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窒息与代谢紊乱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被引量:5
- 1995年
- 郭景虞人杰
-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代谢紊乱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被引量:55
- 1993年
-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单位的建立和发展,影像诊断仪(B超、CT及MBI等)进入新生儿领域,近5年来国内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认识日益提高,近年来又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引起兴趣。
- 虞人杰
- 关键词:新生儿脑病病理
- 窒息缺氧程度与黄疸的关系被引量:10
- 1999年
- 为观察窒息缺氧程度与黄疸的关系 ,对 1989年至 1997年 6月间住院新生儿随机选择 15 2人做回顾性分析。分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及无缺氧的吸入性肺炎组 (对照组 )三组。采用经皮及微量血测胆红素两种测定方法。结果示三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 19/5 2(36 .5 % )、16 /70 (2 2 .9% )及 15 /30 (5 0 % )。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x2 =7.48,P<0 .0 5 ) ,其中重度窒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x2 =7.2 3,P<0 .0 1) ,推测 :窒息缺氧。
- 孙艳玲虞人杰
- 关键词:氧自由基黄疸新生儿窒息
- 丽珠赛乐治疗新生儿窒息被引量:1
- 1997年
- 本文在应用同一批号新制的国产丽珠赛乐两个动物实验取得了初步疗效基础上,对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应用此批脑细胞营养(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结果表明,丽珠赛乐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但是,与足月正常新生儿神经行为(20项加分法)评分值比较则较差,提示应对全身性综合疗法进一步加深研究。
- 周林虞人杰姜毅冯琪李黎
- 关键词:丽珠赛乐新生儿窒息药物疗法
- Turner综合征并复杂畸形主动脉狭窄一例被引量:1
- 2003年
- 朱建宏虞人杰
- 关键词:TURNER综合征病例报告染色体异常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治与预后评估被引量:3
- 1994年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治与预后评估虞人杰北京酒仙桥医院(100016)近年来,影像诊断进入新生儿领域以及对新生儿缺气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深入。使HIE的诊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1 HIE发病机制新观点大量研究已表明,在缺氧缺血的...
- 虞人杰
-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疾病
- 正常足月新生儿神经行为发展加分方法介绍被引量:3
- 2000年
- 本文介绍稍经长达八年的有关新生儿神经行为加分法 (虞人杰具体设计 )正常值研究设想 (秦振庭学术构思、临床应用 ,以及尤应指出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资助下 ,完成了足月高危新生儿身心发育、早期干预前瞻性纵线随访 (1992~ 1998)所得相关分析结果 ,显示出尤其对智能发育与对照组相比的初探结果还应指出 ,在实施前(1992 )林庆协助培训在 Gesell法及魏氏智能检测法的基本功。,有其独特优越性。因此 ,作者认为似已较为成熟 ,介绍给广大基层读者用者 。
- 刘霄雁虞人杰秦振庭
- 关键词:新生儿儿童保健
- 新生儿肺出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综合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十年对比分析被引量:12
- 2002年
- 肺出血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由于呼吸器的应用,肺 出血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本文分析了10年 内资料完整59例肺出血患儿,以治疗规范与 否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 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成功经验,以提高肺 出血的治愈率。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59例均按韩氏标准诊断。1990年1月 ~1994年12月为前组(非规范组),1995年1 月~1999年12月为后组(规范组)。前组共 24例,男12例,女12例;早产儿10例,足月 儿 14例;出生体重<1500g4例。
- 石玉曹绪梅虞人杰
- 关键词:新生儿肺出血
-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92
- 1997年
- 为了解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围产因素与多器官损害间的关系,对本院147例窒息新生儿进行了分析。结果:(1)窒息后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为74.8%,脑损害的发生率为65.3%,其中轻中度81例,重度15例,肾脏损害42.9%,肺脏损害37.4%,心脏损害33.3%,胃肠损害5.4%;(2)轻度窒息的多器官损害为28.1%,明显低于重症窒息的69.6%(X2=25.25,P<0.01);(3)器官损害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孕周、重度窒息、5分钟Apgar评分<5分及机械通气相关,而与羊水胎粪污染程度及宫内窘迫关系不大。提示:应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早产,防止窒息,推广新法复苏及复苏后监护。
- 虞人杰李黎汤泽中李涛苏瑞杰庞琳孙艳玲
-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
- 新生儿心肌梗死一例被引量:6
- 2004年
- 曹绪梅虞人杰
- 关键词:新生儿心肌梗死完全性前置胎盘宫内窒息白蛋白1,6二磷酸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