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仁慧

作品数:7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化学工程
  • 4篇理学

主题

  • 6篇树脂
  • 6篇环氧
  • 6篇环氧树脂
  • 4篇酸酯
  • 4篇碳酸酯
  • 4篇聚氨酯
  • 4篇聚碳酸
  • 4篇聚碳酸酯
  • 3篇增韧
  • 3篇增韧环氧树脂
  • 2篇脂肪族
  • 2篇网络聚合物
  • 2篇互穿网络
  • 2篇互穿网络聚合...
  • 2篇交联
  • 2篇交联密度
  • 1篇多元醇
  • 1篇乙基
  • 1篇增韧剂
  • 1篇脂肪族聚碳酸...

机构

  • 7篇天津大学

作者

  • 7篇孙仁慧
  • 7篇陈同蕙
  • 3篇白耀文
  • 3篇张军志
  • 3篇穆力

传媒

  • 1篇合成树脂及塑...
  • 1篇合成橡胶工业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化学推进剂与...
  • 1篇聚氨酯工业

年份

  • 1篇1999
  • 4篇1998
  • 2篇199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交联密度及力学性能被引量:3
1998年
用同步法合成了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PCPU/EPIPN)。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两组分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化学结合。动态力学性能分析表明:由于两网络间的互穿、缠结以及接枝反应的发生,使体系中 PCPU 和 EP 的相容性得到改善。用溶胀法测定了 IPN 体系的交联密度,结果发现形成 IPN 后体系的交联密度相应比纯组分有所提高。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在 m(PCPU)/m(EP)=25/75处 IPN 体系的力学性能最佳。
陈同蕙穆力孙仁慧张军志
关键词:聚碳酸酯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交联
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交联密度及力学性能
用同步法合成了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PCPU/EP IPN)。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两组分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化学结合。动态力学性能分析表明:由于两网络间的互穿、缠结以及接枝反应的发生,使体系中PCPU和EP的...
陈同蕙孙仁慧穆力张军志
关键词:脂肪族聚碳酸酯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交联密度
文献传递
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增韧环氧树脂的固化动力学被引量:5
1997年
陈同蕙白耀文孙仁慧
关键词:增韧剂DSC环氧树脂固化动力学
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IPN的性能及结构形态被引量:17
1999年
由甲苯二异氰酸酯和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制备聚氨酯预聚体,再由该预聚体、双酚A环氧树脂等用同步法合成了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PCPU-EPIPN)。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CPU和EP两组分间存在一定的化学结合。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及热重分析研究表明:IPN在高温区存在单一玻璃化转变峰,当PCPU与EP的质量比mU/mE=25/75时,IPN的Tg最高且热稳定性最好。透射电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表明,PCPU与EP的配比对IPN的形态结构有显著的影响。应力-应变测试发现:当mU/mE=25/75时IPN体系力学性能最佳。
陈同蕙孙仁慧穆力张军志
关键词:聚碳酸酯二醇聚氨酯环氧树脂IPN
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增韧环氧树脂的结构与性能被引量:9
1998年
采用羟基封端的脂肪族聚碳酸酯-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PHMCD)对环氧树脂(EP)进行了增韧,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以及动态力学性能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增韧EP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陈同蕙白耀文孙仁慧穆力
关键词:环氧树脂增韧
聚乙基醚碳酸酯二醇增韧环氧树脂被引量:4
1998年
合成了以羟基封端的脂肪族聚碳酸酯-聚乙基醚碳酸酯二醇(PEECD),并用于环氧(EP)树脂的增韧。探讨了PFECD的相对分子质量、加入量等因素对增韧效果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以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增韧EP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陈同蕙白耀文穆力孙仁慧
关键词:环氧树脂增韧
脂肪族聚碳酸酯多元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1997年
介绍了国内外脂肪族聚碳酸酯多元醇(APC)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国内用APC合成的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以及用其改性的聚酯型和聚醚型聚氨酯材料,其性能均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
陈同蕙孙仁慧
关键词:脂肪族聚碳酸酯多元醇聚氨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