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波
- 作品数:153 被引量:1,120H指数:17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磁共振定量技术在肝脏铁过载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9年
- 因为铁元素能够促进过氧化氢转化为自由基,进而损伤细胞膜、蛋白质以及DNA,故人体铁过载会引发器官损害[1]。铁过载诱因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血色沉着病以及重型地中海贫血等,病情严重者可引起肝脏等器官功能异常,甚至衰竭,故临床有效评估患者肝脏铁含量,可以指导临床治疗诱发全身铁过载疾病与患者疗效评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具有安全无创、操作简便以及准确性高等特点,在肝铁诊断中存在较大潜力。近年来,随着各种磁共振设备以及成像序列不断改进、发展,铁过载临床诊断与监测中已经广泛应用到各类磁共振定量技术,同时显示出了较好临床价值[2]。本文结合以往研究,全面综述磁共振定量技术在肝脏铁过载中研究进展。
- 黄永红刘荣波
- 关键词:肝脏铁过载
- 医学数字影像传输系统间互联及互操作性的初步实践被引量:21
- 1999年
- 目的 研究不同来源的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ystems,PACS)间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 互联和互操作性。方法 在Siemens 和GE 公司的DICOM 影像显示工作站(Magic View 1000 与Advantage Windows2-0) 间进行DICOM 水平的互联和CT、MR和血管造影的DICOM 影像的相互传输和处理操作的分析和测试,包括分析比较DICOM 遵从性陈述(DICOMconformance statement) 的相关参数;观测系统联接和影像及其相关属性的传送以及DICOM影像的相互操作和处理。结果 在DICOMconformance statement 中被相互支持的影像对象类型(objectclass) 如CT、MR和SC(screen capture) 的DICOM 信息对象(DICOMinformation object,包括影像数据及其相关属性)被完整传送,未被Magic View 支持的影像对象类型XA(Xray angiography) 则传输失败;除三维功能外,所有后处理功能操作均可直接进行,三维处理功能在?
- 陶勇浩缪競陶刘荣波
- 关键词:PACS局部网络DICOM
- 原发性肝癌血供特点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与病理学特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1
- 2000年
- 目的 探讨原发肝细胞性肝癌 (PHCC)的血供方式及其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盲法下观察 5 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HCC病例的螺旋CT强化方式及影像学表现 ,将PHCC的血供分为 4型。并将PHCC血供类型与癌细胞分化程度 (Edmonson分类法 )和组织学类型 (WHO分类法 )的相关性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5 0例PHCC中 ,肝动脉供血型共 36例 ,占 72 % ;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共 6例 ,占 12 % ;门静脉和少血供型各 4例 ,各占 8%。 7例I级PHCC中 ,肝动脉供血型 2例、门静脉供血型 2例 ,双重血供 3例 ;16例Ⅲ级和 9例Ⅳ级PHCC为肝动脉供血。 3例纤维硬化型PHCC均为少血供 ,8例实体型PHCC均为肝动脉供血 ,34例梁状型PHCC中 2 6例由肝动脉供血。结论 大多数PHCC为肝动脉供血型 ,部分为门静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和少血供型。
- 黄娟周翔平刘荣波陈宪许崇永严志汉徐建英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血供特点螺旋CT病理学
- DWI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评估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残余肾功能(RRF)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40例腹膜透析患者及4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肾脏常规和DWI扫描,CAPD组中有10例患者分别于透析前和透析时进行扫描,b值为0,300,600 s/mm2,记录每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残余肾功能、肌酐、胱抑素C、尿素氮、尿量等数据。