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明
- 作品数:148 被引量:584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维重建虚拟手术规划技术在零缺血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cT1b期肾肿瘤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虚拟手术规划技术在零缺血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cT1b期肾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12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行零缺血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55例cT1b期肾肿瘤病例,其中三维重建组患者29例,CTA组患者26例。三维重建组患者术前行增强CT并在虚拟手术规划技术平台进行三维重建,并根据重建结果确定肿瘤位置、肿瘤供应血管位置、周围血管分布情况,从而制定手术方案,术中根据术前制定方案行零缺血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CTA组患者术前常规行肾脏增强CT,并根据增强CT影像行零缺血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比较三维重建组与CTA组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或根治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肿瘤直径、R.E.N.A.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重建组相比CTA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切缘均为阴性。结论:三维重建虚拟手术规划技术通过术前可视化评估肿瘤、肾脏、血管解剖结构及相对位置,可帮助术者术前合理规划手术方式,在腹腔镜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中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吴小荣陈伟蒋晨翟炜刘东明
- 关键词:肾肿瘤肾切除术腹腔镜
- 术前影像诊断肾癌的肾脏良性病变发生率及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研究在中国患者中术前影像学诊断肾癌行肾脏部分切除手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手术的肾脏良性占位病变发生率,并分析其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3年1月~2010年9月共1 531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肾癌并行肾脏部分切除手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在1 531例患者中,共有81例(5.3%)为良性,其中包括错构瘤52例(3.4%),嗜酸细胞腺瘤12例(0.8%),复杂性囊肿6例(0.3%),其他类型11例(0.7%)。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肿瘤最大径较小、年龄较小、囊性占位病变为临床表现者,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的可能性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13;95%CI,1.95~5.04;P<0.001)、肿瘤最大径较小(OR,0.75;95%CI,0.66~0.85;P<0.001)、年龄较小(OR,0.94;95%CI,0.92~0.96;P<0.001)是良性占位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囊性占位病变不是显著性预测因素。结论:在中国患者中,术前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肾癌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病变的发生率为5.3%,较国外同类研究明显偏低。良性占位病变中最常见的类型为错构瘤,而欧美同类研究中为嗜酸细胞腺瘤。女性、年龄较小、肿瘤最大径较小是良性占位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
- 黄吉炜孔文董柏君张进陈勇辉陈奇陈海戈薛蔚周立新薄隽杰刘东明黄翼然
- 关键词:肾脏肿瘤发生率良性病变
- 下调FoxM1基因表达对肾癌786-O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下调肾癌786-O细胞中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基因的表达对肾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FoxM1的干扰序列和短发夹RNA(shRNA)构建shFoxM1质粒。将786-O细胞分为shFoxM1组与对照组,分别转染shFoxM1、scramble质粒48 h。分别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FoxM1 mRNA及蛋白,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1周细胞克隆形成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MTT法检测细胞培养0、24、48、72 h时的细胞吸光度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hFoxM1组FoxM1 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克隆形成率、细胞吸光度值降底,G1期细胞比例增加而G2、S期减少,早期凋亡率增加,迁移、侵袭的穿膜细胞减少,P均<0.05。结论下调FoxM1基因表达,可抑制肾癌786-O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使细胞阻滞于G1期,促进细胞的早期凋亡。
- 程鑫宇吴小荣贾博深沙建军陈勇辉黄吉炜张进刘东明黄翼然
- 关键词:肾肿瘤透明细胞癌
