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愿
- 作品数:18 被引量:156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市场结构、银行行为与1921-1937年上海物价波动--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为中心的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大萧条前夕中国经济表现优于西方国家,但关于市场和政府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仍有争议。本文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为中心考察自由银行体系的运作及法币改革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在竞争性货币体系下,中行沪行作为发行的银行恪守谨慎发行、按金融季节调整的发行政策;作为商业性银行极其注重信贷业务,放贷谨慎又不失灵活性;通过银行同业公会发行公单救济陷入危机的银行,发挥银行之银行的作用。在经济稳定时期,中行沪行根据金融季节调整兑换券发行以满足市场流动性需求,保持上海物价稳定;在大萧条前夕,面对白银内流通货膨胀,主动减少兑换券发行;在白银风潮时期,面对白银外流通货紧缩,主动增加兑换券发行以平抑物价波动。但法币改革后中行沪行兑换券发行刚性增长,信贷规模膨胀,导致物价水平快速上升,虽然使中国经济在短期内恢复增长,但却为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货币制度的种子。本文证明自由银行体系的金融稳定器功能,为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提供了一个中国的历史例证。
- 刘愿
- 关键词:法币改革市场结构
- “华西村奇迹”的集体主义逻辑
- 坚持走集体经济道路的华西村创造了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奇迹,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然而,华西村的发展遵循集体主义的逻辑:在经济上,华西村的高积累分配政策、记账收入有限产权的双重体制使个人高度依附于集体;在思想上,华西...
- 刘愿
- 关键词:农村经济工业化集体主义
- 文献传递
- 银行商誉资本与货币竞争性发行——来自中国白银风潮前夕银行微观数据的经验证据被引量:4
- 2016年
- 1976年哈耶克提出了货币非国家化理论,主张赋予私人银行独立的货币发行权以约束政府滥发货币的行为,但反对者认为追求私利的发钞行必将无限增发货币引致通胀。文章将银行的发行和信贷统一起来分析银行声誉如何影响其发行行为,研究表明:在竞争性发行条件下,声誉机制能够有效地约束发钞行的行为,银行因追求长远收益而稳健发行。进而,文章以银行的生存历史和是否为上海银行公会会员度量声誉,利用白银风潮前夕中国34家发钞行和150家银行的微观数据检验声誉机制的作用,研究发现:声誉越好的银行,兑换券发行越稳健;声誉为银行带来了诸多经营优势,如更多的实收资本、盈余积累和存款,以致声誉好的银行贷款规模更大,利润水平更高;发钞行确实是因追求长远收益而稳健发行。根据民国时期银行竞争性发行的历史经验,文章首次为货币非国家化理论提供了微观证据,也为当前的货币政策制定和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启示。
- 刘愿岳翔宇
- 关键词:哈耶克货币竞争
-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1958—1961年饥荒——集权体制下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 1958—1961年中国发生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饥荒,现有研究从粮食供给下降、公共食堂、城市偏向政策、缺粮区偏向、政治激进主义、政府救济不力及饥荒的历史记忆角度对大饥荒成因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在赶超战略及"大跃进"运动的背...
- 刘愿
- 关键词:政治权利
- 文献传递
- 中国“大跃进”饥荒成因再辩——政治权利的视角
- 针对杨涛和范子英提出的评论意见,本文再次澄清以下问题:森的食物获取权理论是否适用于计划经济下的饥荒分析,"大跃进"运动中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高积累是否减少了农民口粮消费,大饥荒成因实证研究中的计量问题。最后,本文提出,发展...
- 刘愿
- 关键词:饥荒政治权利
- 文献传递
- 以市场方式促进农地流转
- 2014年
- 针对我国出现的耕地撂荒弃耕现象及农地流转市场低水平均衡状态,本文在威廉姆森交易成本分析框架下,结合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特征,分析了农地流转市场低水平均衡的产权基础,比较分析了现行几种农地流转模式的利弊,提出应以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实现农地流转的创新模式,以市场方式推动农地流转。
- 魏东霞刘愿
- 关键词:农地流转交易成本
- 田赋、地租与中国传统社会乡村结构变迁--基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主流观点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土豪劣绅的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失地,大量失地农民导致社会动荡甚至朝代更替。实际上,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具有人多地少的要素禀赋结构、小农经济下的低积累水平的特征,国家田赋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农民失地的一个关键因素。高田赋削弱了小土地所有者特别是自耕农的自生能力,自耕农沦为半自耕农甚至佃农,加剧了佃农之间的竞争,地主可以通过高地租将高田赋转嫁给佃农。因此,高田赋既提高了地租,又加剧了农民失地。基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省级数据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上述理论假说:国家高田赋使佃农比例和半自耕农比例显著提高、自耕农比例显著下降,同时使地租率显著增加;佃农和半自耕农比例提高使地租率显著增加,自耕农比例提高反而显著降低地租率;在同时控制农佃结构和田赋时,两者对地租的作用均有所减小,而且田赋与农佃结构的交互项系数均显著,表明田赋部分地通过影响农佃结构作用于地租。因此,我们看到的高地租实际上是在人多地少要素禀赋下地主向佃农转嫁高田赋的结果,地主和农民的矛盾背后实际上是国家与农民的矛盾。这个发现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高地租和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之原因的认识。
- 刘愿
- 关键词:地租中国传统社会
- 知青上山下乡、劳动力错配与中国城乡差距--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 2023年
- 1968年底,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城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理论分析表明,在人均耕地资源紧张的要素禀赋下,知青下乡意味着在有限的土地上追加投入劳动力要素,加剧了中国农业社会的过密化生产,农业总产出未能成比例提高,人均产出反而下降;由于路径依赖,知青下乡规模大的地区,恰恰是赶超发展战略激进地区,粮食征购率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也较高。因此,知青下乡不但没有消除城乡差别,反而扩大了城乡差距。利用1969—1979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发现知青下乡运动实质是赶超发展战略下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错配。
- 刘愿李娜
- 关键词:城乡差距
-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历史根源:基于统购统销政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 本文借鉴Knight (1995)的两部门价格剪刀差模型分析了统购统销政策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利用1953-198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无论是以粮食收购率、粮食的跨省调拨还是粮食超购率度量,统...
- 李娜刘愿
-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统购统销政策价格剪刀差
- 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理论及其对当前经济危机的启示
- 哈耶克认为,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及由此引起的货币信贷扩张和收缩是经济危机的根源,消除通货膨胀和结束经济周期性波动必须构建竞争性货币体系。本文介绍了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理论的依据、竞争性货币体系的可行性及前景,归纳了对哈耶克货...
- 刘愿
-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危机货币体系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