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静

作品数:28 被引量:154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5篇细胞
  • 8篇病毒
  • 7篇乙型
  • 7篇乙型肝炎
  • 7篇免疫
  • 7篇基因
  • 7篇肝炎
  • 6篇乙型肝炎病毒
  • 6篇肝炎病毒
  • 5篇肿瘤
  • 4篇蛋白
  • 4篇肝癌
  • 4篇肝肿瘤
  • 4篇T细胞
  • 4篇CD137
  • 3篇细胞癌
  • 3篇基因表达
  • 3篇寡核苷酸
  • 3篇核苷酸
  • 3篇反义

机构

  • 27篇山东医科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山东省千佛山...
  • 2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铁道医学...
  • 1篇卫生部
  • 1篇徐州医学院
  • 1篇南京铁道学院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8篇宋静
  • 19篇孙汶生
  • 17篇张利宁
  • 17篇曹英林
  • 15篇马春红
  • 6篇刘素侠
  • 4篇赵文璞
  • 4篇侯桂华
  • 3篇高丰光
  • 3篇张庆殷
  • 3篇曹容华
  • 3篇丁培芳
  • 3篇李华芬
  • 2篇姜启海
  • 2篇朱长军
  • 2篇闫世坤
  • 2篇周亚滨
  • 2篇吴光照
  • 2篇陈凡
  • 2篇阎世坤

传媒

  • 11篇山东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肿瘤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铁道医学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山东医大基础...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年份

