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学英

作品数:7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震局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地震
  • 3篇断裂带
  • 3篇小江断裂
  • 3篇小江断裂带
  • 3篇裂带
  • 2篇澜沧-耿马
  • 1篇地表
  • 1篇地表破裂
  • 1篇地表破裂特征
  • 1篇地裂缝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活动特征
  • 1篇地震破裂
  • 1篇地震形变
  • 1篇地震形变带
  • 1篇地质
  • 1篇断层
  • 1篇断层活动
  • 1篇断块

机构

  • 7篇云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国家地震局

作者

  • 7篇侯学英
  • 7篇俞维贤
  • 4篇李志祥
  • 4篇曹忠权
  • 4篇汪一鹏
  • 4篇宋方敏
  • 3篇申旭辉
  • 3篇沈军
  • 2篇周瑞琦
  • 1篇周光全
  • 1篇谷一山
  • 1篇申旭辉

传媒

  • 3篇地震研究
  • 2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年份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94
  • 2篇199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澜沧7.6级地震形变带被引量:21
1991年
澜沧7.6级地震形变带主要以地震裂缝带的形式出现,未发现有类似耿马7.2级地震的地震断层。裂缝主要沿木戛断裂带和大塘子断裂带分布,构造地裂缝的性质有左旋和右旋。对构造地裂缝实测资料及现场的综合分析认为:澜沧7.6级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应为近南北向至北北东向,地震时断层活动主要以右旋为主,左旋地裂缝是在断层突发性的右旋错动下的产物。
俞维贤柴天俊侯学英
关键词:地震形变带地裂缝
小江断裂带中段的北东向断裂与断块结构被引量:23
1997年
小江断裂带中段东西支断裂间存在的NE向断裂是在第三纪NE向断裂的基础上,于第四纪中晚期开始新的活动,并具有左旋走滑运动的特征,有些在全新世仍有活动。它们的活动从属于小江断裂带的整体左旋走滑运动,其运动幅度和速率比近SN向小江东西支断裂小得多,但是由于它们的运动,使主断裂产生弯曲或阶区,形成有利于应力和应变集中的障碍。夹于东西支断裂之间的断块被NE向断裂切割为多个次级菱形和梭形断块,这些断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对断裂分段和地震孕育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沈军汪一鹏宋方敏曹忠权申旭辉俞维贤侯学英李志祥
关键词:小江断裂断块构造断层活动地震地质
澜沧-耿马地震的成因机制被引量:12
1994年
介绍并分析了澜沧7.6和耿马7.2级地震极震区所出现的典型震害及其形成机制.结合震区构造特征,分析了两次地震的构造运动差异:澜沧7.6级地震以木戛断裂的强烈水平错动为特征;耿马7.2级地震则以汗母坝断层的垂直运动为特征.木戛断裂与汗母坝断裂错动形式的明显差异,可能与耿马7.2级地震震源区主压应力轴方向的局部调整偏转有关;澜沧7.6级地震对耿马7.2级地震起到了触发作用.
俞维贤周瑞琦侯学英周光全
关键词:地震澜沧-耿马
澜沧—耿马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被引量:20
1991年
本文通过对澜沦—耿马地震所形成的地震形变带中地震断层和构造地裂缝的追索、调查和实测,分析了澜沧—耿马地震地面破坏的组合类型及其与构造线的展有关系,对形成澜沧—耿马地震的应力场及控震、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
俞维贤侯学英周瑞琦柴天俊谷一山
关键词:地震澜沧-耿马地表
1500年宜良地震地表形变带的考证被引量:3
1995年
据历史记载1500年在宜良一带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由于前人对该次地震无较详细的现场实地考查资料,因此对这次地震认识说法不一。1992年作者对该次地震进行了实地考证。发现和确认了这次地震十分丰富的地震地表形变带,现存长度达81公里,最大左旋水平位错量9至11米。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小新街-徐家渡断裂,震级接近8级。
俞维贤李志祥侯学英申旭辉宋方敏曹忠权汪一鹏
关键词:历史地震地震破裂震级
小江断裂带中段晚新生代构造盆地演化阶段被引量:12
1998年
小江断裂带中段的盆地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N2—Q1、Q2末—Q3初和Q3—Q4。这些盆地受小江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控制。
沈军汪一鹏宋方敏宋方敏曹忠权俞维贤曹忠权李志祥
关键词:断裂带盆地晚新生代盆地构造
小江断裂带中段水系位移值的分组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被引量:4
1997年
小江断裂带中段东西支断裂的水平位移具有明显的分组性,小量级位移之间具有线性增量关系,东支断裂中段增量为9~12m,南段为8~12m,西支断裂为8~11m。这种线性特征反映了小江东西支断裂具有特征型地震的活动特征,断裂位移的分组性也反映出强震之间的中、小地震和蠕滑运动产生的位移特征。可以用这些增量估计小江断裂带强震的复发周期;同时,通过与强震位移分布的对比来估计次级地震的活动强度。大量级位移之间具有倍数关系,其中,某些具特征量的位移组可能反映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时间域内的断裂位移情况。
沈军汪一鹏宋方敏宋方敏曹忠权俞维贤曹忠权李志祥
关键词:小江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水系位移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