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贻美 作品数:24 被引量:233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多效唑对油菜薹期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6 1992年 采用100、150和200ppm多效唑于油菜薹高20cm时进行喷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多效唑对抽薹速度、最大叶长、柄长和叶宽都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增大,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对产量结构诸因素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增产1.2%—8.6%;花期和熟期随浓度提高推迟2—4天;抗倒性极显著提高,菌核病极显著降低。因此,修饰株型是减轻病害和增产的关键。 伍贻美 陈玉卿 张洁夫 鲁桂生 惠飞虎关键词:油菜 多效唑 油菜不同栽培方式下杂草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992年 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油菜田草害越来越严重,急待寻求省工、节本和低耗的除草措施。本试验结果表明,水田油菜以看麦娘为恶性杂草,多样性指数 D 值低。其中水田直播总草量达180.6万株/亩,发草高峰早而明显。水田移栽总草量61.8万株/亩,发草高峰稍迟。水田杂草在冬前与菜苗争光、争水、争肥,严重影响油菜苗期生长;旱地油菜多为双子叶杂草,包括婆婆纳、猪殃殃、繁缕、荠菜等,多样性指数 D 值较高。其中旱地直播总草量54.6万株/亩,旱地移栽为27.5万株/亩。旱地杂草出草高峰有两次,即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和3月上旬至下旬,油菜田间杂草以3~4月份生长量大,全田覆盖面达80%,严重影响油菜后期田间通透性,致使油菜生长发育受损,病虫危害加重,发病率和病指提高。 伍贻美 张洁夫关键词:油菜 栽培方式 杂草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的选育方法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选育方法是根据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的遗传学原理,采用品质性状和不育基因同步选育程序,以宁A<Sub>3</Sub>为不育源转育双低不育系宁A<Sub>6</Sub>和相应的双低保持系宁B<Sub>6</S... 傅寿仲 浦惠明 戚存扣 陈玉卿 伍贻美 张结夫 吕忠进 陈爱华文献传递 芸薹属油菜种质资源抗(耐)菌核病、病毒病的鉴定 被引量:24 1993年 芸薹属油菜种质资源抗(耐)菌核病、病毒病的鉴定结果表明:1.抗菌核病的基因主要存在于B和C染色体组,抗芜菁花叶病毒(TuMV)的基因主要存在于C染色体组。2,农艺性状与抗菌核病性存在相关;B.campestris有效分枝点高度、B.carinata的株高、有效分枝点高度与抗性指标RRA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B.juncea二次有效分枝数与RRA呈显著负相关,B.napus的上述性状与RRA相关不显著。3.油菜单株产籽量和产油量随病情加重而下降,达显著或极显著程度。 陈玉卿 张洁夫 伍贻美 侯庆树 周益军 韩红关键词:油菜 种质资源 菌核病 病毒病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3号 被引量:13 1999年 浦惠明 傅寿仲 戚存扣 伍贻美 张洁夫 陈玉卿 高冠军 高建芹关键词:双低杂交油菜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植株性状 油菜抗菌核病种质创新与利用 张洁夫 戚存扣 傅寿仲 浦惠明 陈新军 高建芹 陈松 王心宇 陈玉卿 伍贻美 1、本项目属作物种质资源学领域。主要开展油菜抗菌核病种质的创新与利用研究,利用大量油菜资源进行抗菌核病鉴定与筛选,并利用种间杂交与抗病性定向选择的方法,选育抗菌核病油菜种质,育成了宁RS-1和宁RS-2等中抗油菜菌核病新...关键词: 关键词:菌核病 油菜 种质 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油菜若干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6 2001年 以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宁杂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油菜植株性状、经济性状、产量结构及千粒重和含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单株有效结角数、二次分枝对产量的贡献率等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分枝点高度、千粒重、含油率、主轴对产量的贡献率等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因此,杂交油菜种植密度过低,植株高大,二次分枝增多,其产量贡献率占单株产量的1/4~1/3,在充分发挥杂交油菜单株生产潜力的同时,千粒重和含油率下降,从而影响杂交油菜籽粒的商品性。在大面积生产上,杂交油菜的种植密度以8000株/亩左右为宜。 浦惠明 傅寿仲 戚存扣 张洁夫 伍贻美 高建芹 陈新军关键词:杂交油菜 种植密度 植株性状 经济性状 油菜花期高浓度尿素叶面喷施效应 被引量:12 1997年 油菜花期高浓度(10%~20%)低液量(150kg/hm2)喷施尿素,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中部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增加6.5%~27.9%,水势提高3.8%~13.3%;叶片长宽厚以及每角长宽、干重和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都有明显提高,产量增加5.1%~13.5%。适宜尿素浓度为15%。 伍贻美 张洁夫 陈爱华关键词:油菜 尿素 高浓度 叶面喷肥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杂种优势的改良研究——待改良组合的主位点组分析及供体亲本选择 被引量:1 2001年 应用作物数量性状主位点组分析方法分析了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品种“宁杂 1号”的保持系、恢复系与 10个供体亲本间组合的单株种子产量差异 ,估算出代表外源有利基因的遗传参数 μG′值 ,以此作为标准选择供体亲本 ,改良宁杂 1号的杂种优势。单株产量分析结果 ,虽然 10个供体亲本与“宁R1”间杂种组合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明显 ,但 10个供体亲本中只有P6(“宁油 10号”)与“宁B6”间杂交组合产量比宁杂 1号明显提高(7 78% )。这表明通过直接选择恢复系来提高宁杂系统杂种组合的杂种优势的效率有限。 10个供体亲本的单株产量的G位点组效应 (μG′)值分析结果 ,有 3个供体亲本的 μG′值较高 ,达到显著水平 (P <0 0 5 )。这 3个亲本分别为“五十铃”、“苏油 1号”和“中油 82 1” ,它们可使宁杂 1号的单株产量分别获得 2 8 49%、2 9 70 %和 45 6 6 %的提高 ,表明这 3个亲本可作为候选供体亲本来改良宁杂 1号的杂种优势。此外 ,研究结果还显示改良恢复系的配合力是提高宁杂 戚存扣 盖钧镒 浦惠明 张洁夫 陈新军 高建芹 伍贻美 傅寿仲关键词:甘蓝型油菜 杂种优势 杂交组合 亲本选择 双低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宁A6的遗传及利用研究 被引量:10 1998年 双低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宁A6”是以甘蓝型油菜双高雄性不育系“MICMS”为基础材料,采用双低油菜中间品系为轮回亲本,应用“育性、品质同步筛选法”转育而成。双低品质性状及不育性状的质核互作效应遗传性稳定。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宁A6与“宁B6”具有稳定的异质同核性,宁A6多出酶带(Rf为0.19和0.84)来源于不育细胞质。“宁R1”及其F1亦含有各自的特征酶带。遗传试验证明,宁A6的育性受1对显性主效恢复基因控制。“宁杂系列”双低杂交油菜强优势组合的育成,有效地协调了优质与高产的矛盾,显示出较大的增产潜力。“宁杂1号”通过省级审定投入生产,后备组合“杂7”、“杂9”“杂3”等在1996~1997年度各级中间试验中产量均居首位。 傅寿仲 浦惠明 戚存扣 张洁夫 伍贻美 陈玉卿关键词:双低油菜 油菜 雄性不育系 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