- 改良腹腔镜技术在高位复杂膀胱阴道瘘修补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改良经腹腹腔镜技术修补高位复杂膀胱阴道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8例高位复杂膀胱阴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32例采用普通经腹腹腔镜修补法治疗(普通组),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26例采用改良经腹腹腔镜修补法治疗(改良组)。改良组即在普通腹腔镜技术的基础上,扩大了阴道残端和膀胱之间的游离范围,使阴道前壁与膀胱彻底分开,保证完全无张力缝合瘘口,并游离阴道后壁腹膜,包绕覆盖阴道残端使之腹膜化。普通组中位年龄52岁(33~67岁),中位病程12.0个月(3—40个月),瘘口大小(25.5±10.3)mm;改良组中位年龄50岁(37~65岁),中位病程11.5个月(3—36个月),瘘口大小(26.3±9.1)mm,两组的年龄、病程、瘘口大小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率、手术成功率等。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改良组手术时间[(164.2±21.2)min]较普通组[(201.4±25.8)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治愈率(100.0%,26/26)高于普通组(84.4%,27/32,P〈0.05)。改良组与普通组的术中出血量[中位值50ml(10—100m1)与55ml(5—110m1)]、住院时间[(9.1±1.7)d与(10.0±1.8)d],以及术后感染[19.2%(5/26)与15.6%(5/32)]、尿失禁[7.7%(2/26)与9.4%(3/32)]、尿频[15.4%(4/26)与21.9%(7/32)]、肠梗阻的发生率[3.8%(1/26)与9.4%(3/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腹腹腔镜膀胱阴道瘘修补术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治愈率,未增加并发症,治疗效果满意,可用于高位复杂膀胱阴道瘘的修补。
- 蒋晨傅琦博方伟林吕坚伟刘东明薛蔚黄翼然
- 关键词:膀胱阴道瘘腹腔镜改良手术疗效
- 肾脏肿瘤影像学大小与病理大小的差异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研究肾脏实质性肿瘤通过cT测量的最大径与术后病理最大径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行肾脏肿瘤手术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204例患者的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平均cT最大径与病理最大径之间的差异,分析其差异与术后病理分期和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204例患者的肿瘤平均cT最大径为48.3mm,平均病理最大径为47.0mm,差值为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其中cT最大径较病理最大径增大者111例(54.4%),减小者71例(34.8%),相等者22例(10.8%)。在190例病理分期为pTl和pT2期的患者中,有35例(18.4%)患者的术后病理分期改变,其中29例(15.3%)患者术后分期下降,6例(3.2%)患者分期上升。以分期相关大小分层分析的结果显示,CT最大径为41~70mm肿瘤的平均cT最大径较平均病理最大径大1.76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以病理类型分层分析的结果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的平均cT最大径较平均病理最大径大1.69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肾脏肿瘤的cT最大径与病理最大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差值为1.3mm。二者的差异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术后病理分期的改变,这可能会对临床医师的术前临床决策及预后判断产生一定影响。
- 黄吉炜董柏君张进孔文薛蔚刘东明黄翼然
- 关键词:肾肿瘤肿瘤大小肿瘤分期病理学
- 倒刺缝线在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比较Quill倒刺缝线和普通缝线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处理膀胱颈-尿道吻合口的效果,评价Quill倒刺缝线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由单一术者实施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的215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资料,其中110例以Quill倒刺缝线连续缝合法(Quill缝线组)吻合膀胱颈与尿道,105例以普通缝线单针连续缝合法(普通缝线组)吻合膀胱颈与尿道。比较两组的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尿漏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215例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放。Quill缝线组膀胱颈-尿道平均吻合时间为15.6(11~23)min,普通缝线组膀胱颈-尿道平均吻合时间为19(13~2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留置导尿管及引流管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uill缝线组术后尿漏患者1例,引流管时间留置2周后吸收痊愈。普通缝线组术后尿漏3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uill倒刺缝线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安全、有效,简化了手术操作,降低手术难度,与传统的缝线相比,明显缩短了膀胱颈-尿道重建时间。
- 沙建军潘家骅吴小荣迟辰斐朱寅杰董柏君薄隽杰刘东明薛蔚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腹腔镜前列腺切除术