测量每位受试者的肾脏实质厚度和ADC值,然后进行组间比较;10例进行两次扫描患者前后ADC值采用配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患者的ADC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对比,CAPD组的肾脏实质厚度明显较小(t=13.28,P<0.001),ADC值明显降低(t=16.92,P<0.001)。10例CAPD患者腹膜透析时ADC值(1.74±0.10)mm2/s较腹膜透析前(1.62±0.10)mm2/s稍高(t=1.62,P<0.05)。另外,CAPD患者的ADC值与残余肾功能呈正相关(r=0.447,P=0.004),与胱抑素C呈负相关(r=-0.352,P=0.026),与尿量呈正相关(r=0.354,P=0.025)。结论 CAPD患者的肾脏弥散功能明显受损,DWI可用于评估CAPD患者的RRF。
- 杨玲钟慧胡雅君赵爽白娇刘荣波
- 关键词:扩散磁共振成像残余肾功能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
- CT图像上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分布特点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原发肿瘤部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的105例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多排螺旋CT图像及临床资料,记录肿瘤原发部位、CT图像中转移灶数目、位置及肠系膜下静脉(IMV)汇入门静脉的解剖位置。结果①肿瘤原发灶位于右半结肠组及左半结肠组,转移灶位于肝右叶与肝左叶的比例分别约为2∶1、1.2∶1,2组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09,P=0.003)。②肿瘤原发灶位于左半结肠组中,其IMV汇入脾静脉(SpV)组、汇入肠系膜上静脉(SMV)组及汇入SMV与SpV汇合处组,转移灶位于肝右叶与肝左叶的比例分别为65∶98、116∶52及13∶15。3组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75,P=0.000),进一步比较前2组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51,P=0.000)。③IMV汇入SpV组中,76.0%(19/25)的病例其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肝左叶(P=0.001);IMV汇入SMV组中,73.5%(25/34)的病例其转移灶主要位于肝右叶(P=0.000)。结论右半结肠癌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肝右叶,而左半结肠癌中其IMV汇入SpV者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肝左叶,汇入SMV者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肝右叶。该分布规律,一方面对肝转移癌患者寻找肠道原发病变有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初诊及随访时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率。
- 白娇张歌周印杨玲赵爽刘荣波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肝转移瘤肠系膜静脉X线计算机
- MRCP 2D FASE序列对胆道术后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3
- 2002年
-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MRCP)二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2DFASE)对胆道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72例胆道术后 (胆囊切除术 4 8例 ,胆总管探查术 8例 ,肝管空肠吻合术 16例 )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黄疸、右上腹痛等症状患者进行MRCP检查 ,由 2位放射科医生阅片 ,着重观察是否存在残余胆囊、胆管狭窄、胆道结石、吻合口狭窄等术后并发症 ,并与直接胆管造影、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MRCP 2DFASE对残余胆囊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 92 .3%、97.1%、92 .3%、97.1%、95 .8% ;对胆管狭窄分别为 90 .9%、97.8%、90 .9%、97.8%、96 .4 % ;对胆道结石分别为 79.2 %、10 0 %、10 0 %、90 .6 %、93.1% ;对胆管扩张均为 10 0 % ;对胆肠吻合口定位准确率为 10 0 % ;对吻合口狭窄诊断的准确率为 87.5 %。结论 MRCP 2DFASE序列是诊断胆道术后病变的一种准确。
- 孙昌进周翔平陈宪刘荣波宋彬严志汉白汉林
