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蓝慧芳

作品数:15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金属学及工艺
  • 9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篇冷轧
  • 4篇合金
  • 4篇奥氏体
  • 3篇微合金
  • 3篇相变
  • 3篇力学性能
  • 3篇两相区
  • 3篇马氏体
  • 3篇合金钢
  • 3篇淬火
  • 3篇力学性
  • 2篇低合金
  • 2篇韧化
  • 2篇铁素
  • 2篇铁素体
  • 2篇强韧化
  • 2篇强韧化机制
  • 2篇强塑积
  • 2篇微合金钢
  • 2篇相变动力学

机构

  • 15篇东北大学
  • 1篇攀钢集团研究...

作者

  • 15篇蓝慧芳
  • 7篇刘相华
  • 5篇杜林秀
  • 3篇刘彦春
  • 2篇李建平
  • 2篇王国栋
  • 1篇吴红艳
  • 1篇刘振宇
  • 1篇王敏莉
  • 1篇闫述
  • 1篇于明
  • 1篇周满春
  • 1篇唐帅
  • 1篇刘伟杰
  • 1篇杜江波
  • 1篇张强

传媒

  • 3篇东北大学学报...
  • 2篇金属学报
  • 2篇机械工程材料
  • 2篇热加工工艺
  • 1篇锻压技术
  • 1篇材料研究学报
  • 1篇材料热处理学...
  • 1篇2007年中...
  • 1篇2007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轧冷却方式和冷轧压下率对含钛IF钢冷轧板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014年
以工业生产的、采用层流冷却和超快速冷却的含钛IF热轧板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研究了热轧冷却方式和冷轧压下率对退火后试验钢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冷轧压下率为65%和75%时,与层流冷却相比,超快速冷却试验钢的Rp0.2约低10MPa左右,n值高0.02,r值稍高;当冷轧压率在55%~85%时,试验钢的Rp0.2为100~120MPa;最佳工艺为热轧后采用超快速冷却,PY400温度约为780℃、冷轧压下率为65%~75%、退火温度为730℃;在此最佳工艺下,试验钢具有较低的屈服强度和优良的冲压成型性能。
王敏莉秦炜杜江波蓝慧芳
关键词:冷轧压下率超快速冷却
终冷温度对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通过两阶段控轧+快速冷却,综合利用细晶强化、相变强化和析出强化等强化机制获得了分别满足GB/T 16270-1996中Q690和Q620要求的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着重研究了终冷温度对试验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力学性能对终冷温度尤为敏感,随终冷温度降低,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屈强比升高,伸长率降低;试验钢低温韧性优良,针状铁素体的形成有利于提高低温韧性,弥散均匀分布的等轴M-A岛对低温韧性危害较小。
蓝慧芳杜林秀刘彦春刘相华王国栋
关键词:工程机械用钢
工艺参数对高强度钢强度及韧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通过两阶段控制轧制加快速冷却,综合利用细晶强化、相变强化和析出强化等强化机制获得了满足了国标GB/T 16270-1996中Q550和Q620要求的高强度钢板。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背散射衍射手段研究了终冷温度及终轧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终冷温度降低,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屈强比升高;终轧温度高不利于组织的细化,导致强度和韧性降低;随终冷温度升高,M-A岛的尺寸增大,体积分数增多,不利于韧性和塑性的提高。
蓝慧芳杜林秀李卓刘彦春刘相华
关键词:控轧控冷高强度钢强韧化机制
超高强低合金钢的开发及力学性能研究
通过对成分设计,热轧,冷轧以及罩式退火工艺的控制,开发出420Mpa级汽车用低合金高强钢.利用OM和拉伸试验机对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退火温度和冷热点温度区对其的影响.在罩式退火中,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晶...
李建平张强蓝慧芳李志红邹佳运
关键词:低合金高强钢微合金化罩式退火力学性能
控轧控冷工艺对高强度结构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1
2009年
