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兰
- 作品数:43 被引量:122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3种抗真菌生药活性成分对两种真菌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被引量:39
- 2000年
- 目的 研究抗真菌生药活性成分对真菌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 ,以期发现其抗真菌的作用机理。方法 把对照组及用药组真菌细胞进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作细胞扫描图像分析 ,从而定量描述细胞形状、面积和DNA ,RNA含量。结果 用药组细胞形态及DNA ,RNA含量发生不同变化。结论 澳洲茄胺、紫檀和白鲜碱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真菌细胞遗传物质的正常合成以至不能完成正常细胞周期 。
- 王理达果德安何其华胡迎庆屠鹏飞郑俊华袁兰
- 关键词:细胞遗传物质LSCMDNARNA
- 视黄酸诱导H9c2细胞p38 MAPK转位的研究
- 2007年
- 目的了解H9c2心肌细胞中p38MAPK的分布及其在全反式视黄酸(atRA)诱导下的转位。方法对H9c2细胞进行饥饿加药,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细胞内的p38进行定位扫描。通过对p38荧光强度的核浆比进行分析,得出atRA与SB202190对H9c2细胞内p38核转位的影响。结果在未受刺激细胞内,p38较多分布在胞浆;经atRA分别刺激细胞5min,30min后,胞浆中p38的荧光强度均变弱,核浆比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SB202190能明显抑制atRA诱导的p38核转位(P<0.01),并且,由SB202190抑制组与对照组的p38核浆比能看出,SB202190降低了26.1%的p38核转位。结论atRA能诱导心肌细胞中p38的核转位,p38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心脏的发育调控。
- 任霞李勇袁兰
- 关键词:视黄酸P38MAPK
- 光、磁分子探针在脑组织间隙内的扩散分布规律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对比荧光分子探针四甲基罗丹明-葡聚糖(dextran-tetramethylrhodamine,DT)和荧光黄(lucifer yellow CH,LY)、磁性分子探针钆-二乙三胺五乙酸(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扩散分布规律,筛选合适的荧光分子探针用于大鼠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ISS)光学成像。方法:琼脂糖凝胶分为DT组、LY组、Gd-DTPA组,分别导入相应分子探针,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动态观察DT、LY在琼脂糖凝胶内的扩散分布,与磁共振成像显示的Gd-DTPA在琼脂糖凝胶内的动态扩散过程进行比较。LY分别导入18只大鼠尾状核,对不同时间点离体脑切片进行荧光成像,其成像数据与相应导入Gd-DTPA的大鼠的磁共振在体检测成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DT、LY及Gd-DTPA在琼脂糖凝胶中的扩散分布均表现为各向同性,平均扩散分布速率分别为:(0.07±0.02)×10-2mm2/s、(1.54±0.47)×10-2mm2/s、(1.45±0.50)×10-2mm2/s,DT与LY、DT与Gd-DTPA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NOVA,F=367.15,P<0.001;Post-Hoc LSD,P<0.001),LY与Gd-DTP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st-Hoc LSD,P=0.09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分子探针的扩散分布面积随时间变化的趋势:DT与LY、DT与Gd-DTPA间的变化规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α=0.0125,P<0.001),LY与Gd-DTP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α=0.0125,P=0.203)。LY与Gd-DTPA在大鼠尾状核ISS内分布随时间变化呈各向异性,均表现为指向同侧皮层区的单方向楔形扩散,平均扩散分布速率分别为(1.03±0.29)×10-3mm2/s和(0.81±0.27)×10-3mm2/s,t=0.759,P=0.490;信号衰减半衰期分别为(2.58±0.04)h和(2.46±0.10)h,t=2.025,P=0.113。LY与Gd-DTPA间扩散分布面积比率在0.5、1、2、3、7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9,P=0.088;t=2.582,P=0.061;t=1.966,P=0.121;t=0.132,P=0.674;t=0.032,P=0.976),在1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7,P=0.043)。结论:LY与Gd-DTPA在多孔介质内的扩散分布规律�
- 李怀业赵越左龙傅瑜李楠袁兰张殊佳韩鸿宾
- 关键词:分子探针磁共振成像荧光染料
- 显微放大系统
- 显微放大系统,包括透射光显微镜装置和荧光照明装置,显微镜装置包括照明光源(11)、第一聚光镜(12)、锥角反射器(13)、暗场照明器(14)、第二聚光镜(15)、样品池(16)、物镜(17)、辅助物镜(18)、分光镜(2...
- 袁兰
- 文献传递
- 融合快速培养的树突细胞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肝癌免疫反应
- 2005年
- 目的用培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获得的成熟树突细胞与肝癌细胞系HCCLM3细胞构建融合细胞,在体外观察和评价这类融合细胞的功能。方法从HLA-A2阳性的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CD14+细胞,在树突细胞完全培养基中经过48h培养及促成熟获得成熟的树突细胞(称之为FastDC)。以50%聚乙二醇和10%二甲基亚砜为融合剂融合树突细胞与肝癌细胞系HCCLM3细胞,细胞融合成功后进行融合细胞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及CD8+T细胞特异性杀伤实验,并与树突细胞组、HCCLM3组及树突细胞和HCCLM3混合组进行比较。结果用48h培养获得的树突细胞与肝癌细胞系HCCLM3细胞所构建的融合细胞能有效刺激自体T细胞的增殖反应,所活化的CD8+T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3d为400pg/ml±60pg/ml,5d为1030pg/ml±160pg/ml,7d为1260pg/L±180pg/L)高于其他组,而且能以MHC-Ⅰ类分子途径特异性杀伤HCCLM3细胞。结论从外周血CD14+细胞48h培养所获树突细胞与肝癌细胞系HCCLM3细胞构建的融合细胞体外能有效诱导特异性杀伤HCCLM3细胞的免疫反应。
- 关心冷希圣彭吉润魏玉华王卉袁兰
- 关键词:单核细胞树突细胞
- 一种细胞成像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胞和组织成像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生物细胞或组织样品;该样品可以是活的或死(例如:固定)的细胞或组织;2)使用各种显微镜(以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为例)的各种功能对细胞和组织样品进行散射光...
