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洲云
- 作品数:7 被引量:56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带状(构造裂隙型)热储地热单井保护范围确定方法探讨被引量:4
- 2014年
- 带状(构造裂隙型)热储和层状(沉积盆地型)热储皆可采用热储法进行地热资源量计算,但热储分布面积及厚度两个参数应根据两种类型热储的不同空间分布特征,采取相应的确定方法。文章根据带状(构造裂隙型)热储的空间展布特征,提出了其三维空间展布参数的确立方法,并建立了该类型地热资源单井保护范围的数学模型。苏州市浒关地区两口地热井勘查结果表明,两处地热水资源受同一条断裂控制,经理论计算,两者同时开采将产生相互影响,由于开采时间较短,需要根据长期监测资料才能实际验证。
- 伍洲云徐宁玲范迪富
- 关键词:地热水
- 江苏省“十五”期间环境地质工作方向初探
- 2002年
- 提出了江苏省急需解决的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分析了当前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基础性、公益性环境地质工作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对江苏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的环境地质工作方向.
- 朱锦旗伍洲云陈火根
- 关键词:环境地质可持续发展地下水地面沉降
- 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 徐玉琳伍洲云蔡则建陶云陆美兰黄敬军刘立德周爱国单卫华王文庆皇蒲啊富顾雪良王孝汉营兆端王茂亭张小平
- 该项目在工作以发生学、主导因素以及综合分析的理论观点为学术指导思想,运用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理论、地质灾害致灾理论以及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把“人类与环境”这一复杂的矛盾作为一个整体,采用最先进的“3S”技术与传统的...
- 关键词:
- 关键词:环境地质
-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形成过程被引量:43
- 2003年
- 苏锡常平原自1989年以来,已有18处发生地裂缝,其中横林、长泾、无锡西郊等6处先后进行了地裂缝勘查工作。本文在苏锡常地区已有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和地裂缝灾害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基岩面起伏、地面沉降、土层结构等因素对地裂缝的复合作用及影响方式,对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的成因及形成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苏锡常地区的地裂缝主要是地面不均匀沉降的结果,基岩面起伏变化较大为地裂缝孕育了内因条件,超量开采地下水是诱发地裂缝的直接原因,30m以浅的土层条件则影响了地裂缝发育程度。
- 伍洲云余勤张云
- 关键词:地裂缝地面沉降土层结构
- 基于GIS技术的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预测分析
- 本文在苏锡常地区已有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和地裂缝灾害勘查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的成因类型和机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地质背景因素和人为诱发因素对地裂缝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对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了...
- 伍洲云
- 关键词:地裂缝灾害灾害预测地面沉降水文地质
- 文献传递
- 平原地区(苏锡常)地下水开采引发地裂缝灾害预测技术研究
- 朱锦旗刘聪肖荣基王晓梅武健强于军周清锋杜建国黄晓燕伍洲云王光亚徐玉琳陆美兰周启钢陶芸朱兴贤
- 上世纪70年代后至今,苏锡常地区因超采地下水引发严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由差异性沉降引发20多条地裂缝,直接破坏房屋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社会的稳定,此类现象在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的...
- 关键词:
- 关键词:地质灾害
-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预测被引量:16
- 2004年
- 苏锡常地区是我国近年来地裂缝灾害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作者在深入研究其灾害成因机理和形成过程的基础上 ,提取了基岩面起伏、浅部含水砂层差异、隐伏灰岩、浅部土层结构条件、累计地面沉降量、地面沉降速率和主采层水位共 7个主要影响因素 ,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值 ,建立了苏锡常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模型。以GIS软件Arcinfo为主要工具 ,利用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 ,将各影响因素专题图层按照权重进行多重叠加操作 ,进行了不同时期地裂缝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和发展趋势的预测。目前研究区地裂缝灾害危险性仍在增加 ,常州马杭镇与湖塘镇中间、武进横林镇铁路以北和无锡堰桥镇西北地区危险指数最大 ,是今后几年苏锡常地区防治地裂缝灾害的重点区域。
- 伍洲云
- 关键词:地裂缝地理信息系统灾害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