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
- 作品数:163 被引量:783H指数:16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军事文学更多>>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慢性心律失常近况被引量:10
- 2009年
- 综述了近10年来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临床上治疗慢性心律失常的应用,从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起搏窦房结综合征及缓慢型心律失常这几种疾病入手,深入阐明并揭示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可在临床治疗多种慢性心律失常,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对于需要安装起搏器而经济条件达不到的患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可以很好的改善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本方的应用并不影响起搏器的后续安装,也没有明确的导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 陈明高卫平汤尔群
- 关键词:慢性心律失常麻黄附子细辛汤经方应用
- 瞰识膀胱“藏津液,主气化”被引量:4
- 2005年
- 阎振立陈明
- 关键词:气化膀胱藏象理论
-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之解读与运用被引量:5
- 2013年
- 文章指出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虽见于少阴病初始阶段,但证情复杂,表里互兼,往往在外感病之初即可见心、肾之病症。《伤寒论》对此采用表里双解的治法,外解太阳表邪,内温少阴里虚。与此同时,还阐述了《伤寒论》表里先后治法的特点有三,即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以及表里同治。在分析麻黄细辛附子汤组方特点上特别指出细辛的多经协调作用,认为一药多用是经方组方之重要思路,当今临证可以借鉴。同时还指出太阳与少阴表里关系失调的病证特点,是太阳病邪气内传少阴,以心、肾阳虚为多见。因此,麻黄细辛附子汤可用治太少两感、心动过缓、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压、产后身痛、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少阴心肾阳虚之证,并附医案以证。
- 陈明
- 关键词:《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经方运用
- 加味猪苓汤对肾小球系膜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产生的影响被引量:15
- 1999年
- 采用复方血清给药和免疫学方法检测指标,观察加味猪苓汤对内毒素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L-6)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IL-6在正常系膜细胞中分泌量极微,而内毒素诱导的系膜细胞中IL-6产生增加,加味猪苓汤对IL-6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该方能抑制系膜细胞中IL-6的产生,从而抑制肾小球系膜的增生。
- 陈明郭选贤杨相助
- 关键词:肾小球疾病猪苓汤系膜细胞
- 茵陈蒿汤防治肝肺综合征可行性初探
- 2011年
- 茵陈蒿汤作为中医治疗肝胆疾病的基础方剂,药理作用是近年实验研究重点。本文基于药理研究成果,结合当前肝肺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探讨茵陈蒿汤防治肝肺综合征的可能性。
- 张涛陈明蔡大勇
- 关键词:茵陈蒿汤肝肺综合征药理作用
- 刘渡舟教授学术经验的继承与临床应用
- 本文介绍了刘渡舟教授的弟子王庆国治疗肝病;李宇航辨治少阳病以及陈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三个验案的详细过程。
- 王庆国李宇航陈明
- 关键词:辨证论治中医方剂
- 文献传递
- 陈明教授验案四则
- 2014年
- 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临证善用经方,亦不局限于经方,疗效显著。文章通过4则医案,介绍陈老师用加味泻黄散治疗口腔溃疡、用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用胶艾汤加味治疗月经不调、用白虎汤加减治疗磨牙。4则医案用方精简,紧扣病机,故患者药后病瘥。文中所载医案虽治法不同,但皆体现出中医治病贵在辨证治疗,根据不同的证侯而使用不同的方药,而不拘泥于一病一症。
- 胡东升陈明姚海强
- 关键词:病案辨证论治
- 《伤寒论》治略与兵法三十六计举隅(二)
- 2005年
- 陈明
- 关键词:《伤寒论》兵法三十六计中医药疗法
- 试论中医诊疗中病、证、症的离合关系及其应用
- 2024年
- 中医临床中,病名、证型与主症的确立对于理法方药的裁定具有各自不同的指导意义,三者合而相参则能够相互补充,从时空序列中较为精确地定位当前的疾病状态与预后转归发展,从而指导处方用药;三者相离则各彰所长,只要把握其不同的临床适用范围即可高效准确地掌握病情之机要,从而确立治法选定方药。文章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分类论述临证中定病名、辨病证与抓主症的内涵与外延及其间的相互联系,阐明了三者在不同的离合作用下的应用方法及意义,并例举验案验方为佐,力图说明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及临床诊疗应用的方法与思路。
- 尹笑玉陈明
- 关键词:诊疗思路辨证论治抓主症方证相对专病专方
- 刘渡舟老师治疗脾胃病经验拾零
- 脾胃同居中焦,经脉相互络属:表里相通,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脾胃往往同病,相互影响较深,湿困于脾,脾不运不升,则胃不纳不降,可见胃脘胀满、食少恶心、呕吐呃逆等.若饮食不节伤胃,胃不纳不降,则脾不运不升,可致腹胀泄...
- 陈明
- 关键词:脾胃病中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