  • 5篇2000
  • 7篇1999
  • 4篇1998
  • 6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9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D137在SLE和RA病人外周血T细胞上的表达特点及意义被引量:9
2000年
张利宁曹英林赵文璞马春红宋静孙汶生
关键词:CD137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
人CD137单抗诱导不同状态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被引量:4
2000年
为了研究一种新的T细胞共刺激分子—CD137对不同状态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双重调节作用。采用3 H TdR掺入法测定T细胞增殖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 :(1)CD137单抗可与T细胞表面的CD137抗原结合 ,明显增强PHA刺激T细胞增殖 ,使T细胞增殖指数较PHA单独作用高 2~ 3倍 ,但CD137单抗单独不能刺激T细胞增殖 ;(2 )对于慢性活化的T细胞 ,CD137单抗可协同PHA诱导T细胞凋亡 ,使T细胞凋亡率从PHA单独作用的 19 2 0 %增加到 36 31% ,CD137单抗单独并不能诱导慢性活化T细胞凋亡。CD137单抗一方面可协同PHA刺激静止状态T细胞的增殖 ,另一方面可协同PHA诱导慢性活化T细胞凋亡 ,对T细胞起双重调节作用。
张利宁赵文璞曹英林马春红宋静孙汶生
关键词:T细胞增殖细胞凋亡CD137单克隆抗体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与变异性IL-2对人肝癌细胞株的协同抑制作用规律被引量:2
1997年
目的体外细胞毒实验发现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可直接杀伤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 H_(7402),其抑瘤效应与浓度正相关(r=0.929,P值<0.05);变异性白细胞介素2(IL-2)对 H_(7402)无直接杀伤作用,但可增强 rHTNFα的抑瘤效应,此协同作用呈剂量依赖性:2 500μ/ml 的变异性 IL-2即可明显增强 rHTNFα(1000μ/m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力,再加大 IL-2用量,此作用不增加(P值<0.01),rHTNFα升至5万μ/ml 时,只有增加 IL-2用量至2万μ/ml,才出现协同抑制效应。
马春红孙汶生曹英林宋静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抑瘤效应肝肿瘤
金针菇菌丝体糖蛋白的抑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性质被引量:7
1998年
将从深层培养的金针菇菌丝体中提取的糖蛋白,选定三组不同的剂量,对荷瘤S180小鼠给药。结果表明金针菇菌丝体糖蛋白有明显的抑瘤活性,且可显著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口服吞噬功能,此外还可提高荷瘤小鼠的体重并增加胸腺指数;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该糖蛋白可显著提高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活性。
刘勇张希林宋静张长铠
关键词:金针菇糖蛋白抑瘤活性免疫活性
HBx-DNA探针的研制及在肝癌发生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1997年
将非放射性标记物地高辛甙元用随机引物法由pBR322-2HBV/EcoRⅠ酶切片段(3.2kb)制备HBV-DNA探针及由HBV/BamHⅠ、BglⅡ酶切片段(0.59kb)制备HBx-DNA探针。将Dig-HBVDNA探针用斑点杂交、Southern转膜杂交检测筛选肝细胞性肝癌HBV-DNA整合型标本,进而用Dig-HBxDNA探针检测HBV-DNA纯整合型肝细胞性肝癌中HBx的存在情况。结果显示,75%(33/44)的肝癌DNA中有HBV-DNA存在,其中,以纯整合型方式存在的为63.6%(21/33),混合型为36.4%(12/33),无游离型。纯整合型HBV-DNA片段中,HBx-DNA阳性率为90.5%(19/21)。提示HBV在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HBV-DNA可能以片段性整合的方式存在于肝癌细胞染色体上,其中以HBx基因的整合为主。
高丰光孙汶生曹英林张利宁宋静李华芬阎世坤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癌核酸探针核酸杂交
LC-CW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被引量:2
1995年
提取干酪乳酸杆菌细胞壁成分(LC-CW),研究其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00μgLC-CW,ip,连续4天,可明显抑制小鼠S18腹水瘤移植物的生长,抑瘤率为54%。增强IL-2诱导的LAK杀伤活性,可明显促进小鼠NK杀伤活性,明显促进小鼠T细胞转化,促进ConA和PHA-P诱导的IL-2产生,促进SIL-2R的减少。研究结果表明LC-CW是一种重要的抗肿瘤免疫调节因子。
侯桂华曹容华吴光照宋静周亚滨姜启海
关键词:肿瘤免疫疗法
肝癌细胞中 HBV-DNA 片段整合及 N-ras、p^(53) 表达的研究
1997年
肝细胞性肝癌(HCC)与HBV整合密切相关,为研究HBV-DNA各片段在HCC发生中的作用,用HBV全长基因探针通过Southern转膜杂交分析了17例HCC标本中HBV-DNA的存在状态,并用HBV片段基因探针和N-ras、p53探针检测了其相应mRNA的转录情况。结果发现,52.9%HCC标本为纯整合型,47.1%的标本为混合型。17例HCC中,Pres、HBs、HBx、HBc转录率分别为47.1%、58.8%、70.5%和41.2%。9例纯整合型HCC中,上述基因转录率分别为11.1%、44.4%、55.6%和11.1%,其中HBx较HBc、Pres差异有显著性(P<0.05),HCC标本N-ras、p53总转录率分别为82.3%、64.7%。提示HBV-DNA在HCC细胞内主要以整合于染色体上的方式存在,而且整合片段可作为转录的模板,其蛋白产物可能通过影响N-ras、p53在细胞调控中的功能促进肿瘤的形成。
高丰光孙汶生宋静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P53蛋白肝肿瘤
细胞因子对活化淋巴细胞粘附血管内皮细胞影响机理的研究
1999年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对rIL2活化的脐血淋巴细胞粘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影响机理。方法:计数粘附率和APAAP法测细胞表型。结果:rIL2活化淋巴细胞粘附HUVEC的能力明显大于未刺激组,前者的粘附率是56.52%,后者是24.54%。rIL1、2、8、rTNFα可明显增强其粘附,而rIL10使粘附率明显下降至38.12%;rIL1、8、rTNFα增强CD4+细胞的粘附,rIL10抑制CD4+、CD56+的粘附。结论:活化淋巴细胞粘附HUVEC的作用明显增强,rIL1、2、8、10和rTNFα对这一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侯桂华韩建奎张庆殷宋静卢红霞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淋巴细胞细胞因子
HBV-DNA基因型与肝癌的预测性相关研究被引量:1
1993年
HBV-DNA 基因型与肝癌发生的预测性相关研究为山东医科大学承担的山东省科委研究课题。本课题从分子水平上首次系统地对乙肝、肝癌患者的血清、淋巴细胞、肝癌/肝组织内 HBV-DNA 存在状态分布、定位及其复制活性等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孙汶生曹芙林张利宁宋静王东方曹岩娜张传森潘沛思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DNA基因肝肿瘤
抗HBV最佳反义寡核苷酸片段的体外筛选被引量:15
2000年
目的 寻找抗HBV最佳反义寡核苷酸区段。方法 合成4种互补于HBV不同区段的反义硫代寡核苷酸(asON),加入HBV基因转染的肝癌细胞模型HepG22.2.15,以ELISA法测定HBsAg、HBeAg含量。结果 互补于preS2翻译起始区的asON(序列Ⅰ)抗HBV基因表达作用最强(P<0.02),对HBsAg、HBeAg的最高表达抑制率分别为66%和91%,针对增强子Ⅱ(ENⅡ)的序列Ⅲ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2%、56%)。asON抗HBV作用具有明显时相性,其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而有反跳,且针对增强子Ⅱ的反义序列Ⅲ和针对S基因起始区的反义序列Ⅱ的抑制作用规律相似,并在时相上与序列Ⅰ互补。结论 4种asON中,序列Ⅰ抗HBV基因表达作用最强,而且序列Ⅰ与Ⅲ或Ⅱ配伍有望成为理想的抗HBV基因药物。
马春红孙汶生刘素侠丁培芳张利宁曹英林宋静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反义寡核苷酸基因表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