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玲

作品数:21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肝炎
  • 14篇病毒
  • 13篇乙型
  • 12篇乙型肝炎
  • 12篇肝炎病毒
  • 11篇乙型肝炎病毒
  • 7篇基因
  • 7篇基因型
  • 5篇慢性
  • 5篇HBV
  • 4篇血清
  • 4篇慢性乙型
  • 4篇慢性乙型肝炎
  • 4篇基因亚型
  • 4篇C基因
  • 4篇C基因型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乙型肝炎患者
  • 3篇细胞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机构

  • 21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吉林省人民医...
  • 1篇北京市海淀医...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作者

  • 21篇闫玲
  • 17篇庄辉
  • 9篇李彤
  • 8篇李杰
  • 6篇聂晶晶
  • 5篇金晖
  • 4篇刘宝明
  • 4篇彭雅琴
  • 4篇丁海
  • 3篇李卓
  • 3篇孙奎霞
  • 3篇李文鹏
  • 3篇王杰
  • 3篇赵澄宇
  • 2篇李晓光
  • 2篇胥婕
  • 2篇杨靖娴
  • 2篇马俊凤
  • 2篇向宽辉
  • 1篇史宇晖

传媒

  • 5篇中国病毒病杂...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肝脏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3
  • 1篇199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淋菌性尿道炎与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进一步探讨目前我国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感染的病因。方法 用细胞培养法和免疫荧光法联合检测 10 0例非淋菌性尿道炎 (NGU )组和 3 0例对照组患者尿道分泌物标本单纯疱疹病毒 2型 (HSV2 )。结果 结果 10 0例NGU标本中有 13例HSV2 阳性 ,阳性率为 13 % ,对照组HSV2 均阴性。结论 HSV2 感染与非淋菌性尿道炎发病有一定关系。
周劲松闫玲冯树异王双元
关键词:非淋菌性尿道炎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病因复发
A~D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全长逆转录酶区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建立适用于扩增我国常见的乙型肝炎病毒(HBV)A~D基因型全长逆转录酶(RT)区(包含全长HBsAg编码区)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并确定其在分析临床标本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我国HBV基因序列库,设计适用于扩增A~D基因型HBV全长RT区引物,以A~D基因型HBV重组质粒为模板建立半巢式PCR(snPCR)法,并确定该法灵敏度。用所建立的snPCR对44份HBV DNA定量阳性(>5.0×102拷贝/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扩增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测序证实,snPCR可扩增A~D基因型HBV全长RT区,对A、B、C和D基因型HBV质粒扩增的灵敏度分别为1.2×103、7.0×102、6.0×102和6.0×102拷贝/ml。snPCR检测HBV DNA>5×102拷贝/ml血清标本的阳性率为88.64%(39/44),扩增阴性血清标本HBV DNA滴度均处于103拷贝/ml水平。扩增目的产物经直接测序确证无误。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样品中B和C基因型分别占35.90%(14/39)和64.10%(25/39);其中15.38%(6/39)发生RT区变异,包括4例为已知耐药变异;7例(17.95%)存在HBsAg编码区变异,其中2例为已知免疫逃逸变异;6例(15.38%)发生RT区和HBsAg编码区"镜像改变"。结论建立了一种新的扩增全长RT区(涵盖全长HBsAg编码区)的snPCR。该法结合直接测序法,可同时分析我国HBVA~D基因型已知和潜在的耐药变异位点。
刘宝明李彤董建平胥婕李晓光严平王凤水闫玲李文鹏金晖杨靖娴庄辉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耐药变异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经治和未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rtV191I/sW182*突变分析
2013年
目的研究耐药相关rtV191I突变导致的sW182*型S蛋白截短突变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经治和未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检出情况。方法从本课题组数据库选择592条来自于HBVDNA和HBsAg均阳性CHB患者的HBV逆转录酶和相应S蛋白序列,NAs经治和未治患者分别为318例和274例。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BV基因型和rtV191I/sW182*突变,雅培I 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相应试剂检测含突变标本血清学指标。结果 rtV191I/sW182*突变检出率在NAs经治组和未治组分别为6.29%(20/318)和1.46%(4/2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此突变可在5种治疗方案组检出,分别为拉米夫定(LAM)换用阿德福韦酯(ADV)组(3/26,11.54%)、ADV单药组(8/93,8.60%)、替比夫定单药组(1/15,6.67%)、LAM单药组(7/110,6.36%)和LAM单药治疗后加用ADV组(1/17,5.88%),但在恩替卡韦相关的7种治疗方案组中均未检出(0/28,0%)。rtV191I/sW182*突变检出组患者的年龄和NAs经治比例均显著高于未检出组[年龄:(47.96±13.33)岁vs(37.86±13.74)岁,P=0.001;NAs经治比例:83.33%vs 52.46%,P=0.003]。该突变仅在C基因型患者中检出(24/474,5.06%)。含rtV191I/sW182*突变血清标本以HBeAg阳性为主,可检测到滴度不同的HBsAg(18.6~106552IU/ml)。结论 rtV191I/sW182*突变与NAs经治和年龄显著相关,LAM和ADV治疗组检出率较高,检出者年龄较高;仅在C基因型中检出。突变株生物学和致病特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丁海赵澄宇向宽辉彭雅琴闫玲庄辉李彤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突变S蛋白