- 关键词: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胆道手术术后病变
- 动态CT扫描检测及定性肾细胞癌优化时间窗的研究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螺旋CT动态扫描检测及定性肿瘤的优化时间窗。方法:24例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经平扫选定病灶靶平面后静脉注射造影剂,延迟14~17秒开始作靶平面增强同层动态扫描,扫描间隔4.9秒,共扫描17~24帧。随后行包括全肾的肾实质期扫描及靶平面单层延迟扫描(排泄期)。在统一标准下明确肾脏各期开始的层面及延迟时间以及肿瘤征象显示最早和最佳层面及延迟时间。明确肿瘤、肾皮质、肾髓质及腹主动脉的峰值及峰值到达时间,并计算每一例肿瘤与肾皮质、肾髓质CT值最大差值。并按肿瘤实质时间-密度曲线的升段斜率的大小分为3型。结果:肾细胞癌CT征象显示最佳时间为70.2秒,最早显示征象时间为23.9秒。肾细胞癌峰值到达时间及峰值分别为54秒及80.4hu。肿瘤与肾实质最大密度差值时间分布于曲线末102秒,占100%。结论:对肾细胞癌患者作病灶靶层面同层动态扫描(扫描时间为24、38、70秒、100秒)加全肾螺旋扫描,或根据需要在同层面加作一层延迟扫描(延迟时间视不同目的而定)可获得比较丰富和全面的检测及定性的诊断信息。
- 王金红闵鹏秋王培军刘荣波赵小虎毛新清高小龙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肾脏肿瘤时间窗
- 胸腹通连病变的影像诊断及其解剖基础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胸腹通连病变的CT、MRI诊断及其解剖基础。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4例穿越膈孔和膈肌的胸腹通连病变 ,并以 40例正常人CT、MRI表现作对照。结果 5 4例病变中经食管裂孔 18例 ,病变主要系贲门癌侵犯食管下段、食管静脉曲张及食管旁疝 ;经主动脉裂孔 2 1例 ,病变有淋巴瘤、淋巴转移、其他肿瘤及上腔静脉阻塞后奇静脉扩张 ;经下腔静脉裂孔 7例 ;经膈肌直接穿通 8例 ,见于肺癌、肝癌、感染性疾病、先天性膈发育异常和外伤等。结论 熟练掌握膈孔的正常解剖有助于准确认识胸腹通连病变的CT。
- 周翔平严志汉黄娟许崇永刘荣波李真林徐剑英
- 关键词:胸部腹部CTMRI
- 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评价肝肾间巨大肿块来源于肝脏的诊断试验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在肝肾间巨大肿块CT定位诊断中 ,用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象区分肝脏与非肝脏来源占位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位于肝肾间区域 ,直径≥ 4cm肿块共 97例 ,均行CT增强扫描。其中肝脏来源 (试验组 ) 4 3例 ,非肝脏来源 (对照组 ) 54例。重点观察下腔静脉肝段推移的CT征象并用诊断试验评价该征象。结果 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在试验组中的出现率为 86 .0 % (37/43) ;在对照组的出现率为 7.4% (4/54)。在推移方向的分布上 ,试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 (χ2 =0 .0 3 ,P >0 .0 5)。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诊断肝肾间巨大肿块来源于肝脏的敏感性 86 .0 % ,特异性 92 .6 % ,准确性 89.7%。结论 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是诊断肝肾间巨大肿块来源于肝脏的有价值的CT征象。
- 伍兵闵鹏秋宋彬刘荣波何之彦杨开清
- 关键词:肝肿瘤下腔静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MSCT上肾段解剖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研究肾段动脉解剖。方法:64层螺旋CT行205例患者(377个肾脏)肾动脉CTA,数据传至工作站重建并详细记录各肾段动脉情况。结果:肾段变异于3~5段,以5段为多,占74.5%(281/377)。尖段动脉沿途支配肾前后面内上部,177例(63.0%)向上到达或超越上极尖部,32例(11.4%)超过肾外缘上1/4。上段动脉主要支配肾前面实质中上部、尖段下方的区域,110例(39.1%)达到肾上极,111例(39.5%)越过肾外缘布于肾后面外侧少许区域。中段动脉主要支配肾前面实质中下部、下段以上的区域18例(6.4%)达下极,10.3%越过肾外缘布于肾后面外侧少许区域。下段动脉沿途支配肾前后面,最终至肾下极。后段动脉主要支配肾后面上段与下段之间的区域,89例(31.7%)分支达上极,63例(24.6%)达下极,13例(4.63%)越肾外缘支配肾前面外侧少许部分。结论:MSCT能很好的显示肾段血管,能为术前病灶定位提供更多的解剖信息。
- 周莹刘荣波赵爽
- 关键词:CT血管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