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华
- 作品数:9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202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VEGF-C及其受体Flt-4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 2005年
- 背景与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VEGF-C)及其受体Flt-4(Fms-liketyrosinekinase4)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采用半定量的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NSCLC、12例癌旁组织及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60例NSCLC原发灶组织、10例癌旁组织、32例伴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VEGF-C、Flt-4的表达。结果:RT-PCR法:NSCLC中VEGF-CmRNA及Flt-4mRNA的相对含量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淋巴结转移正相关;与肺癌的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无关。VEGF-CmRNA与肺癌的TNM分期正相关。S-P法:VEGF-C和Flt-4在转移的淋巴结癌细胞中、NSCLC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VEGF-C表达与肺癌TNM分期正相关;VEGF-C和Flt-4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正相关,与肿瘤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无关;NSCLC中Flt-4阳性微脉管数在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在NSCLC组织中VEGF-C基因水平上调,是由肺癌细胞分泌,并通过自分泌方式作用于细胞膜上的Flt-4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VEGF-C与肿瘤恶性进展有关;VEGF-C与NSCLC中淋巴管的生成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C表达可做为肺癌患者判断淋巴转移的估计指标之一。
- 郑晓华赵炜张培义靳建亚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淋巴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肝炎后肝硬花并发自发性腹膜炎11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1999年
- 自发性腹膜炎为肝硬化失代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发展对病人的预后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1992年1月至199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116例进行了分析,对其诊治及转归进行了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116例,男93例,...
- 郑晓华张培义靳建亚茆有怀
-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腹膜炎
- 酸性铁蛋白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评价被引量:1
- 1998年
- 对2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的酸性铁蛋白(AIF),甲胎蛋白(AFP)进行放射免疫分析(RIA)。检测结果表明,AIF增高的阳性率为92%,AFP阳性率为76%,而两项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6%,并且可以互相弥补不足,提高肝癌的诊断率。
- 郑晓华刘安妮洪波刘民力赵智斌
- 关键词:酸性铁蛋白甲胎蛋白原发性肝肿瘤
- 黏蛋白1(MUC1)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体外抗肿瘤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究以Cp G作为免疫佐剂,应用黏蛋白1(MUC1)致敏树突状细胞(DC)制备疫苗在体外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作用。方法健康人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应用GM-CSF、IL-4、TNF-α等细胞因子体外培养诱导DC,观察细胞形态,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DC细胞标志物CD80、CD86。再应用Cp G作为免疫佐剂,MUC1作为抗原致敏DC制备疫苗,致敏的DC与T细胞混合培养,观察其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诱导产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与肿瘤靶细胞以5∶1、10∶1、20∶1的效靶比共孵育,MTT法检测CTL杀伤活性。结果 DC表型检测结果为CD80+细胞占70.4%,CD86+细胞占72.0%,呈现成熟DC表型。MUC1致敏的DC疫苗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显示,DC疫苗具有刺激T细胞增殖活化的作用,其中DC+Cp G+MUC1组明显高于MUC1+DC或Cp G+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疫苗诱导产生的特异性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单独T细胞组或DC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随着效靶比增大,其杀伤作用呈逐渐增强。结论经Cp G和MUC1致敏的DC疫苗在体外可诱导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
- 徐富谢映红杨翔云刘云郑晓华吴炎张昊徐路
- 关键词:肿瘤疫苗
- 多索茶碱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研究多索茶碱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6例),对照组应用氨茶碱治疗,研究组应用多索茶碱联合布地奈德治疗。结果研究组:咳嗽消失时间(4.07±0.76)d,气喘消失时间(3.12±1.14)d,哮鸣音消失时间(4.10±0.91)d;对照组:咳嗽消失时间(6.09±1.39)d,气喘消失时间(4.90±1.78)d,哮鸣音消失时间(5.28±1.79)d。研究组咳嗽、气喘以及哮鸣音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FEV1、FVC、FEV1%以及PEF指标分别为(2.92±0.63)L、(3.45±0.81)L、(84.31±0.76)%、(4.73±0.94)L/s;对照组分别为(2.02±0.57)L、(2.71±0.66)L、(74.06±0.59)%、(4.23±0.70)L/s;治疗后,研究组FEV1、FVC、FEV1%以及PEF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ESR为(7.86±0.75)mm/h,血清CRP为(2.16±0.43)mg/L;对照组血清ESR为(9.15±1.26)mm/h,血清CRP为(3.49±0.69)mg/L。研究组患者血清ESR与血清CRP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对照组为27.9%,研究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多索茶碱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可显著缩短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改善肺功能,并提高治疗安全性,可推广。
- 杨翔云叶燕湘刘颖吴炎郑晓华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多索茶碱布地奈德安全性
- CpG联合MUC1增强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实验研究
- 2017年
- 目的:观察Cp G联合黏蛋白1(MUC1)应用对树突状细胞(DC)刺激T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应用GM-CSF、IL-4、TNF-α等细胞因子诱导DC,观察细胞形态,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标志物CD80、CD86。收获DC按如下分组:A:DC;B:DC+Cp G;C:DC+MUC1;D:DC+Cp G+MUC1;E:Cp G+MUC1,分别与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通过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结果:DC表型检测结果为:CD80^+细胞占70.4%,CD86^+细胞占72.0%,呈现成熟DC表型。MUC1与DC联合疫苗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显示:DC具有刺激T细胞增殖的作用,Cp G+DC组和MUC1+DC组,分别较单纯DC组对T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明显增强(P<0.01),DC+Cp G+MUC1组又明显高于单用MUC1或Cp G+DC组,差别显著(P<0.01),单纯加Cp G和MUC1(无DC组)则基本无明显刺激T细胞增殖作用。结论:Cp G联合MUC1能明显提高DC促T细胞增殖的功能。
- 徐富谢映红杨翔云刘云郑晓华吴炎张昊徐路
- 关键词:CPG
- 盐酸氨溴索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吸氧、解痉、平喘、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咳痰、喘息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组间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9%)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5%)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杨翔云叶燕湘刘颖吴炎郑晓华
-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
- 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VEGF-C及其受体Flt-4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目的:
肿瘤细胞通过血管及淋巴管向其它器官扩散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然而,关于肿瘤诱导的淋巴管生成的具体机制及其在肿瘤发展转移中的作用均未阐明。近年来发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血管内皮生长...
- 郑晓华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 文献传递
- 胫骨固定系统的理论研究与作用分析
- 1997年
- 采用有限元法对胫骨和外固定器组成的系统进行了力学分析,得到了整个系统的应力分布,同时用应变电测法对重要部位进行了测试,且两者接近程度较好,并对外固定器的力学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
- 王玉臣董心董心刘春
- 关键词:胫骨固定器有限元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