密度的减低、肌间隙的增宽、选择性受累及真、假性肥大等。结论 CT有利于鉴别诊断神经源性及肌源性疾病,并根据CT表现将肌变性的范围及程度分为4期。 展颖 凌华威 何国祥 缪飞关键词:神经肌肉疾病 CT 肌萎缩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209 2003年 目的 描述胰腺实性 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 ,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1例胰腺实性 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和诊断。结果 ( 1)肿瘤内有实性和囊性结构 ,CT平扫实性结构呈低或等密度 ,造影后动脉期呈轻度强化 ,门静脉期呈明显强化 ,囊性部分在增强前后扫描均呈低密度。 ( 2 )囊实性结构比例相仿的肿瘤 7例 ,囊性结构为主者 3例 ,其CT表现分别为囊实部分相间分布或实质部分呈附壁结节。 ( 3)实性结构为主的肿瘤 1例 ,其CT表现为囊性部分位于包膜下。 ( 4)肿瘤绝大多数来源于胰腺 ,呈圆形、椭圆形 ,多有完整包膜 ,增强后强化明显 ,与胰腺分界清晰。 ( 5 )不伴有胆总管和胰管扩张。 ( 6 ) 8例术前诊断为良性、3例诊断为低度恶性肿瘤。结论 胰腺实性 假乳头状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 ,且CT诊断有其重要价值 ,需与黏液性或浆液性囊腺瘤、囊腺癌、胰腺癌囊变、胰性假性囊肿等进行鉴别。 缪飞 展颖 王晓颖 汪登斌 陈克敏 江浩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胰腺肿瘤 CT诊断 MRI MnDPDP增强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评估MRIMnDPDP增强不同延迟时间成像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3 6例HCCs行MRIMnDPDP增强研究。静脉滴注MnDPDP结束后 5min开始每隔 5min成像 1次 ,直至 40min ;第二天行延迟 2 4h成像。成像序列为SET1WI和FMPSPGRT1WI。对不同延迟时间图像的信噪比 (S/N)、对比度噪声比 (C/N)及病灶显示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1)不同延迟时间图像的S/N无统计学差异。 (2 ) 5~ 2 5min图像肝与HCC之间C/N高于 3 0min以后图像 (P<0 0 5 )。 (3 )病灶显示率和定性率均以延迟 2 4h最高 (92 7% ) ,但各组图像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MnDPDP增强MRI的HCC显示率和定性率均以延迟 2 汪登斌 周康荣 陈克敏 陈憩 展颖 唐永华关键词:MRI 显示率 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 病灶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与病理诊断分析 被引量:22 2004年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 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及病理学的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1例经手术切除、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胰腺实性 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比较其影像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1)本病多发于 30岁以下女性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 (2 )CT、MRI表现为肿瘤内有实性和囊性结构 ,可分为 3型 ;特征性表现为“浮云征”。 (3)肿瘤大部分位于胰腺 ,多有完整包膜 ,不伴有胆总管扩张。 (4 )病理学特点为肿瘤实性部分由实性区、假乳头区及两者过渡区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囊性区由坏死、液化、陈旧性出血组成。 (5 )肿瘤的囊实性结构是形成“浮云征”的病理基础。结论 胰腺实性 假乳头状瘤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和病理学表现 。 缪飞 展颖 王晓颖 丁蓓 汪登斌 丁晓毅 张蓓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影像 病理诊断 CT MRI 1.5T乳腺专用磁共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乳腺专用磁共振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乳腺导管内孤立/多发乳头状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术前均行乳腺X线、超声检查及AURORA乳腺专用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评价其病灶的形态学(包括病灶大小、形状、部位、边缘、多形性及与导管的关系)、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模式及其他相关的特征,并与X线、超声检查相对照。结果:31例病人孤立导管内乳头状瘤23例,多发导管乳头状瘤8例。MRI共检出30个病灶,其中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MRI为阴性,1例双侧多发导管乳头状瘤MRI检出双侧病灶。其MRI形态学表现最多见是沿导管分布多发小结节样或环形强化(38.7%),其次为乳晕后区孤立或多发结节样强化(22.6%)及乳晕后方导管样、线状、分支样强化(12.9%),伴或不伴导管扩张,MRI增强信号-时间曲线以平台型和流出型为主,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部分(4例)表现为类似恶性肿瘤的MRI征象(12.9%),难以与恶性肿瘤区分。结论:乳腺专用MRI检查对检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具有较大的优势,能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准确定位,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颖 柴维敏 谭令 汪登斌 陈憩 陈克敏关键词: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及影像分析 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结果: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为61.13岁。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者6例,2例仅有影像学异常者,平均病程约为10年。术后病理均为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8例患者中6例行乳腺 X 线检查,其中4例表现为肿块,1例表现为局灶性团片状密度增高影,1例为阴性。8例患者超声表现主要为:①水平位生长(8例);②不规则形4例及椭圆形4例;③混合回声4例及低回声4例、合并钙化5例;④4例无后方回声衰减,3例回声衰减,1例增强;⑤少血供4例,富血供4例。8例患者 MRI 表现主要为囊实性(5例)、分叶状(5例)、边界清楚(4例),增强扫描呈肿块样强化(8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出型为主(7例)。结论: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往往病程较长,多表现为囊实性肿块,MRI 及超声较乳腺 X 线摄影有优势。 柴维敏 孙琨 陈克敏 严福华 展颖关键词:乳腺肿瘤 乳房X线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与其他恶性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与其他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590例均行乳腺MRI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乳腺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2013年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析病灶形态,使用Siemens公司MAGNETOM Aera1.5T后处理工作站获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结果:恶性乳头状病变以非肿块型病灶为主,其他恶性病变以肿块型病灶为主。肿块型病灶中,恶性乳头状病变位于乳晕后区较其他恶性病变多见;两者均以形态不规则、直径1~5 cm、不均匀强化为主。非肿块型病灶中,恶性乳头状病变以节段分布为主,其他恶性病变以区域、弥漫分布为主。恶性乳头状病变伴导管扩张较其他恶性病变多见。恶性乳头状病变以囊性成分为主者(实性占比<25%)较其他恶性病变多见。所有恶性病变均以流出型曲线为主。恶性乳头状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94±0.23)×10-3mm2/s,其他恶性病变的ADC值为(0.86±0.21)×10-3mm2/s,其最佳区分阈值为1.04×10-3mm2/s,灵敏度为88.7%,特异度为35.0%,准确率为82.7%,曲线下面积为0.620。结论:肿块位置、非肿块分布、导管是否扩张、ADC值对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和其他恶性病变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黎鑫乐 展颖 柴维敏 王力伟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乳腺恶性病变 乳腺疾病影像学系列研究 汪登斌 陈克敏 徐开野 唐敖荣 谭令 陈憩 展颖 吴达明 潘自来 李亚芬 杨燕敏 丁蓓 杨文洁 采用钼靶X线检查、钼铑双靶X线检查、计算机图像处理及辅助诊断、CT及MRI等影像学手段对1564例正常乳腺及1654例乳腺病变(包括近800例乳腺癌)进行了深入研究。对89例触诊阴性乳腺病变(含乳头溢液患者)进行了X线定...关键词:关键词:疾病 触诊阴性的乳腺病变钼靶诊断 2001年 展颖 汪登斌 陈克敏 陈憩 谭令 丁蓓关键词:乳腺病变 触诊 阴性 钼靶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