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
- 作品数:17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体外负载HBeAg对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探讨HBeAg对体外活化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例患者分为HBV-1组(免疫耐受期)、HBV-2组(低或非HBV复制期),并设正常对照组,自各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诱导培养DC,经HBeAg体外负载后,分别检测各组负载前后的DC表型、DC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的刺激能力和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1)与其他两组比较,HBV-1组患者DC表面分子表达率降低、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IL-12的能力较弱;(2)经HBeAg刺激后的DC表面分子表达率升高,3组间CD86、人类白细胞抗原-DR表达率无明显差异,HBV-1组患者DC的CD80表达率较其他两组降低(P〈005);(3)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显示,HBeAg负载的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在DC:T比例为1:5、1:10、1:20时,各组之间的刺激指数无明显差异;(4)HBeAg负载后的DC分泌IL-12水平较负载前明显增高,3组间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免疫耐受期乙肝患者存在DC成熟障碍和功能缺陷,HBeAg体外负载可提高DC功能,从而可能对增强免疫耐受期患者的HBeAg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重要作用。
- 陈瑾吴金明林贤凡孙慧金思思申苏建
- 关键词: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乙肝E抗原
- HBVS-ecdCD40L融合基因构建及相应融合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2009年
- 目的构建HBVS—ecdCD40L融合基因,并利用软件对其相应融合蛋白的二级结构进行预测。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HBVS基因与人CD40L胞外段基因进行融合,构建融合基因及其真核表达载体,并利用蛋白质分析软件对相应融合蛋白二级结构水平的一些生物学特性进行预测。结果融合基因序列与设计一致,其相应氨基酸序列经软件分析,并与HBsAg和CD40L胞外段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比较,发现在二级结构上几乎无变化,亲水性和抗原性等生物学活性几乎未受影响。结论HBVS-ecdCD40L融合基因构建成功,软件分析表明融合过程未影响HBsAg和人CD40L胞外段的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 林贤凡吴金明陈瑾孙慧金思思申苏建
- 关键词:CD40配体基因融合
-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患者HBsAg基因多态性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多态性。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自10例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患者血清中扩增S基因片段,TA克隆法克隆到T载体中,随机选择克隆测序。结果共20个克隆被测序,20个克隆S蛋白发现12个不同位点的32次变异。主要集中在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及a决定簇。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患者存在HBsAg变异,可能仍然存在HBsAg免疫耐受。
- 林春景吴金明黄智铭吴建胜陈瑾林贤凡孙慧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多态性
- IFN-γ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结局之间的关系
- 目的:探讨IFN-γ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60例自限性HBV感染(SR)者和118例慢性持续性HBV感染患者(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
- 吴金明孙慧黄智铭陈瑾林贤凡
- 文献传递
- IFN-γ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结局之间的关系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探讨IFN-γ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6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SR组)和118例慢性持续性HBV感染者[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AsC组)36例和进展性肝病者82例(慢性乙型肝炎50例、乙肝后肝硬化32例)]的IFN-γ基因+874T→A、+2109A→G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874T→A位点多态性中,慢性持续性感染者总AA基因型频率比SR组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等位基因A的频率,进展性肝病组均显著高于SR组(P<0.05)。②+2109A→G位点多态性中,进展性肝病组总GG基因型显著高于SR组(P<0.05),而肝硬化和慢乙肝组之间,SR和AsC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结论:IFN-γ基因+874T→A、+2109A→G两个位点的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结局之间有关,携带+874T→A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HBV感染者容易发展为慢性,A等位基因更趋向于进展性肝病,而携带+2109A→GGG基因型患者则容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
- 吴金明孙慧吴康为黄智铭吴建胜陈瑾林贤凡
- 关键词:干扰素-Γ慢性乙型肝炎慢性HBV感染基因多态性
- 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间临床特征比较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ALC)失代偿期患者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epatitis Bcirrhosis,HBC)失代偿期患者间临床相关因素的异同点,协助两者间的鉴别及诊治。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资料完整的ALC失代偿期患者72例(ALC组)和HBC失代偿期患者359例(HBC组)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合并症及预后等因素。结果:年龄小于30岁及女性HBC患者明显多于ALC患者(P<0.05)。ALC组乏力、食欲减退、黄疸、右上腹痛、肝掌、蜘蛛痣、肝肿大患者明显多于HBC组(P<0.05),HBC组腹胀患者明显多于ALC组。ALC组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及平均红细胞容积均明显高于HBC组,HBC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明显高于ALC组。ALC组肝性脑病、胆囊炎或胆石症、急性胰腺炎及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均明显比HBC组多(P<0.05)。ALC组好转率明显高于HBC组(χ2=5.517,P<0.05)。结论:ALC失代偿期患者主要分布于中年男性,而HBC失代偿期患者分布较平均。ALC失代偿期患者肝硬化相关的临床表现(如乏力、纳差等)、实验室检查(如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等)及合并症(如肝源性糖尿病等)较HBC失代偿期患者突出。ALC失代偿期患者的整体预后虽较HBC失代偿期患者好,但两组患者后期预后及病死率相当。
- 江宏峰吴金明金颖吴利敏刘扬孙慧
- 关键词:肝硬化酒精性肝炎乙型肝硬化失代偿期
- IFN-γ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结局之间的关系
- 目的:探讨IFN-γ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60例自限性HBV感染(SR)者和118例慢性持续性HBV感染患者(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
- 吴金明孙慧黄智铭陈瑾林贤凡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慢性HBV感染基因多态性
- 文献传递
- HBV S-ecdCD40L融合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 目的探讨HBV S-ecdCD40L融合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M-CSF、IL-4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培养第5天,以脂质体介导转染,分为pcDNA3.1-S-ecdC...
- 林贤凡吴金明陈瑾孙慧金思思申苏建
- 文献传递
- IFN-γ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结局之间的关系
- 目的探讨IFN—γ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60例自限性HBV感染(SR)者和118例慢性持续性HBV感染患者(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A...
- 吴金明孙慧黄智铭陈瑾林贤凡
- 文献传递
- HBV感染患者HBeAg血清转换与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关系
-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患者HBeAg血清转换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免疫耐受期患者11例、低或非复制期患者13例,另外选择10例各型肝炎病原学标志检测均为阴性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
- 陈瑾吴金明林贤凡孙慧金思思申苏建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