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奕华

作品数:54 被引量:38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直肠
  • 21篇肿瘤
  • 18篇肠癌
  • 16篇肠肿瘤
  • 15篇直肠癌
  • 15篇结直肠
  • 14篇直肠肿瘤
  • 14篇手术
  • 11篇结直肠癌
  • 11篇结直肠肿瘤
  • 10篇切除
  • 9篇预后
  • 9篇病理
  • 8篇外科
  • 8篇临床病理
  • 7篇切除术
  • 7篇结肠
  • 6篇术后
  • 6篇外科手术
  • 6篇胃癌

机构

  • 53篇中山大学附属...
  • 9篇中山大学附属...
  • 6篇中山大学
  • 1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医学院

作者

  • 54篇黄奕华
  • 32篇何裕隆
  • 28篇汪建平
  • 26篇詹文华
  • 25篇蔡世荣
  • 14篇彭俊生
  • 14篇黄美近
  • 14篇宋新明
  • 12篇崔冀
  • 11篇兰平
  • 10篇陈正煊
  • 9篇陈志辉
  • 8篇向军
  • 8篇董文广
  • 8篇李明哲
  • 8篇王磊
  • 6篇陈创奇
  • 6篇骆衍新
  • 6篇杨祖立
  • 4篇马晋平

传媒

  • 9篇中华胃肠外科...
  • 9篇中华普通外科...
  • 4篇中华普通外科...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国实用外科...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腹部外科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海南医学
  • 2篇岭南现代临床...
  • 2篇结直肠肛门外...
  • 2篇消化肿瘤杂志...
  • 2篇第七届全国创...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癌症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4篇2009
  • 1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恶性肿瘤相关生长因子(TSGF)在大肠癌辅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07年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相关生长因子(Tumor supplied growth of factors,TSGF)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生化比色法检测71例大肠癌患者、55例大肠良性肿瘤患者及100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清中的TSGF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大肠癌组TSGF浓度及阳性率(浓度为63.5~98×103U/L,平均浓度为81.5×103U/L,阳性率为71%)明显高于大肠良性肿瘤组(浓度为43~75×103U/L,平均浓度为57.2×103U/L,阳性率为7.4%)及健康体检组(浓度为40.5~73×103U/L,平均浓度为55.7×103U/L,阳性率为3%);TSGF的阳性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的分期无关;TSGF诊断大肠癌的敏感度为71%高于CEA的敏感性(43.7%)。结论血清TSGF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于CEA,有助于大肠的辅助诊断,尤其是大肠癌早期阶段的诊断。
徐慧得赵继宗徐鸿绪黄奕华
关键词:肿瘤结直肠肿瘤
能够自体腹膜联合骨髓干细胞修复犬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自体腹膜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桥接体联合移植修复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建立比格犬盆腔自主神经损伤模型,实验组以自体腹膜管填充胶原蛋白海绵+BMSCs桥接于缺损神经两端,对照组改BMSCs为生理盐水...
宋新明张漓李明哲陈仕才陈志辉何裕隆蔡世荣黄奕华詹文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白体腹膜联合修复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2008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自体腹膜桥接管联合移植修复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建立比格犬盆腔自主神经损伤模型,实验组以自体腹膜管填充胶原蛋白海绵+BMSC桥接于缺损神经两端;对照组改BMSC为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为自体神经移植。术后12周取材,标本切片行HE染色和神经纤维(NF)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选定数据进行测量。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超微结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再生神经纤维总数[(1742±185)根比(1131±262)根,P〈0.01]、密度[(168±14)根/10^4μm^2比(124±17)根/10μm^2,P〈0.01]、直径[3.83±0.22)μm比(3.28±0.41)μm,P〈0.05]、面积百分比(0.32±O.07比0.21±0.0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结构清晰,形态接近正常。结论BMSC与自体腹膜桥接管联合移植修复盆腔自主神经缺损再生神经纤维生长好,方法可行,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效果相当。
宋新明张漓李明哲陈志辉何裕隆蔡世荣黄奕华詹文华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盆腔自主神经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肝切除预后因素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影响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肝切除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4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肝肠同期切除的39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临床资料,选择相关临床因素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所有病人术后5年存活率为14.3%,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年龄<70岁、肝转移瘤切缘距离≥1cm是影响同期肝切除术后生存率的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时间仅与肝转移瘤切缘距离≥1cm显著相关(P<0.05)。结论肝转移瘤切缘距离是影响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肝切除预后的独立因素,肝转移瘤切除应力争切缘距离≥1cm。
