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吉贤
- 作品数:36 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抗战演剧"与演剧队研究(1937-1945)
- 何吉贤
- 危机和腐败时代的信仰之路
- 2009年
- 何吉贤
- 关键词:信仰腐败青年爱国正义感
- 文学的“起意”——读张承志《三十三年行半步》
- 2019年
- 初人文坛不久,张承志就曾宣称,他是为特定的少数读者写作的。这当然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是一种文学的“姿态”,但张承志的文字与“他的读者”之间的互相吸引,确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隐而不彰的秘密。坦率地说,对于我这样长期追随张承志的读者而言,他的每一篇文字,都是难得的珍宝。而在这个信息泛滥,阅读已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阅读辑录了张承志2015-18年间散文新作的《三十三年行半步》,于我而言,更是一个重要的“仪式”。
- 何吉贤
-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信息泛滥碎片化文字散文
- 主旋律文艺生产的变迁被引量:4
- 2014年
- 主旋律文艺作品是20世纪中后期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文艺实践的一个独特现象。主旋律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个历史阶段尤其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的文艺产品的长处,并影响了新世纪以来红色题材影视剧等文艺样态的形成。2014年7月1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举办第38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的主题是"主旋律文艺生产的变迁",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李云雷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的近40名青年学人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探讨了主旋律文艺作品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传播、接受和消费等特点以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并就主旋律文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路。本刊特刊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 何吉贤
- 关键词:主旋律影片建国大业官场小说青年学人专业作家
- “热情”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情感动力被引量:4
- 2022年
- 本来想试着谈另一个题目,因为想到我们这个会议的题目是“20世纪中国革命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但会议进行到现在已经接近尾声了,从会议提交的论文和各位的发言来看,我们的讨论中还没有充分讨论诸如“如何理解作为革命世纪的20世纪中国”“从革命世纪的角度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它包含了哪些基本的命题?赋予了20世纪中国文学怎样的特质”等这些基本的也是重要的问题。现在的研究中,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具体、琐碎,虽然就研究而言,细读和个案的深入、透彻研究都是必要的,但缺乏对更具整体性的、基本的重要问题的兴趣和关注,这样的研究也必然如一盘散沙,不能让人满意。
- 何吉贤
- 关键词:情感动力中国现当代文学整体性细读
- 革命与世界主义:中西舞台之间被引量:7
- 2020年
- 共产主义者的世界主义长久以来,人们(至少是在英语世界)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即"历史"——人们的记录与书写——的歧义性。在现代中国历史中,这种思考也在得到呼应。革命精神的代表人物,如著名作家鲁迅,都认为,旧有的高级文化(high culture)业已死亡,他们痛恨像原来一样,抱着一种团扇的态度(silk-fan attitude),躺在原地,固守教条,说一些陈词滥调。他们要创造(及破坏):要创造自己的历史,而不是政治上受外国势力的重创。
- 何吉贤
- 关键词:共产党人民族主义者小资产阶级革命者
- “内面的人”及其限度与作家“自己的人物”——丁玲未刊小说手稿《杜秀兰》杂谈
- 2024年
- 丁玲未刊手稿《杜秀兰》在创作时段上处于《粮秣主任》和《杜晚香》之间,具备相当的完成度,《杜晚香》的整理和发表,填补了丁玲当代时期从1953年到1977年二十四年间的创作空白,无论是对于丁玲个人的创作史,还是对于理解当代语境下成熟作家在创作中的调试、改变或延续和坚持所包含的文学史意涵,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杜秀兰》在主题表现、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文本特征上,体现了丁玲呼应新的时代条件要求而做出的改变,但在文本内部的风格特征,尤其是人物内心心理的表现和刻画上,又表现了丁玲一贯的艺术风格。“新人”塑造、新的时代要求与“新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作家个人创作特色和艺术惯性所构成的张力关系,在《杜秀兰》文本中有富有症候性的体现,使文本出现了某种导向自我冲突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丁玲一直坚持的基于创作主体的“生活论”又最终使《杜秀兰》回归了属于丁玲的“自己的人物”,作品也因此打上了深刻的丁玲的文学印记。
- 何吉贤
- 关键词:心理描写
- “比较现代主义:帝国、美学与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被引量:1
- 2005年
- 何吉贤
- 关键词:现代主义帝国美学
- 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史——一个基于1980年代以来人文思想背景的梳理
- 2023年
- “当代文学”在中国内地的不同语境中包含了多重的涵义。在描述性的语境中,它统称“当下”正在进行中的文学实践(包括文学创作、批评和研究)。由于时间的无限直线向前发展,“当下”具有无穷向下延伸的趋势。至今为止,尽管统称意义上的“当代文学”已有70余年的历史,时长已超过“现代文学”(一般指1919—1949年的“30年”)一倍多,但至今没有截断或重新分期的努力,1这使得“当代文学”的“当代”内含在无限延展的同时,内容极为庞杂,内部充满抵牾、断裂甚至反转.
- 何吉贤
- 关键词:当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史文学实践人文思想不同语境
- 取舍之间,知行之界——作家韩少功的思想姿态
- 2017年
- 从反思“文革”到文化“寻根”,从“现代派”的形式实验,到文体融合的创作,从创办杂志,到以不同的写作方式介入当代知识界的争论,韩少功的文学实践,文学和思想一直构成了独特的张力。韩少功的文学写作从写实起步,但自80年代中期始,即走向了高度象征和抽象式的写作,作品具有丰沛的思想性,“说韩少功是一位很理性的小说家,似乎在文学圈内已经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
- 何吉贤
- 关键词:作家知行写作方式文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