吉林省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况调查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了解吉林省医务人员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为在医务人员中有效开展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2 736名在职医务人员及390名退休医务人员,分别来自吉林省某医院(在职医务人员729名,退休医务人员390名)、四平市某医院(在职医务人员1 053名)、公主岭市某医院(在职医务人员954名),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医务人员基本信息,并用雅培ArchitectI2000分析仪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及核心抗体(抗-HBc)。资料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736名在职医务人员中,HBsAg、抗-HBc、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39%(38/2 736)、33.44%(915/2 736)和63.49%(1 737/2 736),该3项标志物全阴性者占30.81%(843/2 736)。390名退休医务人员中,HBsAg、抗-HBc和抗-HBs阳性率分别为3.33%(13/390)、61.54%(240/390)和60.77%(237/390),该3项标志物全阴性者占23.33%(91/390)。在不同年龄组的医务人员中,40~50岁和50岁以上年龄组医务人员HBsAg携带率显著高于20~30岁和30~40岁年龄组,抗-HBs阳性率低于20~30岁和30~40岁年龄组。所有医务人员中,随年龄增加,抗-HBc阳性率逐渐上升。辅助科室人员抗-HBs和抗-HBc阳性率较低,分别为52.74%(424/804)和34.08%(274/804),3项标志物全阴性率为39.80%(320/804)。结论吉林省在职医务人员HBsAg携带率和抗-HBc阳性率较低,但3项HBV血清标志物全阴性率高达30.81%,提示这部分医务人员体内无HBV保护性抗体,应接种乙肝疫苗。
马俊凤杨帅王春萍王伯莹牛俊奇闫玲孙奎霞廖雪雁聂晶晶陈杰李杰庄辉
关键词: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疫苗
两种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亚型的评价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比较并评价本室创建的方法和日本Naito等建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分型法。方法分别用新方法和Naito法检测系列稀释的含有A、D基因型和B1、C2亚型HBV基因组的质粒及不同浓度比例的B1/C2亚型混合质粒,评价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此外,用该两种方法分别对深圳市、河北邯郸市、新疆乌鲁木齐市送检的113份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HBV基因分型,并对该两种分型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血清样本,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对单一型别的质粒样本灵敏度无差异,但新方法对B/C混合型质粒样本的灵敏度及对各型别质粒样本的特异度明显优于Naito法。该两种方法检测单一基因型血清标本的灵敏度无差异,但新方法对B/C混合型血清样本的检出率更高。该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总符合率为83.2%(94/113),不一致率为16.8%(19/113)。从两法分型不一致的19份血清标本中,选取15份以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分析,结果与新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而与Naito法不一致。结论本室建立的HBV型特异性引物-PCR基因分型法具有较高灵敏度,其特异度也明显优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Naito法,适用于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
金晖王杰庄辉李卓闫玲聂晶晶李杰
关键词:基因亚型
Down氏综合征ApoE基因型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闫玲
HBeAg阳性的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HBsAg定量与血清病毒DNA水平及病毒表面蛋白突变相关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拟分析可能影响HBsAg定量水平的病毒和患者因素。方法对来自全国27家医院的371份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HBV慢性感染者血清...
向宽辉丁海彭雅琴闫玲李彤庄辉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影响确证病毒学突破的因素分析
