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劲松

作品数:60 被引量:382H指数:12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胃肠
  • 8篇综合征
  • 6篇易激综合征
  • 6篇胃电
  • 6篇肠易激
  • 6篇肠易激综合征
  • 5篇症状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5篇肠道
  • 4篇食管
  • 4篇胃肠道
  • 4篇胃排空
  • 4篇小肠
  • 4篇功能性消化不...
  • 4篇肠病
  • 3篇电刺激
  • 3篇性疾病
  • 3篇起搏
  • 3篇黏膜

机构

  • 55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美国德州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秭归县医疗中...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58篇刘劲松
  • 23篇侯晓华
  • 11篇乔娴
  • 6篇黄虹
  • 5篇钱伟
  • 3篇陈建德
  • 2篇向翼飞
  • 2篇柯美云
  • 2篇张培培
  • 2篇王静
  • 1篇向雪莲
  • 1篇徐新娟
  • 1篇陈婕
  • 1篇周建宁
  • 1篇梁列新
  • 1篇吴汉妮
  • 1篇游元明
  • 1篇严青
  • 1篇杜凡
  • 1篇郑小岚

传媒

  • 11篇中华消化杂志
  • 9篇临床消化病杂...
  • 7篇临床内科杂志
  • 4篇胃肠病学和肝...
  • 3篇胃肠病学
  • 3篇医学新知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国际消化病杂...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华医学信息...
  • 1篇郧阳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10篇2004
  • 2篇2003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功能性肠病与器质性肠病临床特点比较被引量:4
2009年
背景:熟悉功能性肠病(FBDs)的临床特点并了解罗马Ⅲ标准在诊断中的实用性,对其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的:比较FBDs与器质性肠病(OBD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鉴别两种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5月8日~10月31日于武汉协和医院消化科行结肠镜检查者进行连续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下消化道症状、报警症状、内镜检查结果等。FBDs的诊断采用罗马Ⅲ标准并排除报警症状。结果:FBDs为女性多见而OBDs为男性多见(P<0.05)。OBDs组年龄显著高于FBDs组(P<0.01),45岁以上的患者OBDs所占比例逐渐上升。FBDs组病程显著长于OBDs组(P<0.05)。FBDs组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腹泻、便秘、腹泻便秘交替、排便窘迫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症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OBDs组(P<0.05)。OBDs组报警症状中以便血最为多见(20.9%)。507例无报警症状且符合FBDs罗马Ⅲ标准的患者中,131例(25.8%)结肠镜检查发现异常,最终诊断为OBDs,腹泻是这部分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发生率为58.8%。结论:FBDs与OBDs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和临床症状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以罗马Ⅲ标准初步诊断FBDs具有临床实用性,但必要时应行结肠镜检查。
黄虹刘劲松
关键词:功能性肠病问卷调查
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报告被引量:1
2011年
患者,女,28岁,因“呕吐、腹泻2月”入院。2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频繁呕吐,每日20余次,为胃内容物,偶觉脐周疼痛,伴腹泻,为黄色水样便,每日10余次,无黏液脓血及畏寒、发热等症状。
郭爱华刘劲松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糖尿病大鼠胃化学感觉异常及其机制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给予盐酸刺激后脑孤束核c-fos蛋白表达的改变,探讨其是否存在胃化学感觉异常,并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共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5-HT4激动剂组。后两组用链脲霉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予0.1 mmol/L盐酸灌胃刺激后,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实验组大鼠脑孤束核c-fos蛋白表达水平。糖尿病+5-HT4激动剂组予盐酸灌胃前给予替加色罗灌胃3天。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脑孤束核c-fos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5);糖尿病+5-HT4激动剂组大鼠脑孤束核c-fos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HT4受体激动剂能增加糖尿病大鼠胃对化学刺激的敏感性,提示该感觉减退可能与胃5-HT4受体有关。
乔娴刘劲松
关键词:糖尿病化学刺激
短波胃电刺激对大鼠下丘脑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和强啡肽能神经的影响
