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广元
- 作品数:26 被引量:70H指数:6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经传释词》语料断限辨正被引量:2
- 2009年
- 《经传释词》的语料断限,王引之自己说是至西汉。人们一般都沿用此说。我们考察后发现,《经传释词》运用了大量东汉的语料,尤其是《汉书》中的语料,对《汉书》中的语料,不仅运用的量大,而且运用的方式多样。由此可见,《经传释词》的语料断限应该是至东汉。这与清代其他一些学者的做法是一致的。王引之所说的"西汉",可能是"两汉"之误。
- 于广元
- 关键词:《经传释词》语料西汉东汉
- 宗廷虎先生中国修辞史研究述略被引量:1
- 2014年
- 修辞学史研究和修辞史研究是修辞学研究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宗廷虎先生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就修辞史研究而言,在理论探索中,指明了修辞史研究的性质、对象和范围,阐明了修辞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明了修辞史研究的方法,阐述了辞格史研究的理论;在实践研究中,具体研究了借代、引用、避讳、回文、镶嵌、顶真这六个辞格的历史演变,进而研究了诗歌体中连珠格、顶真辞格连环体、药名嵌字格的历史演变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引用辞格,系统研究了中国集句史;在方向引领中,组织撰写《中国修辞史》和《中国辞格审美史》。这些成就,对修辞学研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 于广元
- 关键词:修辞学史研究
- 中日汉字整理简化情况比较被引量:6
- 2000年
- 于广元
- 关键词:常用汉字用字简化汉字简化字《新华字典》
- 介词短语的句法、语义、语用漫析被引量:17
- 1999年
- 本文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对介词短语作了分析。在句法分析中,指出了介词短语内部结构紧密,认为它是一种粘合式结构;评析了介词短语作主语和谓语的说法;还指出了介词短语在不同结构层次上的分布位置。在语义分析中,提出介词短语能够明确语义关系,但有的也会产生歧义,并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在介词短语的内部和外部对歧义现象加以分化。在语用分析中,指出句首的介词短语常作主题,但不一定都作主题;还指出介词短语可以作为焦点,可以在句子中易位。
- 于广元
- 关键词:句法语义介词短语
- 一分为三研究汉语被引量:1
- 2002年
- 方辩证法是一分为二的 ,中国辩证法是一分为三的。根据一分为二的观点 ,人们用二分法研究语言。根据一分为三的观点 ,我们不妨用三分法研究汉语。其实 ,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研究中 ,三分法都有较多的体现 ,能够解决二分法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用一分为三的观点和三分的方法研究汉语 ,可能更切合汉语的实际 ,更能揭示汉语的特点 ,形成的理论和方法更具有中国特色。这样的观点和方法含有东方哲学的底蕴 ,继承了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传统 ,对丰富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会有贡献。
- 于广元
- 关键词:汉语研究三分法词汇语法修辞
- 借代的认知解释被引量:1
- 2004年
- 借代是传统的修辞手法 ,修辞学界多年来一直注意研究它 ,但对它的解释却显得空泛、笼统、不得力。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解释途径对借代的各种方式逐一加以解释 ,则能够探求其形成动因和从这一角度解释的意义。
- 于广元
- 关键词:借代形成动因
- 《虚字说》的修辞论说被引量:6
- 2006年
- 清代袁仁林的《虚字说》对虚字的修辞作了比较完备和充分的论述,提出了虚字传“神情声气”的主张,从修辞的角度,对虚字的用法作了仔细辨析,对词类活用作了精辟阐述,对语境的制约作用作了精当论证,并据以训释了全书所收的虚字。《虚字说》是一部从虚词的角度论述修辞的修辞学专著。
- 于广元
- 关键词:《虚字说》虚字修辞
- 也谈“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兼与吴传飞、许建忠两位先生商榷
- 2002年
- 《修辞学习》1999年第6期登载了吴传飞先生《“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是比喻吗?》一文。这篇文章指出《史记》和《汉书》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句话不是运用了比喻,纠正了几部词典对“群雄逐鹿”、“逐鹿中原”、“鹿死谁手”这几个成语的不恰当解释,引出了杨树达先生的看法,这些都给人以较大的启发。……
- 于广元
- 关键词:比喻修辞手法
- 《经传释词》的排序法及其价值被引量:4
- 2010年
- 《经传释词》创立了按上古声纽排序的方法,这种排序法体现了高邮王氏父子以声为纲的训诂主张,有利于训释虚词,比前人有很大进步,对后人有很大影响,并与西方拼音文字的排序法具有一致性,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于广元周星莹
- 关键词:《经传释词》声纽虚词
- 从不平衡中论汉语修辞史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修辞学研究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汉语修辞史研究却几乎是空白,从而显得很不平衡。这不平衡可以从三个层面上看出:在汉语史研究中,汉语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研究都有了丰硕的成果,而汉语修辞史研究缺乏相应的成果;在汉语修辞学研究中,汉语修辞学史研究成就突出,而汉语修辞史研究则远远落后;在汉语修辞格研究中,共时比较研究成果丰富,而历时比较研究成果薄弱。面对这样的不平衡状况,我们要认清差距,加强汉语修辞史研究,打破这不平衡的状况。其实,修辞学界已有人提出了这方面的倡导和作了这方面的探索。
- 于广元
- 关键词:汉语修辞史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