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永军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天体
  • 2篇射电
  • 2篇喷流
  • 1篇星体
  • 1篇星系
  • 1篇射电源
  • 1篇射线
  • 1篇双星
  • 1篇天体物理
  • 1篇天体物理学
  • 1篇子星
  • 1篇微类星体
  • 1篇吸积
  • 1篇吸积盘
  • 1篇相接双星
  • 1篇蝎虎天体
  • 1篇类星体
  • 1篇黑洞
  • 1篇VLBI
  • 1篇X射线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黔南民族师范...
  • 1篇中国科学院国...

作者

  • 4篇陈永军
  • 2篇张福俊
  • 1篇周道祺
  • 1篇顾敏峰
  • 1篇陈亮

传媒

  • 2篇天文学报
  • 1篇天文学进展
  • 1篇天体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03
  • 1篇1998
  • 1篇199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S5 2007+777的射电性质研究
2019年
S5 2007+777是一个典型的低峰值频率的蝎虎天体,该天体具有kpc尺度的X射线喷流,文献中利用模型估算的方法,得出X射线波段的多普勒因子达到13.0,从而喷流尺度可以达到Mpc量级.在此,搜集了有关S5 2007+777的欧洲甚长基线射电干涉网(European VLBI Network, EVN)高分辨率档案数据、美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网(Very Long Baseline Array,VLBA) 15GHz观测数据等,研究了喷流的射电结构、亮温度、自行等方面的性质,发现该源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不同波段的喷流方向一致,但与文献中给出的kpc尺度的X射线喷流和甚大阵(Very Large Array, VLA)射电喷流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该源的喷流辐射存在多普勒增亮效应.由VLBI观测得到的亮温度,估算了该源的射电多普勒因子的平均值及中值均为5.0,此值小于文献中X射线波段的多普勒因子,但与文献中利用其他方法得到的射电波段多普勒因子是一致的;另外,对多历元观测数据的拟合发现此源相同波段的各个成分在长历元上没有明显的自行,短历元上的自行甚至是视超光速运动.这可能是由低表面亮度成分中心位置的转移造成的.这同时也验证了之前估算的射电多普勒因子不是很大,小于X射线波段多普勒因子的结论.利用所得到的射电多普勒因子,发现该源具有较大尺度的本征射电喷流,可达到0.5Mpc,由于这里使用的是均值,因此说明该源也有可能具有接近巨射电星系尺度的喷流.
李振旭吴忠祖陈永军陈亮顾敏峰米立功
AO0235+164的喷流在旋转吗?被引量:1
1997年
本文给出BLLac天体AO0235+164在SGDz的多历元VLBI观测所得到的图象.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根据VLBI观测结果可推算出该源的子源以税超光速速率向外扩展,最大的扩展速率为(27±6)C.从AO0235+164喷流位置角的变化,我们推测该源的喷流可能在旋转和中央“引擎”有过动的可能性.进一步的多历元VLBI观测将被用来证实这种推断.为了得到更精细的射电结构,我们准备对AO0235+164做空间VLBI观测.我们已做了相应的模拟试验.
张福俊陈永军朱含枢
关键词:BLLAC天体喷流VLBI射电源
不相接双星的相互照射吸收和子星表面温度的变化被引量:1
1998年
本文对不相接双星系统的子星间相互照射吸收进行了计算,从理论上得到子星的表面温度分布情况.对已知基本参数的33个晚型双星系统中的反映子星等温面和等势面偏离程度的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冷子星上等温面和等势面的偏离程度普遍较热子星的要大,该结果支持了Zhou和Leung所提出的用气旋和反气旋来解释恒星黑子和太阳黑子巨大差别的可能性.本文还考虑了临边昏暗效应在晚型双星系统中对子星之间相互照射吸收的影响,这种影响达18%以上.临边昏暗效应对热子星的影响普遍比冷子星要大.
陈永军周道祺张福俊
关键词:子星表面温度
关于微类星体的部分最新研究结果
2003年
对microquasar(微类星体)最新的一些研究结果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具有相对论性喷流的microquasar在很多现象上类似于极小尺度上的类星体。对X波段的观测可以探测到吸积盘内区甚至接近黑洞的区域。结合低波段上的观测和研究,人们在吸积盘的动力学模型、物质吸积与喷流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喷流的超光速运动等方面的认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发现了黑洞存在的新证据。对它们的研究为更好地理解河外天体的相对论性喷流和黑洞吸积方面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陈永军
关键词:微类星体黑洞天体吸积盘天体物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