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剡

作品数:79 被引量:851H指数:9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9篇急诊
  • 15篇心肺
  • 13篇心肺复苏
  • 12篇急救
  • 7篇细胞
  • 6篇新型冠状病毒
  • 6篇心脏
  • 6篇血管
  • 6篇按压
  • 5篇心脏骤
  • 5篇心脏骤停
  • 5篇胸外
  • 5篇胸外按压
  • 5篇院前急救
  • 5篇脂氧素
  • 5篇转运
  • 5篇灌注
  • 5篇创伤
  • 4篇脂氧素A4
  • 4篇重症

机构

  • 77篇武汉大学
  • 5篇武汉市急救中...
  • 2篇河南大学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黄梅县人民医...
  • 2篇麦克马斯特大...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 1篇武汉市第四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十堰市人民医...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武警湖北总队...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武汉源启科技...

作者

  • 78篇赵剡
  • 17篇宋小兵
  • 15篇杨奇盛
  • 15篇夏剑
  • 12篇周贤龙
  • 12篇潘正启
  • 11篇江城
  • 11篇王翔
  • 10篇金晓晴
  • 10篇沈俊
  • 8篇陈志桥
  • 6篇倪绍洲
  • 6篇江山
  • 5篇江城
  • 5篇王飞
  • 4篇卢章洪
  • 4篇许喜泳
  • 4篇田钰
  • 4篇余黎
  • 4篇杨敏

