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文斌

作品数:13 被引量:13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6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地震
  • 9篇地壳
  • 8篇地壳结构
  • 5篇地震测深
  • 5篇深地震
  • 5篇深地震测深
  • 5篇青藏高原
  • 5篇测深
  • 4篇多样性
  • 4篇克拉通
  • 3篇东北缘
  • 3篇青藏高原东北...
  • 3篇联合反演
  • 3篇块体
  • 3篇反演
  • 3篇北缘
  • 2篇应用及效果
  • 2篇盆地
  • 2篇青藏
  • 2篇克拉通盆地

机构

  • 13篇中国地震局
  • 1篇黄河勘测规划...

作者

  • 13篇郭文斌
  • 9篇嘉世旭
  • 8篇段永红
  • 7篇王夫运
  • 7篇林吉焱
  • 4篇刘志
  • 3篇徐朝繁
  • 3篇刘巧霞
  • 3篇张建狮
  • 2篇邱勇
  • 2篇刘保峰
  • 2篇刘保金
  • 1篇张先康
  • 1篇杨卓欣
  • 1篇魏运浩
  • 1篇赵金仁
  • 1篇酆少英
  • 1篇潘素珍
  • 1篇张成科
  • 1篇田晓峰

传媒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第七届世界华...
  • 1篇2015中国...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力-地震联合反演应用及效果
本文通过实例表明,重力-地震联合反演结果不但对纵向地层结构有清晰的划分,对横向上各个地质区域的变化也有明显的反映,而且,联合反演所反映的各地质区域内部结构特征,在稳定地质单元和地震多发区域也有明显不同。结合联合反演结果和...
Guo Wenbin郭文斌Duan Yonghong段永红Wang Fuyun王夫运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
巴颜喀拉山块体地壳结构多样性探测研究
青藏高原各块体内部地壳岩性的改造,岩性随深度变化特征以及增厚过程探测是研究问题的关键。本文主要利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不同区域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对比研究高原内部不同块体与高原外围稳定块体的深地震测深震相特征以及所反映的地壳细...
嘉世旭王夫运段永红郭文斌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壳细结构构造形变
文献传递
重力—地震联合反演应用及效果
<正>每种地球物理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尤其在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中,往往地质结构复杂,单一地球物理方法的局限性和局限性愈显得突出,如重力垂向分辨率较差,地震横向分辨率较差,电磁方法则介于两者之间。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的联合反...
郭文斌段永红王夫运
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原盆地地壳结构与增厚机制探测研究
嘉世旭徐朝繁刘志张建狮林吉焱郭文斌刘巧霞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
巴颜喀拉山块体地壳结构多样性探测研究
<正>青藏高原是打开地球板块运动、特别是大陆板块汇聚演化奥秘的一把钥匙。新生代以来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持续碰撞造就现今地质构造奇观青藏高原,并使早期拼合的柴达木块体、巴颜喀拉块体、羌塘块体及拉萨块体单元卷入这巨大地质再构...
嘉世旭王夫运段永红郭文斌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原盆地地壳结构与增厚机制探测研究
<正>通过人工地震宽角折射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松潘-甘孜、柴达木、陇中等高原盆地与外围鄂尔多斯、四川稳定盆地地壳结构的对比分析,探测研究高原盆地地壳结构、岩性变化及地壳隆升增厚机制。结果显示:相对于外围稳定盆地,东北缘高...
嘉世旭徐朝繁刘志张建狮林吉焱郭文斌刘巧霞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
文献传递
华北构造区岩石圈二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来自盐城-包头深地震测深剖面的约束被引量:23
2015年