2013年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中影响确证病毒学突破(VBT)的因素。方法对用拉米夫定(LMV)单药治疗(n=103)或LMV+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治疗(n=97)的CHB患者,应用罗氏公司COBASAmpliPrep/COBASTaqMan48Analyzer系统定量检测血标本中HBV DNA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较初始应答后最低点升高≥1lg IU/ml为疑似VBT,并在1个月后再次检测HBV DNA水平仍升高≥1lg IU/ml者为确证VBT。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HBV DNA升高≥3lg IU/ml患者的VBT确证率均显著高于HBV DNA升高<3lg IU/ml患者(PLMV=0.011,PLMV+ADV=0.005),与治疗方案无关;但当HBV DNA升高<3lg IU/ml时,VBT确证率与治疗方案有关,LMV单药治疗组的VBT确证率显著高于LMV+ADV联合治疗组(P<0.01)。在LMV单药治疗组,HBV DNA最低值处于检测试剂线性范围内的患者,其VBT确证率显著高于线性范围以外的患者[86.08%(68/79)vs 50.00%(12/24),P<0.01]。结论确证VBT受HBV DNA升高值、治疗方案和HBV DNA检测试剂的线性范围影响;发生疑似VBT,间隔1个月后再次检测血标本HBV DNA水平,以确证VBT很有必要,特别是对于HBV DNA最低值处于检测试剂线性范围之外、HBV DNA升高<3lg IU/ml的患者尤为必要。
李垚向宽辉丁海彭雅琴赵澄宇闫玲庄辉李彤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HBV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及基因亚型分布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了解中国不同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分布特点。方法从我国东部(山东、江苏)、西部(新疆)、南部(广东、广西)、北部(吉林、北京)及中部(河南、河北)5个地区的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收集735份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样品,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型特异性引物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nPCR)检测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结果 735份样品中,71.8%(528/735)为C型,10.3%(76/735)为B型,6.3%(46/735)为D型,11.6%(85/735)为混合型,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528份C型样品中,C2亚型占94.0%(496/528),C1亚型占4.9%(26/528),C1+C2混合亚型占1.1%(6/528);76份B型样品中,B2亚型占90.8%(69/76),B1亚型占5.3%(4/76),B1+B2混合亚型占3.9%(3/76)。除西部新疆地区C型相对较少(31/116,26.7%)外,其他地区均以C型为主。D型主要分布在西部新疆地区,占31.9%(37/116)。混合型在各地区均有发现,但以西部和南部地区相对多见,分别占30.2%(35/116)和20.0%(22/110)。结论我国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除西部新疆地区以D型为主外,其他地区均以C型为主,且主要为C2亚型。B型中主要为B2亚型。
孙奎霞李杰闫玲孙秘书马俊凤陈杰聂晶晶庄辉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基因亚型
早产低体重儿与母亲唾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关系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分析早产低体重儿(preterm low birth weight,PLBW)母亲唾液中主要牙周致病菌,即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检出水平及母亲牙周临床状况,探讨母亲牙周炎致病菌与早产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4所医院产后1~1.5年的母亲110人,PLBW组母亲72人,21~39岁,正常出生体重组(normal birth weight,NBW)母亲38人,23~38岁。收集唾液样本,记录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及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用PCR方法检测唾液中的Pg、Tf、Td;根据Pg、Tf、Td检出与否分为Pg、Tf、Td阳性和阴性组。结果:(1)PLBW组和NBW组牙周临床指标及Pg、Tf、Td检出率:PLBW组和NBW组CAL分别为0.18(0.00,4.97)mm、0.08(0.00,1.81)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检出率分别为94.4%和78.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检出率分别为84.7%和94.7%,Td检出率分别为86.1%和89.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Pg、Tf和Td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牙周临床指标、新生儿体重及孕周:Pg阳性组与阴性组间CAL[2.25(0.54,4.00)mm、1.44(0.63,3.80)mm]、PD[(2.47±0.43)mm、(1.94±0.39)mm]、PLI(1.80±0.44、1.36±0.34)、新生儿体重[(2 482.95±813.17)g、(3 425.00±1 024.36)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f阳性组与阴性组间CAL[0.14(0.00,4.9)mm、0.03(0.00,0.44)mm]、PD[(2.44±0.46)mm、(2.17±0.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阳性组和阴性组间PD[(2.44±0.46)mm、(2.14±0.43)mm]和BI(2.31±0.86、1.83±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Tf和Td在两组母亲唾液中检出水平较高,Pg可能与低体重儿发生有关。
陈智滨和璐康军黄振沙月琴朱万孚闫玲
关键词:牙周炎孕妇唾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