传媒

  • 15篇中华急诊医学...
  • 6篇医学新知
  • 6篇武汉大学学报...
  • 5篇临床急诊杂志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3篇中华医学教育...
  • 2篇数理医药学杂...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重庆医学
  • 2篇中华全科医师...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中华医学会急...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男科学杂...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7篇2018
  • 7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9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7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不同的临床特征预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要性,并构建不同应用场景最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重症医学数据库(MIMIC)-Ⅳ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根据临床干预分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和稳定组。提取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等特征信息,进行组间比较。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评估各特征重要性,构建成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AHI)模型、改良AHI模型、无创模型、有创模型、血压模型及休克指数模型。结果以AUC评估模型性能,预测能力最强的是AHI模型(AUC=0.862),其他依次是改良AHI模型(AUC=0.810)、有创模型(AUC=0.787)、无创模型(AUC=0.760)、血压模型(AUC=0.720)和休克指数模型(AUC=0.716)。F1分数结果显示,AHI模型是最佳模型,其次是改良AHI模型、有创模型和无创模型,血压模型和休克指数模型预测效果较差。结论在特征信息较全的情况下,AHI模型是最佳预测模型,其中无创血压是识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最有用的特征。在特征信息有限情况下,无创模型比单一的血压模型和休克指数模型具有优势。
俞海博吴明正代帅夏剑江城赵剡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创
联合白细胞分类及C反应蛋白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急性阑尾炎是腹部外科中最常见的急腹症,适时进行阑尾切除术是较佳的治疗方法。然而,在急诊外科遇到的急性阑尾炎由于特殊原因,不能立即手术者不是少数。但是,在进行保守治疗的时候可能出现腹痛加剧,而又必须手术治疗。
宋小兵赵剡杨奇盛潘正启王翔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C反应蛋白白细胞分类阑尾切除术腹部外科急诊外科
吗啡分次注射联合间苯三酚治疗肾绞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评价吗啡分次注射联合间苯三酚治疗肾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实验组给予生理盐水100ml+间苯三酚80mg静脉滴注+吗啡9mg静脉分3次推注,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00ml+山莨菪碱10mg静脉滴注+肌注哌替啶50mg。于注射后40min、6h2个时间段观察解痉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0min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46%和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和6h内疼痛再发率分别为94%、16%,对照组为80%、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吗啡分次注射联合间苯三酚用治疗肾绞痛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宋小兵赵剡潘正启杨奇盛王翔沈俊
关键词:吗啡间苯三酚肾绞痛
移动重症监护单元系统在院前急救转运体系中的运用被引量:5
2010年
目前我国存在多种院前急救模式。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院前急救的“急”、“救”、“转”三方面的任务,即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患者身边,并进行针对性的救治,然后再迅速转运到医疗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于2007年10月借鉴法国院前急救模式,组建了依托于综合医院急救科,专业化的,用于医院间陆路急救转运的MICU,笔者称之为MICUS。至2009年2月止,共转运急危重患者22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余黎赵剡许喜泳秦红黄迎梅陈球刘建交宋小兵
关键词:院前急救模式转运体急危重患者
AutoPulseTM 100型自动心肺复苏系统12例院内急诊使用体会
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是一个自动的、便携式的、电池供电的胸腔按压系统,由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板、LifeBand胸外按压带套件、自动心肺复苏系统电池及自动心肺复苏系统电池充电器组成。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板包含机械驱动...
张华君赵剡胡彤
关键词:心肺复苏系统板AUTOPULSE院内急诊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评分系统构建被引量:3
2020年
背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全球流行,如何有效治疗、降低病死率尚处于摸索阶段。寻找死亡危险因素将有利于优化COVID-19治疗策略。目的探讨COVID-19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评分系统。方法选取2020-01-01至02-29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COVID-19患者270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入院症状、合并症、入院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根据临床结局即治愈出院和死亡分为痊愈组和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OVID-19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COVID-19患者死亡预测评分系统。结果最终24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治愈出院212例(痊愈组),死亡33例(死亡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7.177,95%CI(1.715,30.038),P<0.05〕、氧饱和度(SpO2)≤93%〔OR=15.456,95%CI(3.343,71.450),P<0.05〕、血尿素氮(BUN)≥7 mmol/L〔OR=7.115,95%CI(1.550,32.652),P<0.05〕、血降钙素原(PCT)≥0.1μg/L〔OR=23.895,95%CI(4.209,135.639),P<0.05〕是COVID-19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SBP(A:年龄,S:SpO2,B:BUN,P:PCT)评分系统对COVID-19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967(0.931,0.987),CURB-65评分系统对COVID-19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的AUC 95%CI为0.885(0.831,0.926)。两种评分系统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16,P<0.01)。选择约登指数最大者作为预测截断值,即ASBP评分系统为5分、CURB-65评分系统2分,相应的灵敏度分别为0.871、0.903,特异度分别为0.957、0.735。结论年龄≥65岁、SpO2≤93%、BUN≥7 mmol/L和PCT≥0.1μg/L是COVID-19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ASBP评分系统可用于COVID-19死亡预警。
陈玲陈静刘雨薇杜雪蓓彭利金雅磊王皓翔赵剡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死亡率预后
VSD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严重感染性创面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吸引(Vacuum sealingdrainage,VSD)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严重感染性创面的效果.方法 15例感染性创面先行清创及封闭负压吸引,7-10d后应用组织瓣移位或移植方法覆盖创面.结果 本组...
杨奇盛沈俊宋小兵赵剡
优势手接触胸壁对高仿真模型人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应用智能高仿真模型人的实时反馈系统研究优势手接触胸壁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28名武汉大学2013级临床医专业研究生,完成相同的心肺复苏课程学习。模拟抢救一位中年男性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情景,要求学生在高仿真模型人SimMan Essential上完成5个循环完整的成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依据学生的优势手与实际按压中的接触胸壁用手分为非优势手组(non—dominant hand,NH)和优势手组(dominant hand,DH)。将两组学生的胸外按压质量(按压频率、深度及回弹情况)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的整体按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按压频率的区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DH组达到正确按压频率(〉100次/min)的比例显著高于NH组(97% vs.92%,P=0.002)。两组的按压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H组(44±8)mmvs.NH组(43±8)mm,P=0.001;并且在NH组中,第5个循环的按压深度明显下降,为(41±8)mm,分别与第1个循环(44±7)mm,第2个循环(43±7)mm及第3个循环(43±8)mm的按压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整体CPR按压回弹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NH组中充分回弹(100%)的比例较DH组多(85%vs.79%,P〈0.05)。结论医学生使用优势手接触胸壁进行胸外按压时,可以获得相对较高质量的CPR,主要体现在具有更快胸外按压频率的趋势以及更深的胸外按压深度,同时能够延缓疲劳的出现。
江山江城赵剡徐冰
关键词: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医学生
可视化气管插管在急诊临床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可视化气管插管在急诊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分析了传统气管插管存在的问题,将120例气管插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传统插管和可视化插管,并观察患者生理情况。结果:可视化插管通常可以一次性成功,对病患引起的损伤较小。结论:可视化气管插管可以再急诊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杨璐瑜赵剡
关键词:可视化插管急诊
交换按压手对胸外按压质量和疲劳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时交换按压手的按压方式对胸外按压质量及操作者疲劳的影响。方法177名经标准基础生命支持培训的医学生,用抽签方式随机确定按压方式(交换按压手即上下手交换的方式或传统按压方式)的先后顺序,两种方式间隔7d,分别在模拟人上进行10个循环的标准成人单人CPR;记录按压质量、CPR前后操作者的生理参数、主观疲劳指标。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成组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不感到疲劳的概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以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中,交换按压手组和传统按压组按压质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R后Borg疲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7±1.62VS.13.41±2.11,P=0.437),出现疲劳的循环数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在以非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中,交换按压手组比传统按压组按压深度更深[(394-10)mm vs.(384-9)mm,P=0.015],CPR后Borg疲劳评分更低(12.67±2.03VS.13.33±1.95,P=0.011),出现疲劳的循环数更晚(P=0.041)。结论CPR中交换按压手的按压方式能延缓以非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的疲劳,改善胸外按压质量。
李磊周贤龙江城徐冰熊丹王黄磊生立平赵剡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胸外按压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