探讨了控制轧制及加速冷却过程中工艺参数对高强度结构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对钢的强韧化机制进行了分析.通过合理选择两阶段控轧+快速冷却参数,获得了满足国标GB/T16270—1996中Q690,Q620和Q550要求的高强度钢板;得出了终轧温度、终冷温度和冷却速度与力学性能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终轧温度870~880℃,冷速15~20℃/s的条件下,终冷温度570~600℃,能够达到Q550的要求;终冷温度500~570℃,能够达到Q620的要求;冷速提高至35~40℃/s,终冷温度在550℃左右,能够达到0690的要求.
蓝慧芳杜林秀刘彦春刘相华
关键词:控轧控冷高强度结构钢工艺参数强韧化机制力学性能
Fe-C-Mn-Si-Al双相钢两相区加热过程中的奥氏体相变行为研究
2024年
采用Dictra软件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研究了不同加热条件下铁素体+渗碳体向奥氏体的相变过程,重点分析了渗碳体溶解规律及其对奥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规律,借助场发射电子探针对不同加热路径下的铁素体及马氏体组织形貌及元素分布进行观测,使用透射电镜对渗碳体和残余奥氏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慢速加热至740℃长时间等温与加热至780℃较短时间等温对比发现,虽然渗碳体刚溶解完全时的奥氏体分数相差不大,但在渗碳体溶解的过程中,奥氏体相变的方式不尽相同。在慢速加热条件下,铁素体晶界处为奥氏体优先形核地点;快速加热条件下,由于形核驱动力提高,铁素体晶粒内部的渗碳体处同样可以形核。740℃等温结合快速加热,获得了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的“壳-核”组织结构。
谢钊远林关强王定峰蓝慧芳
关键词:奥氏体相变残余奥氏体
一种铁素体-奥氏体相变动力学模型
2023年
基于混合模型及吉布斯能量平衡模型思想,建立了一种简单的吉布斯能量平衡模型,应用于Fe-C-Mn低碳钢在780℃两相区等温过程中的铁素体向奥氏体相变模拟,并分析了三种吉布斯自由能、有效晶粒尺寸、元素分布等对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晶粒尺寸及界面迁移率影响相变速率,但对最终奥氏体体积分数无影响;相变过程中相界面处锰元素的富集导致的能量耗散同时降低了相变速率及最终奥氏体体积分数.对模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蓝慧芳柳泽阳武梦如
关键词:相变动力学
马氏体冷轧-回火制备超细晶钢及其热稳定性被引量:5
2008年
在低碳钢和低碳加铌、钒、钛微合金钢中,通过马氏体冷轧-回火的方法获得了尺寸为数百纳米的超细晶粒铁素体组织,研究了超细晶粒组的形成机制和热稳定性.通过马氏体相变在这些钢中引入了大量高密度位错,马氏体冷轧后位错进一步增殖,形成大量位错胞状结构;在500-600℃进行的60 min回火将上述胞状结构转变成具有清晰大角晶界的超细晶粒.在回火过程中形成的微合金元素碳化物对位错运动和晶界移动具有有效的"钉扎"作用,有助于获得超细晶组织并明显提高其热稳定性.
蓝慧芳W.J.Liu刘相华
关键词:超细晶回火微合金钢
奥氏体化条件对高强度贝氏体钢相变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以低碳Si-Mn-Nb贝氏体钢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变仪进行贝氏体区等温实验。通过对热膨胀曲线的分析,获得了贝氏体相变动力学曲线;分析了奥氏体化条件对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分析了奥氏体化条件及贝氏体区等温温度对贝氏体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晶粒尺寸的细化,贝氏体相变动力学进程减缓,且相同等温温度下对应的贝氏体体积分数降低;随着贝氏体区等温温度的升高,贝氏体板条宽度增加,马氏体/奥氏体混合组织体积分数提高。
英焕岩刘昊炎蓝慧芳柳萌
关键词:奥氏体晶粒尺寸
钢材品种升级——从低合金高强度到低成本高性能被引量:6
2009年
低合金高强度钢材曾经在我国的钢材发展历史上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资源、能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炼钢、轧钢的技术水平和控制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高的新形势下,钢材品种的升级成为当务之急。需要转变观念,改变依靠添加合金元素来获得理想性能的传统做法,转而通过轧制工艺和冷却工艺的优化来提高钢材性能,细晶粒钢和细晶+复相强化钢的成功开发证明这是一条可行之路。实现从低合金高强度(HSLA)到低成本高性能(HPLC)的转变将成为钢铁材料的一个发展方向。
刘相华周满春于明杜林秀蓝慧芳
关键词:晶粒细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