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舒 作品数:32 被引量:34 H指数:3 供职机构: 泸州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用重叠延伸PCR技术纠正人工合成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基因中的突变 2010年 目的: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纠正人工合成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中的突变碱基。方法:针对构建的重组质粒PGEM-7Z/HBcAg中的两处突变设计三对引物,PCR定点突变后对重新构建的PGEM-7Z/HBcAg进行菌落PCR和酶切鉴定,初步筛选的阳性克隆进一步通过序列分析进行确证。结果:经PCR定点突变后,测序证明HBcAg基因序列与设计完全一致。结论:用该方法成功纠正了人工合成的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基因中两个碱基的缺失,获得了预期的目的基因。 王丽 杨文理 龚舒 梅志强 何涛关键词: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重叠延伸PCR 定点突变 中国不同地区荔枝品种的RAPD分析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对不同地区荔枝品种进行RAPD分析,拟通过该研究为荔枝品种体系分类及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以采自四川、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5个地区的荔枝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改进的CTAB法提取其叶片总DNA,选取20对重复性好的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并对该5个荔枝品种进行多态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5个荔枝品种多态性为61%,其相似系数为0.571 4~0.803 6,其中广东和广西的相似系数最大,为0.803 6,最小的是四川和海南,为0.571 4。适当延长退火到延伸的时间(即ramp),将其调为0.3℃/s时,可显著提高RAPD的分辨率和产量。[结论]该研究为荔枝品种体系分类以及进一步的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梅志强 李春红 龚舒关键词:RAPD RAMP 荔枝 X-性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1年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病。它是由于光感受细胞的变性而导致的细胞正常功能的缺失所引起的。它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早期夜盲、进行性视野缩小、视网膜骨细胞状色素沉着、视盘呈蜡黄色萎缩和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ERG)记录异常等。 龚舒 傅俊江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 分子遗传学 视网膜电流图 致盲眼病 stathmin蛋白促进人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构建微管解离蛋白stathmin过表达的人SMMC-7721肝癌细胞株,并探讨stathmin过表达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将Flag-pcDNA3.1-stathmin重组质粒和Flag-pcDNA3.1空质粒分别转染人SMMC-7221肝癌细胞,抗生素加压筛选,构建稳定表达stathmin的SMMC-7721细胞(实验组),以稳转空质粒的细胞为对照组,Western blot对建系细胞进行鉴定。采用CCK-8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体外细胞运动侵袭实验(Transwell)测定细胞的运动、侵袭能力。结果实验组中stathmin的表达0.76±0.12较对照组0.16±0.05明显增加(P<0.05),成功构建了过表达stathmin的人SMMC-7721肝癌细胞株;CCK-8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显示,实验组的细胞增殖较对照组明显增加(A4500.60±0.05 vs.0.29±0.03,P<0.01);实验组细胞凋亡降低[(5.80±0.33)%vs.(11.57±1.09)%,P<0.05],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Transwell实验结果证实,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运动和侵袭能力均显著加强[运动实验透膜细胞数:(54.03±7.21)个vs.(130.45±14.13)个;侵袭实验透膜细胞数:(17.75±2.52)个vs.(57.76±8.50)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tathmin的过表达能促进人SMMC-7721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 龚舒 陶忠桦 刘晓燕 郭坤 刘银坤 甘淋关键词:STATHMIN 细胞增殖 肿瘤浸润 肿瘤转移 PBL教学法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12年 PBL教学法是一种近年来引入我国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作者总结了在《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证明了PBL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很有帮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显示学生对于PBL教学模式有很高的热情,通过讨论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梅志强 曾永秋 龚舒关键词:PBL 医学分子生物学 曲古抑菌素A对人肝癌细胞HepG2中FHIT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0年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人肝癌细胞HepG2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人肝癌细胞HepG2(简称HepG2)和正常肝细胞LO2(简称LO2)为实验对象,每种细胞设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TSA(125、250、500、1000、2000nmol/L)处理组,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比色法测定TSA对两种细胞增殖抑制情况,RT-PCR检测FHIT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FHIT蛋白表达。