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
- 作品数:26 被引量:331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隐喻思维方式初探——从莱可夫网上公开信谈起被引量:13
- 2001年
-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不仅跟语言有关 ,而且也跟思维和判断推理有关。恰当的隐喻有助于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 ,而决策失误也往往与不恰当的隐喻有关。Lakoff发表在网上的公开信、Sch n关于“贫民窟是疾病”或“贫民窟是自然社区”和“漆刷是水泵”的概念隐喻 ,清楚地说明了隐喻是如何被用来支配影响人们的判断推理和人们基于此判断推理之上的行为 ,以及隐喻如何被用来产生新视角 ,分析解释问题 ,为创造发明开辟新思路。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 陈道明
- 关键词:概念隐喻思维方式隐喻理论劝说功能
- “过去”与“未来”何者在前?
- 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时间都有两种互相矛盾的表达方式。第一种为“未来在前,过去在后”,另一种为“未来在后,过去在前”。其原因在于人们有着“我们穿越时间”和“时间是移动的物体”两种不同的隐喻概念。本文讨论了与此有关的一...
- 陈道明
- 关键词:隐喻概念翻译
- 文献传递
- 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被引量:97
- 2002年
- 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现代隐喻理论的一些观点对翻译理论研究定然有许多启示.认知语言学摒弃了耽于绝对真理的客观主义和只凭直觉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想象的主观主义两种极端倾向,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本文试图用体验主义认识论在翻译理论研究的不同学派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多元翻译标准兼容互补,并利用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的理论解释翻译这种思维过程.
- 陈道明
- 关键词:隐喻翻译认知语言学
- 借代与转喻
- <正>Metonymy在汉语中有两种译法:一是“借代”,二是“转喻、换喻”。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和对metonymy的分类方法探讨这一问题,认为metonymy有的有“喻”,有的无“喻”;有的有指代性,有的无指代性。因...
- 陈道明
- 文献传递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被引量:2
- 2011年
- 从本文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英语名词的单复数形式是个复杂的问题,从数的方面将英语名词分为"单数可数"、"复数可数"和"单数不可数"三类的方法并不准确,因为有些名词根本不属于这三类中的任何一类。本文从"数态"、"界态"和"分割状态"等方面讨论了英语的"数"的概念基础,同时对Talmy将"数态"等同于传统语言学的"数"的范畴的观点提出异议,指出许多中国英语学习者正是由于错误地将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才导致在单复数问题上的混淆不清。
- 陈道明
- 关键词:数态
- 论语法对语境的依赖性被引量:1
- 2007年
-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构造从内在属性上说是服务于建构语义内容的,对所有语言单位的释义以及对所有语言表达方式的评价都与语境有关。因此,我们谈论语法时显然不能离开语义。对诸如"city的复数形式—citys"、"fly的过去式与过去分词—flied"、"人身代词的反身形式ourself和themself"、"反身代词与人称代词的选择"以及"car和cat的不可数名词用法"等语言单位进行讨论,以进一步佐证语法对语境的依赖性。
- 陈道明
-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法语义语境
- 当代隐喻理论研究若干问题探讨被引量:28
- 2004年
- 本文就当代隐喻理论研究中六个方面的话题进行了一些探讨:(1)新造隐喻和使用隐喻的区分以及亚里斯多德对隐喻无处不在的看法;(2)“强硬”认知观点和“温和”认知观点;(3)隐喻性处理——有意选择的认知策略;(4)语料库资料检索及隐喻性与非隐喻性语言意义所占比例;(5)隐喻过程和隐喻产物;(6)强调上位层次映射时应注意防止贬低天才作家创造新隐喻的能力和产生“混杂隐喻”的倾向。
- 陈道明
-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
- 斯本内现象:口误、脑误与诙谐幽默
- 斯本内现象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两个词的首音互换位置而造成的一种语词滑稽误用。无意的首音互换经常是由口误或者说在多数情况下是由脑误产生的。有意的首音互换则多数并不出自斯本内之口,而是人们为了取得诙谐幽默效果而故意编造出来的...
- 陈道明
- 关键词:词语误用口误
- 文献传递
- 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
- 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点。因此,现代隐喻理论的一些观点对翻译理论研究定然有许多启示。认知语言学摒弃了耽于绝对真理的客观主义和只凭直觉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想象的主观主义两...
- 陈道明
- 关键词:隐喻翻译认知语言学
- 文献传递
- 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被引量:39
- 1999年
- 本文讨论了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对等”应是译文和原文在三种言语行为上的对等。“等效”即“效果对等”也应是“效”与“果”,即言外之力和言后之果,皆“对等”。由于“功能对等”把目标预设得太高,跟“信、达、雅”一样都是翻译的上限标准,它并没有真正解决“信”和“顺”即准确和通顺的矛盾。从一些已被广泛接受的词语的固定译法看,当找不到真正的“对等”译法时,还应有诸如“部分功能对等”和“功能相似”的下限标准。
- 陈道明
- 关键词:功能对等等效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