从长1300余公里的盐城-包头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21次爆破所得到的地震记录截面中,识别出6组清楚的壳内震相和1组岩石圈界面反射震相,采用射线追踪技术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山西断陷带和银川-河套裂陷带岩石圈二维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东、西两侧岩石圈结构差异明显,太行山不仅是重力梯度带,也是一条岩石圈厚度的突变带和岩石成分分隔带.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克拉通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结构遭受强烈改造和破坏,岩石圈厚度减薄至70~80km;华北盆地有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盖层,结晶基底最深处约7.0km,地壳厚度减薄至约31.0km;鲁西隆起区结晶基底相对较浅,埋深1.0~2.0km,地壳厚度33.0~35.0km;苏北盆地有较厚的新生代沉积,结晶基底最大埋深5.0~6.0km,地壳厚度31.0~32.0km;郯庐断裂是一条岩石圈级别的深大断裂,其两侧速度结构差异明显,在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岩石圈破坏中起着重要作用.太行山以西地壳厚度明显增厚,山西断陷带下方地壳厚度约46km,且其下方中地壳上部存在速度小于6.1kmS-1的低速结构.结合其他地球物理探测研究成果,环鄂尔多斯块体的陕西.山西断陷带和银川-河套裂陷带岩石圈遭受的破坏是不均匀的,其岩石圈厚度在大同-包头附近约为80-90km,在定襄-神木附近为75~137km,在安阳-宜川附近为80~120km.造成岩石圈不均匀破坏的原因可能是环鄂尔多斯古老的构造带在长期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受多期构造事件影响而活化,被多次改造弱化,弱化的程度与鄂尔多斯块体的作用有关,在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陆一陆碰撞和青藏高原块体北东向推挤的作用下,其岩石圈受到进一步改造减薄.
段永红刘保金赵金仁刘保峰张成科潘素珍林吉焱郭文斌
关键词:深地震测深地壳结构岩石圈厚度华北克拉通破坏
龙门山中段及两侧地壳结构与汶川地震构造被引量:36
2014年
2010年完成了由四川盆地中部向西北方向、近垂直穿越龙门山中段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震区和川西北高原、总长500 km的深地震宽角反/折射测深野外工作,沿测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震测深观测系统,取得了丰富观测记录.对反映不同构造单元的震相记录、特别是强震构造区复杂震相信息的详细分析和模拟追踪计算,得到龙门山中段褶皱造山带及两侧的二维非均匀地壳速度结构模型.揭示了稳定的四川盆地地壳结构与被改造增厚的川西北高原地壳结构性质差异;探测到高原壳内介质由上向下的岩性变化,特别是下地壳介质速度大幅降低、岩性强烈弱化的塑性流变性质;发现了四川盆地与川西北高原之间褶皱造山带下地壳存在由西向东、下缓上陡的巨型铲式上升流以及上升流与龙门山中段断裂构造体系的关系;上升流沿褶皱带东部边缘在龙门山中段上中地壳以陡倾角度向上逆冲,造成龙门山上地壳中央断裂带附近强烈上隆并使结晶基底突出地表大幅抬升.综合区域构造应力场和现有地质成果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中段盆山耦合与造山构造,壳内断裂体系与强震孕育环境构造.
嘉世旭刘保金徐朝繁刘志酆少英张建狮林吉焱田晓峰刘巧霞郭文斌
关键词:深地震测深龙门山中段构造环境
重力-地震联合反演的改进及在遂宁-阿坝剖面的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针对传统顺序联合反演的缺陷,通过改变地下空间的网格剖分方式和约束条件的约束方式来进行相应的改进,并将拟BP神经网络算法和小波多尺度分析应用到反演中,以提高反演结果的分辨率和收敛速度。龙门山地区遂宁-阿坝剖面的反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更好的反演效果。
郭文斌嘉世旭林吉焱邱勇
关键词:联合反演地震
巴颜喀拉块体地壳结构多样性探测被引量:20
2017年
青藏高原内部地壳岩性的改造、岩性随深度变化及形变构造是探索研究地壳增厚、物质运动问题的关键.巴颜喀拉块体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域广袤,通过对块体内中、东部不同区域的深地震广角反射/折射震相的综合分析,利用反射率理论地震图方法对不同性质震相走时及振幅特征进行细致的模拟计算,进一步研究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不同区域地壳精细结构.结果显示:巴颜喀拉块体地壳厚度50~60 km、整体向西逐渐增厚,结晶地壳平均速度6.07~6.18 km·s^(-1)、岩层速度大幅降低,壳内多强反射界面结构、但不同区域差异明显;东部若尔盖盆地地壳介质速度整体低速、壳幔边界较为清晰;中部玉树一玛多段下部地壳发现约6.8 km·s^(-1)的"高速度"介质结构,壳幔边界不清、被改造为2~4 km厚的高速度梯度层,显示了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地壳增厚、介质岩性结构被改造的差异性.地壳内部多组强反射、低视速度走时震相揭示了介质岩性的低速破碎、弱化蠕变以及可能的壳内解耦构造.局部地区下地壳的高视速度震相特征显示了青藏高原地壳改造增厚大背景下可能存在稳定的"原始地壳"结构残留或是与上地幔物质的浸入交流.巴颜喀拉块体内不同区域地壳增厚、岩性结构、结晶基底及壳幔边界性质被改造的多样性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地壳形变及动力学过程带来新的启迪.
嘉世旭林吉焱郭文斌赵楠邱勇
关键词:深地震测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