- 袁兰徐萍梁磊杨凌飞李昀倩
- 文献传递
- 雄黄纳米微粒对于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凋亡及坏死作用被引量:33
- 2005年
- 目的 :考察雄黄纳米微粒对于HL 6 0和K5 6 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诱导凋亡及坏死作用 ,并初步探寻表现药理活性的化学物种。方法 :采用“溶剂接力”法制备雄黄纳米微粒悬浮液 ,应用MTT法检测雄黄纳米微粒对HL-6 0和K5 6 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通过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形态学观察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 ,并以H3 AsO3 (As2 O3 在该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雄黄纳米微粒的平均粒径为 15 9.0nm。MTT实验结果显示 ,该制剂对于这 2种细胞系均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双染实验表明 ,雄黄纳米微粒可诱导这 2种细胞凋亡和坏死 ,此结果得到形态学观察的进一步证实。结论 :雄黄纳米微粒对于HL-6 0和K5 6 2这 2种细胞系均具有诱导凋亡和坏死的双重作用 ,既含有As-O又含有As-S键的硫代亚砷酸盐可能是表现药理活性的主要化学物种之一。
- 宁凝彭作富袁兰苟宝迪张天蓝王夔
- 关键词:坏死诱导凋亡增殖抑制作用HL-60白血病细胞SO3
- 荧光及磁示踪法观测脑组织液的引流分区特征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对比光、磁两种探针示踪显示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ISS)内分子扩散与团流运动的结果,研究脑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ISF)在ISS内的分区引流特征。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荧光检查组(18只)和磁示踪组(18只),每组再随机分为尾状核(caudate nucleus,Cn)、丘脑(thalamus,T)和黑质(substantia nigra,Sn)3个亚组,每亚组6只。荧光检查组:参考脑立体定位图谱,选取冠状位苍白球为中心层面,以Cn、T和Sn为靶点进行穿刺定位,分别导入2μL 10 mmol/L荧光黄(lucifer yellow,LY)于相应脑区的中心位置,于Cn 3 h、T 2 h和Sn 1 h对大鼠用4%(体积分数)多聚甲醛进行心脏灌注固定后,将取出的鼠脑置于脑切片模具中,沿视交叉向后切片,以进针位点所在的冠状切片为中心层面,计为1片,前取3片,后取2片,每片厚约1 mm,共6片待检测,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对离体切片进行采集,测量离体切片LY扩散的面积;磁示踪组大鼠也以Cn、T和Sn为靶点进行穿刺定位导入2μL 10 mmol/L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m,Gd-DTPA),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动态监测示踪剂在大鼠脑内的扩散,并利用Radiant软件测量Gd-DTPA的扩散面积。结果:LY与Gd-DTPA在Cn、T和Sn的ISS内扩散区域各不相同,Cn亚组LY与Gd-DTPA导入3 h后,比较1~6层LY与Gd-DTPA扩散面积为:(10.95±4.27)mm^2vs.(8.33±2.25)mm^2、(18.16±4.74)mm^2vs.(16.42±2.88)mm^2、(24.57±3.65)mm^2vs.(20.75±2.29)mm^2、(34.81±3.32)mm^2vs.(28.88±1.51)mm^2、(30.53±3.12)mm^2vs.(20.92±2.75)mm^2、(12.15±4.92)mm^2vs.(10.00±1.89)mm^2,对其在每层两组间扩散面积进行t检验,扩散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40,P=0.400;t=0.546,P=0.614;t=1.534,P=0.200;t=2.809,P=0.480;t=2.693,P=0.055;t=0.707,P=0.518);T亚组中LY与Gd-DTPA导入2 h后,比较1~6层LY与Gd-DTPA扩散面积为:(5.56±4.61)mm^2vs.(3.33±2.25)mm^2、(16.21±3.36)mm^2vs.(11.42±2.8
- 赵越李昀倩李怀业李玉亮刘兰祥袁兰张殊佳韩鸿宾
- 关键词:分子探针技术
- 基于生物介质的丙三醇对分子荧光强度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生物介质中加入丙三醇是一种保存荧光样品的重要方法,研究丙三醇含量对生物介质中不同发射波长荧光分子的荧光强度的影响。方法: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介质,测定不同丙三醇体积分数下的拓扑替康、磺酰罗丹明B(SRB)、吖啶橙(AO)和罗丹明B的荧光强度以及丙三醇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研究发现丙三醇本身无荧光,但其能够增强上述荧光分子的荧光强度。随着丙三醇体积分数的增大,荧光分子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结论:生物介质中加入丙三醇后能够增强分子的荧光强度。选择含高体积分数丙三醇的生物介质,有利于提高荧光分子检测的灵敏度。
- 李俊霞袁兰吴后男韩鸿宾黄健张殊佳
- 关键词:丙三醇荧光分子荧光强度
- 壳聚糖纳米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
- 目的:探讨壳聚糖纳米粒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并阐明其与壳聚糖分子作用机制的异同。
方法:以Caco-2细胞为细胞模型,考察壳聚糖 纳米粒和壳聚糖分子的经细胞摄取机制,并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骨架蛋白F-act...
- 郑爱萍刘会雪袁兰孟萌王坚成张烜张强
-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CACO-2细胞口服给药系统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