向军黄奕华黄美近王磊杨祖立彭俊生汪建平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肝肿瘤肿瘤转移
戈尔补片与巴德网塞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的疗效比较
2009年
目的比较戈尔片状补片与巴德疝环充填补片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1年1月~2008年12月的患有双侧腹股沟疝(直疝或斜疝)的患者63人(126例),抽签决定一侧行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戈尔片状补片,A组),15~30天后对侧行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巴德疝环充填补片,B组),比较术中、术后的相关项目,对患者进行5~36个月(中位数为26个月)的追踪随访研究。结果对于初发疝,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早期并发症、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对于复发疝,A组修补时间较短(P<0.05);43例患者感觉运用戈尔片状补片修补一侧较为舒适(P<0.05)。结论戈尔片状补片与巴德疝环充填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相同。但巴德疝环充填补片可减少复发疝修补时间,而用戈尔片状补片修补后,术区较为舒适。
骆衍新崔冀蔡世荣黄美近黄奕华
关键词:腹股沟疝疝修补术
双“8”字加荷包缝合处理十二指肠残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双“8”字加荷包缝合处理十二指肠残端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5年1月行双“8”字加荷包缝合术处理十二指肠残端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都得到了随访,随访时间3天至2年,未见十二指肠残端瘘及出血。结论双“8”字加荷包缝合术是处理十二指肠残端的一种有效术式,具有简便快捷,并发症少等优点。
黄培平黄奕华杨为民林俊平
关键词:十二指肠残端
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手术治疗12例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确定胃癌肝转移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我们回顾性研究了具有同时性肝脏转移而没有腹膜播散的接受根治性胃切除+肝转移灶切除(根治性胃切除)和非根治性胃切除治疗的26例患者. 结果:根治性胃切除组和非根治性胃切除组患者的中数生存期分别是398 d和202 d,两组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72).根治性胃切除组1 a,2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51.2%,44.9%和18.2%,而非根治性胃切除组1 a, 2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14.6%,0%和0%. 结论:单个或局限于一侧肝叶的孤立性肝转移灶的肝切除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时间.
陈俊强詹文华何裕隆彭俊生黄奕华陈正煊蔡世荣
关键词:胃癌同时性肝转移外科手术根治性胃切除
蛋白质组学检测β-原肌球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通过比较结肠腺癌与正常结肠黏膜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寻找与结肠腺癌发生相关的蛋白质,筛选结肠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方法: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8例结肠腺癌组织和8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进行胶内差异双向电泳(2-D),选择差异表达超过2倍的蛋白质进行MALDI-TOF/TOF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结肠癌组织中表达下调的蛋白β-原肌球蛋白(TMβ)进行Western blotting验证。结果:成功建立结肠腺癌和正常结肠黏膜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结肠腺癌和正常黏膜组织凝胶电泳图谱中平均蛋白质斑点数分别为3289和3066,其中表达差异超过2倍的斑点共有31个,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出18种蛋白质,包括cytoker-atin8、cytokeratin10、S100A6、TMβ、proteindisulfide isomerase等。从功能分析,这些差异蛋白与癌细胞的发生、增殖、分化、转移等相关;TMβ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结果与电泳结果一致。结论:蛋白质组学能有效地分离和鉴定结肠腺癌组织与正常结肠组织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下降的TMβ,可能成为结肠癌诊断的分子标记物。
崔冀康玉博黄帅马晋平蔡世荣刘伟黄奕华
关键词:结肠肿瘤蛋白质组原肌球蛋白
长期生存多原发癌患者1例报告
2008年
李明哲宋新明陈志辉何裕隆黄奕华蔡世荣詹文华
关键词:癌患者多原发大便习惯管状腺瘤肠镜检查局部癌变
淋巴管生成与结直肠癌病期进展的关系被引量:11
2005年
背景与目的:淋巴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VEGF-C)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3,VEGFR-3)结合,促进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本文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C、VEGFR-3与淋巴管密度(lymphangialdensity,LAD)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构建含结直肠癌与正常结直肠组织各105例的微阵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C、VEGFR-3及Podoplanin。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结直肠癌VEGF-C与VEGFR-3表达均上调,LAD相应增加。VEGF-C与VEGFR-3表达无相关性。VEGF-C阳性组中的LAD高于阴性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晚期结直肠癌VEGF-C呈高表达;VEGFR-3在淋巴结转移以及DukesYC期病例中表达升高;LAD在淋巴结转移、DukesYC期病例中明显升高。结论:VEGF-C、VEGFR-3与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以及病期进展有关。
王天宝黄奕华兰平宋新明汪建平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淋巴管密度PODOPLANIN组织微阵列病情进展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