结果经TSA处理的HepG2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减慢;不同浓度TSA对HepG2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并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关系,对LO2的抑制作用不明显(P>0.05);HepG2中FHIT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HIT基因的异常改变可能与组蛋白异常去乙酰化有关,TSA可通过抑制去乙酰化酶活性,上调FHIT基因表达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王丽 刘晓燕 龚舒 何涛 段承刚关键词: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曲古抑菌素A 肝癌 人肝癌细胞HEPG2 缺氧复氧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蛋白质组表达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采用将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置于缺氧环境中然后复氧的方法模拟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所致肾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研究IR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蛋白质组的影响。方法: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常规培养,随机分为2组,IR组缺氧培养8h,然后复氧培养24h,对照组常规培养,裂解细胞,提取全细胞蛋白。双向电泳(2-DE)分离,ImageMaster2D Platinum V5.0软件进行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分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蛋白质。结果:通过对2-DE图谱蛋白斑点的匹配及对比分析,与HK-2缺氧复氧诱导的差异表达蛋白斑点为109个;经质谱鉴定的7个差异表达的蛋白斑点包括:核糖体蛋白S2、普通转录因子ⅡH亚基1变体、双链断裂修复蛋白rad-21同源物、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45、DNA依赖性蛋白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Chk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4。结论:IR组与对照组的表达蛋白质组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7个与HK-2缺氧复氧诱导表达改变的蛋白质的功能涉及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信号转导、抗细胞损伤等,提示IR的发生发展与相应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关。 张春燕 刘友平 杨烨 龚舒 李洪关键词:再灌注损伤 缺氧复氧 肾小管上皮细胞 蛋白质组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基因的合成及其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009年 目的:合成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方法:根据大肠杆菌偏嗜性密码子,利用SyntheticGeneDesigner软件对HBcAg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分成24条相互重叠的寡核苷酸片段,采用PCR法扩增获得完整的HBcAg基因,经BamHⅠ和XhoⅠ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到pET30a(+),得pET30a(+)-HB-cAg,经PCR扩增、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定点突变法改正错误位点。之后将重组子转入BL21(DE3),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蛋白抗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0a(+)-HBcAg,SDS-PAGE分析显示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在大肠杆菌表达,表达效率64%左右;WesternBlot显示表达产物具有较好的抗原性。结论:成功合成HBcAg基因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 王丽 刘金波 段春燕 龚舒 何涛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基因合成 定点突变 原核表达 重叠PCR合成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基因及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2009年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的融合表达质粒并在原核系统表达,为治疗性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利用Synthetic Gene Designer软件对HBcAg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分成24条长约40bp寡核苷酸片段,将重叠PCR合成的HBcAg基因插入到pET30a中,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和核酸序列分析无误后转化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表达情况。结果:酶切和测序鉴定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0a/HBcAg,SDS-PAGE分析显示目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表达,表达量占总菌体蛋白的64.3%。结论:应用重叠PCR合成HBcAg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 王丽 龚舒 段承刚 李娟 何涛关键词: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重叠PCR 原核表达 Oncoprotein 18在肝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原癌蛋白18(Oncoprotein 18,Op18)在肝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R N A干扰,抑制人肝癌细胞HCCLM3中Op18的表达,RT-PCR和Westernb l o t评价干扰效率;通过细胞粘附分析、体外Transwell分析法检测Op18表达缺失后对HCCLM3细胞粘附、运动和侵袭能力的改变;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分别在48例未伴转移的肝癌组织和48例伴转移的肝癌组织中解析Op18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HCCLM3细胞中行RNAi后Op18表达被有效抑制,抑制率达到80%以上;Op18表达缺失后,在不同时间点(20、40和60 min)实验组细胞粘附能力(0.616±0.057、0.740±0.0713和1.001±0.083)较阴性对照组(0.944±0.068、1.196±0.115和1.441±0.053)明显下降(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提示:经RNAi后实验组细胞运动、侵袭能力(运动:0.145±0.011,侵袭0.127±0.008)较阴性对照组(运动:0.206±0.008,侵袭:0.168±0.012)显著降低(P<0.01);分别在伴转移和未伴转移的肝癌组织中检测Op18的表达,RT-PCR(Op18与GAPDH相对比值:0.560±0.128vs 0.414±0.086)和IHC(积分吸光度值为:624.771±100.032 vs 413.786±71.833)实验结果均提示Op18在伴转移的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更高(P<0.01).结论:Op18在肝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甘淋 段承刚 龚舒 郭坤 舒宏 刘银坤关键词:肝细胞癌 RNA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