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媚

作品数:8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篇理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纳米
  • 4篇纳米棒
  • 4篇金纳米棒
  • 3篇荧光
  • 3篇载药
  • 3篇载药纳米微球
  • 3篇杀伤
  • 3篇探针
  • 3篇尿嘧啶
  • 3篇嘧啶
  • 3篇微球
  • 3篇纳米微球
  • 3篇壳聚糖
  • 3篇氟尿嘧啶
  • 3篇5-氟尿嘧啶
  • 2篇荧光发射
  • 2篇荧光性
  • 2篇荧光性质
  • 2篇杀伤作用
  • 2篇人肝

机构

  • 8篇暨南大学

作者

  • 8篇刘媚
  • 8篇杨培慧
  • 8篇蔡继业
  • 3篇张建莹
  • 2篇姚述光
  • 1篇孙桂敏
  • 1篇韦炜
  • 1篇蔡怀鸿
  • 1篇李周明

传媒

  • 2篇第十届全国扫...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09
  • 2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壳聚糖载药纳米微球对人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AFM探测被引量:3
2009年
本文以5-氟尿嘧啶(5-Fu)为抗肿瘤药物模型,壳聚糖为载体,制备平均粒径约为250nm的5-氟尿嘧啶/壳聚糖(5-Fu/Cs)载药纳米微球。采用MTT法评价载药纳米微球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杀伤率,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探测用药处理前后的肿瘤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载药纳米微球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在量效和时效上明显比同剂量单独5-Fu作用的杀伤率高;AFM结果显示5-Fu与载药纳米微球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作用后的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载药纳米微球在肿瘤细胞表面的吸附作用或内吞作用,导致载药纳米微球在细胞表面的释药机制不同于单独药物的扩散模型。
刘媚张建莹杨培慧蔡继业
关键词:5-氟尿嘧啶壳聚糖人肝癌细胞载药纳米微球
金纳米棒的光学性质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被引量:20
2009年
简要介绍金纳米棒的光学性质和合成方法,重点阐述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金纳米棒是一种胶囊状的金纳米颗粒,具有一个横向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和一个纵向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分别对应其横轴和纵轴两个特征尺寸.通过调节金纳米棒的长径比,纵向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可由可见光区跨越至近红外光区.金纳米棒这一独特的光学性质在生物和化学传感方面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前景.
刘媚杨培慧蔡继业
关键词:金纳米棒表面等离子共振长径比生物医学
一种生物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分子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分子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是用胱胺二盐酸盐取代金纳米棒上的CTAB,然后用EDC/NHS偶联特异性生物分子,得到生物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分子探针。本发明生物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分子探针...
杨培慧姚述光刘媚蔡继业
基于抗原/抗体间识别作用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研究
韦炜刘媚蔡怀鸿蔡继业杨培慧
关键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5-氟尿嘧啶/壳聚糖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被引量:6
2009年
以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了5-氟尿嘧啶/壳聚糖纳米微球,评价其性能、体外释药性能及对人肺癌细胞GLC-82的体外杀伤效应,并通过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分析载药纳米微球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5-Fu/CS纳米微球平均包封率为32.3%,平均载药量为25.6%,平均粒径为253nm,平均Zeta电势为+8.38mV,成球性及分散性良好。CS载药纳米微球具有缓释性能,体外释药行为符合双向动力学规律。在体外作用72h,CS载药纳米微球对人肺癌细胞GLC-82的杀伤率达66.6%,杀伤效果明显优于5-Fu对照组。
杨培慧刘媚张建莹李周明蔡继业
关键词:载药纳米微球壳聚糖5-氟尿嘧啶杀伤效应
一种生物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分子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分子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是用胱胺二盐酸盐取代金纳米棒上的CTAB,然后用EDC/NHS偶联特异性生物分子,得到生物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分子探针。本发明生物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分子探针...
杨培慧姚述光刘媚蔡继业
文献传递
5-氟尿嘧啶/壳聚糖载药纳米微球对人肝癌细胞杀伤作用及AFM探测
刘媚张建莹蔡继业杨培慧
关键词:人肝癌细胞载药纳米微球
基于金纳米棒基因探针对多元基因的识别与检测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晶种生长法制备长径比分别为4:1和8:1的金纳米棒,分别在其表面修饰上抑癌基因p53和pTEN2种不同序列的模型基因片段,构建金纳米棒基因探针,这两种基因探针分别于800和1100nm处有2个近红外吸收峰.基于探针基因识别靶基因时,金纳米棒的纵向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吸光度的变化,对2种靶基因片段混合体系建立特异性识别及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pH为7.0的PBS缓冲溶液中,NaCl浓度为0.2mol/L时,在靶基因片段的浓度为3.0~9.0nmol/L范围内,金纳米棒的纵向等离子共振吸收峰的变化与靶基因的浓度成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1.6和1.2nmol/L.实现了在同一混合体系中同时对两种靶基因片段的特异性识别及检测.
孙桂敏刘媚杨培慧蔡继业
关键词:金纳米棒基因探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