- 膀胱癌PCNA蛋白表达及其与复发的关系
- 2010年
-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的关系。[方法]1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标本,25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癌旁正常组织中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肿瘤组织(16.0%vs50.7%,P<0.001)。PCNA蛋白的表达与膀胱癌的分级、分期、复发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数目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本组104例浅表性膀胱癌(Ta~T1)随访2~95个月,其中复发64例,复发组与未复发组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3%和15.0%(P=0.001)。[结论]PCNA蛋白在膀胱癌中高表达,其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 杨国良侯恺林薄隽杰张连华张超朱寅杰蒋海锋刘东明黄翼然
- 关键词:膀胱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预后
- 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二次电切的临床意义
- 本文探讨二次电切对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肿瘤复发率、进展率以及无复发生存时间的影响,讨论二次电切的临床价值。
- 薄隽杰张超张连华沙建军吕坚伟冷静刘东明黄翼然
- 关键词:肿瘤复发率
- 肾癌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变化——上海仁济医院1999—2010年资料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上海仁济医院12年收治肾癌病例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10年诊治1923例肾癌患者资料,包括初诊年龄、性别、症状、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亚型、Fuhrman分级及手术方式。将临床资料分3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第1阶段(1999—2002年)以开放根治手术为主;第2阶段(2003—2006年)保留肾单位手术及腹腔镜手术逐步应用;第3阶段(2007—2010年)保留肾单位手术广泛应用。结果1999—2010年,收治肾癌例数明显增加,由第1阶段267例增至第3阶段1092例。无症状肾癌患者比例由49.8%增至73.6%(P〈0.01),但男女比例(P=0.559)、平均初诊年龄(P=0.138)和青年肾癌(≤40岁)比例(P=0.604)无明显变化。肿瘤平均最大径由6.1cm降至4.8cm(P〈0.01),小肾癌(≤4cm)比例由30.3%(81例)增至54.4%(594例,P〈0.01)。开放手术比例由98.5%(263例)降至73.8%(806例),腹腔镜手术比例由1.5%(4例)升至26.2%(286例,P〈0.01);根治手术比例由94.8%(253例)降至62.8%(686例);保留。肾单位手术比例由5.2%(14例)升至34.7%(379例,P〈0.01),其中T1a期保留肾单位手术比例由17.9%(14例)升至57.4%(323例,P〈0.01)。T1a期由0.0%升至14.8%(50例,P〈0.01)。第3阶段开展了肾癌的射频消融治疗占2.5%(27例)。结论1999—2010年肾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手段已发生变化,肾癌就诊率明显增加,无症状肾癌和小肾癌明显增多,T1a期保留肾单位手术逐渐部分取代根治手术,部分T1a期肿瘤采取射频消融治疗,T1b期肾癌采取保留肾单位手术的例数增加。
- 张进董柏君孔文陈勇辉黄吉炜陈奇陈海戈李东薄隽杰周立新薛蔚刘东明黄翼然
- 关键词: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
- Gleason 10分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Gleason 10分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疗及疾病变化过程,总结该类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21例初诊为前列腺癌、Gleason 10分、行手术去势加抗雄激素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初诊年龄56~85岁,平均73岁。PSA8.9~261.0.g/ml,平均60.8ng/ml,其中6例PSA≤20ng/ml。行核素骨扫描发现骨转移16例。予双侧睾丸切除术加氟他胺或比卡鲁胺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PSA,以后每3个月随访PSA。治疗后6个月为单纯内分泌治疗观察终点。6个月内PSA未降至〈4ng/ml且无远处转移者加用局部外放射治疗,伴骨转移者使用基于多西他赛与泼尼松的全身化疗。患者死亡为研究终点。结果15例初诊PSA〉20ng/ml患者中,5例治疗后6个月内血清PSA未降至正常水平,其中4例伴骨转移。该4例予全身化疗后PSA均未降至正常水平,3例1年内死亡,1例诊断后19个月死亡,1例疾病局限患者予外放射治疗,PSA下降至正常水平8个月后出现肿瘤进展,诊断后11个月死亡。10例治疗后6个月内血清PSA降至正常水平,其中3例分别于诊断后第19、28、36个月死于肿瘤,7例存活。6例初诊时PSA≤2.0ng/ml患者中3例治疗后6个月内PSA未降至正常水平,其中2例伴骨转移予化疗后于1年内死亡;1例PSA下降至正常水平但仍出现肿瘤进展,全身多发骨转移,化疗无效,1年内死亡;1例4年后因前列腺癌死亡;1例随访6个月,PSA降至0.07ng/ml。结论Gleason 10分前列腺癌肿瘤进展迅速,抗雄激素治疗疗效不佳,行全雄激素阻断后6个月内PSA无法下降至正常水平患者病情进展凶险。初诊PSA≤20ng/ml且病理证实Gleason 10分者可能预示预后不佳。
- 沙建军潘家骅张连华陈伟宣寒青李东薄隽杰刘东明黄翼然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前列腺特异抗原全雄激素阻断疗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