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少君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2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口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氧化酶
  • 4篇抗氧化
  • 4篇抗氧化酶
  • 2篇氧化酶活性
  • 2篇全氟辛酸
  • 2篇珠母贝
  • 2篇马氏珠母贝
  • 2篇酶活性
  • 2篇抗氧化酶活性
  • 2篇活性
  • 2篇基因
  • 2篇基因表达
  • 2篇肝胰腺
  • 2篇DNA损伤
  • 2篇赤子爱胜蚓
  • 1篇毒理
  • 1篇多环芳烃
  • 1篇胰腺
  • 1篇生物活性
  • 1篇蚯蚓

机构

  • 5篇海南大学

作者

  • 5篇冯少君
  • 4篇刁晓平
  • 3篇郑鹏飞
  • 2篇杜俊俏
  • 1篇韦双双
  • 1篇李玉虎
  • 1篇王富强
  • 1篇赵春风
  • 1篇胡家琪
  • 1篇黎平
  • 1篇童雪
  • 1篇陶菁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热带生物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全氟辛酸对赤子爱胜蚓的毒理效应研究
全氟辛酸(perf luorooctanoic acid, PFOA)是环境中存在的最典型的全氟化合物之一,能在高等动物体内蓄积,成为备受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PFOA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机理有少量致死效应和急性毒性...
冯少君
关键词:全氟辛酸赤子爱胜蚓DNA损伤抗氧化酶基因表达
文献传递
全氟辛酸暴露对蚯蚓DNA损伤和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笔者采用自然土壤培养法,通过28 d亚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SOD,CAT,GST 3种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及DNA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PFOA胁迫可致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不同质量浓度的PFOA对蚯蚓体腔细胞尾长、尾部DNA含量和尾距均有明显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尾矩和慧尾长度这2个指标对PFOA的胁迫最敏感。(2)PFOA胁迫也能引致蚯蚓抗氧化特异性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CAT,GST,SOD 3种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质量浓度为1 mg·kg^(-1)时,蚯蚓SOD基因表达水平被诱导上调,质量浓度为5 mg·kg^(-1)和10 mg·kg^(-1)时,SOD表达量呈现剧烈下调的趋势;GST基因在10 mg·kg^(-1)组有明显下调,CAT基因表达在5 mg·kg^(-1)组基因表达水平最低,说明SOD基因的表达对PFOA的胁迫较敏感。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和3种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PFOA对土壤生物蚯蚓的毒性大小。
冯少君刁晓平程华民陶菁胡家琪童雪
关键词:全氟辛酸赤子爱胜蚓DNA损伤抗氧化酶基因表达
芘暴露对马氏珠母贝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以马氏珠母贝为对象,在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芘暴露对马氏珠母贝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种酶在不同胁迫时间的敏感性有所差异,在芘...
杜俊俏刁晓平郑鹏飞李玉虎冯少君
关键词:海洋污染马氏珠母贝生物活性
文献传递
洋浦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被引量:18
2015年
以海南洋浦湾海域的8个位点为监测对象,采用固相萃取法富集,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表层海水中14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研究了PAHs的不同季节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污染来源,并与国内外其他河口及海湾海水中PAHs质量浓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洋浦湾海域水体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多环芳烃污染,14种PAHs总质量浓度范围为426.52~1 006.30 ng/L,平均总质量浓度为569.95 ng/L,其中萘的浓度最大,占PAHs总量的59.8%。2~5环PAHs分别占总浓度的59.8%、18.4%、20.6%、1.2%,5环在部分采样点中未有检出,6环均未检出。该海域PAHs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冬季(均值690.70 ng/L)和春季(均值625.66 ng/L)PAHs含量明显高于秋季(均值481.94 ng/L)和夏季(均值481.51 ng/L),其中冬季各样点平均含量最高。旱季水体中PAHs质量浓度明显高于雨季。工业码头和港口PAHs浓度低于渡口、渔港等生活区。采用同分异构体比值法进行污染来源分析,表明春、夏、秋季洋浦湾表层水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冬季生活区主要为高温燃烧和石油的混合源,工业区则主要来自石油源。
黎平刁晓平赵春风郑鹏飞冯少君王富强
关键词:表层水
芘暴露对马氏珠母贝鳃和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采用生态毒理学方法,选用海洋环境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芘(Pyrene),以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为实验材料进行毒理实验。研究了芘不同质量浓度(8、16、32和64μg·L-1)、不同时间(7,10 d)的胁迫对马氏珠母贝鳃和肝胰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酶在不同组织和不同胁迫时间的敏感性有所差异,在芘胁迫马氏珠母贝第7天,鳃组织中SOD、POD、GPx 3种酶活性主要表现为诱导现象,高质量浓度组对3种酶活性均具有极显著诱导作用(p<0.01),而芘胁迫对肝胰腺3种酶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且POD酶活性表现最敏感,在较低浓度组就被显著抑制(p<0.01);到染毒第10天,鳃组织中SOD、GPx两种酶诱导作用明显,POD诱导现象不显著(p>0.05),肝胰腺中3种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诱导明显,并表现出一定的剂效关系。两种组织中SOD和GPx活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同步性。通过比较最低可观察效应质量浓度(LOEC),发现在第7天,鳃组织中敏感性强弱表现为SOD=POD>GPx,肝胰腺中表现为POD>GPx>SOD,而到第10d,两组织中敏感性又分别表现为GPx>SOD>POD,GPx=SOD>POD。因此,在较短的暴露时间,POD酶活性可作为芘胁迫对马氏珠母贝的生物标志物,而对于较长时间的染毒实验,可选用GPx酶作为芘胁迫对马氏珠母贝的生物标志物以监测海洋环境芘污染。
杜俊俏刁晓平郑鹏飞李玉虎冯少君韦双双
关键词:马氏珠母贝肝胰腺抗氧化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