2011年
研究高频短波胃电刺激对大鼠下丘脑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和强啡肽表达的影响,探讨高频短波胃电刺激治疗消化不良的可能机制。方法 1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胃电刺激组,每组5只,均于胃浆膜面植入刺激电极一对。对照组给予假性胃电刺激,胃电刺激组给予短波胃电刺激(频率20次/min,波宽300μs,波幅2 mA),1 h后取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做CRF、强啡肽和c-fos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各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胃电刺激组大鼠下丘脑c-fos和强啡肽阳性神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下丘脑CRF阳性神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波胃电刺激增加下丘脑c-fos和强啡肽阳性神经的表达,并抑制CRF能神经的表达,提示下丘脑强啡肽能神经和CRF能神经参与短波胃电刺激的神经调控。
向翼飞邵翠黄虹许美霞刘劲松
关键词:强啡肽下丘脑
肠道播散型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一例被引量:1
2012年
患者,女,24岁。因“腹泻两个月余”于2012年1月20日入院,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为黄色稀便,每日2~3次,无脓血便,伴间歇性发热,以午后发热明显,最高体温39%,伴乏力、纳差,无咳嗽、咳痰及盗汗,体重减轻约10k。曾在外院行肠镜检查提示回肠末端溃疡,骨髓穿刺不排除真菌感染,给予抗生素和支持治疗1月余,无明显缓解。既往体键,否认肝炎、结核史、家族性遗传病史、传染病疫区生活史及冶游史。
林斌刘劲松
关键词:组织胞浆菌病
糖尿病大鼠直肠感觉功能减退及其机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直肠感觉功能的改变及其机制。方法 32只雄性大鼠被分为4组: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5-HT4受体激动剂组、糖尿病+生理盐水组。通过腹腔注射链脲霉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腹壁回撤反射并记录评分(AWR评分)评估结直肠感觉功能。大鼠给予直肠扩张刺激后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直肠黏膜层肥大细胞的数量及脊髓后角c-fos阳性细胞数,后两组大鼠在直肠扩张前3 d分别给予5-HT4受体激动剂和生理盐水灌胃。结果①糖尿病大鼠腹壁回撤反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②糖尿病大鼠直肠黏膜层肥大细胞阳性率及脊髓后角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③糖尿病大鼠在给予5-HT4受体激动剂干预后,腹壁回撤反射及脊髓后角c-fos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加。而生理盐水干预组大鼠腹壁回撤反射及脊髓后角c-fos阳性细胞数与糖尿病组大鼠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直肠感觉功能下降,肥大细胞及5-HT4受体可能参与此感觉功能的调控。
乔娴黄虹刘劲松
关键词:糖尿病肥大细胞5-HT4受体
Barrett食管的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9
2005年
郑丽端杨秀萍刘劲松侯晓华
关键词:BARRETT食管肠上皮化生临床病理学病理学检查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与罗马Ⅲ被引量:4
2006年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svndrome.FAPS)是一种以腹痛为主要表现、与胃肠道功能异常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功能性疾病。目前关于该病的相关研究不多,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报道其发病率为0.5%。2%,女性患者多见。国内尚未见相关流行病学资料。
刘劲松侯晓华
关键词:功能性腹痛综合征流行病学资料功能性疾病女性患者PAI胃肠道
小肠电刺激:一种治疗肥胖的新方法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小肠电刺激对健康成年人营养吸收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胃镜将前端带有电极的鼻胃管植入12名健康正常人十二指肠肠腔内,经鼻胃管注入液体营养餐及同位素标记的非营养餐,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粪脂含量、右旋木糖含量及小肠传输时间,灌注期间每人均接受真性小肠刺激和假性小肠刺激两次试验,同时对受试者进行症状评分。结果小肠电刺激可显著降低脂肪和右旋木糖的吸收。给予小肠电刺激后,受试者粪脂含量为(11.1±4.5)g,显著高于不给予电刺激时的粪脂含量(6.6±4.6)g(P<0.05),给予电刺激时尿液中右旋木糖含量为(3.5±2.2)g,显著低于未给予电刺激时尿液中含量(6.6±5.1)g(P<0.05);小肠电刺激加速小肠传输,给予电刺激时的小肠传输时间为(28±10)分,显著低于未给予电刺激时的小肠传输时间(39±17)分(P<0.05);给予电刺激时6例受试者出现腹泻,显著高于假性刺激(1例,P<0.05)。结论小肠电刺激可降低人体对脂肪和糖的吸收,提示该方法可能是一种治疗肥胖的新方法,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加速小肠传输有关。
刘劲松乔娴侯晓华陈建德
关键词:小肠电刺激肥胖
小肠电刺激对小肠运动及慢波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
2004年
刘劲松Douglas BriningJDZ Chen
关键词:小肠运动慢波活动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