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玮涛
- 作品数:49 被引量:216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 氟比洛芬酯用于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镇痛疗效的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中应用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微血管减压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A组镇痛泵中给予芬太尼0.5mg+氟比洛芬酯1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B组关硬膜前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50mg,镇痛泵中芬太尼0.5mg+氟比洛芬酯1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C组镇痛泵中芬太尼1mg+昂丹司琼16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D组镇痛泵中曲马多800mg+昂丹司琼16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四组均于术毕前1小时静脉给予昂丹司琼8mg。观察四组术后0、2、6、12、24h的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四组术后24h内镇痛评分各时间点相比,B组明显优于A组,A组明显优于C组,C组明显优于D组;镇静评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中以恶心呕吐发生率最高,D组较其他各组更具显著差异。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和D组。结论氟比洛芬酯可安全应用于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后镇痛,具有超前镇痛、镇痛效果好的特点,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应用芬太尼或曲马多进行术后镇痛。
- 李燕虹田肇隆张雁华程玮涛薛纪秀魏立民
-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微血管减压术自控静脉镇痛
- 氨溴索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氨溴索对重型颅脑创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于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的重型颅脑创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60例,完全随机分为A、B、C3组,各20例.所有患者采用常规降低颅内压、抗癫痫、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叩背、排痰等常规护理,其中A组不使用氨溴索治疗,B组采用600 mg/d氨溴索持续静脉滴注,C组采用30 mg氨溴索,3次/d,静脉滴注,B、C组均采用氨溴索雾化吸入.在治疗第7、14天观察、比较3组患者总有效率、感染控制率和感染控制时间.结果 治疗第14天,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80.0% (16/20)比25.0% (5/20)、75.0% (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第14天感染控制率明显高于治疗第7天和A组、C组同时间[80.0%(16/20)比70.0% (14/20)、25.0%(5/20)、75.0% (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与A组、C组比较,B组感染控制时间明显缩短[(9.8±1.1)d比(11.2±1.4)、(10.2±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创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采用大剂量氨溴索治疗,能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在较短时间内控制感染。
- 程玮涛王宁陈文劲徐跃峤
- 关键词:重型颅脑创伤氨溴索肺部感染
- 一种脑脊液引流及脑温自动监测装置
- 本发明涉及一种脑脊液引流及脑温自动监测装置,至少包括用于插入脑室中将脑脊液从脑室中引流到外部的引流导管、用于检测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用于进行温度数据分析的数据分析模块;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引流导管的外壁对引流导管的外壁温度进行...
- 齐猛王宁徐跃峤程玮涛俞洁陈文劲曲鑫
- 分层个体化教学模式在提升神经外科重症医师职业胜任力中的效果评价
- 2024年
- 评估分层个体化教学模式在提升神经外科重症医师职业胜任力中的效果,旨在提高神经外科重症医师的临床决策、操作技术、团队合作及沟通技能。本研究招募24名于2023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进行重症医学培训的学员。其中12名学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照组),通过临床讲座、书面教材讲解和实际操作演示等方式进行教学;另外12名学员采用分层个体化教学模式(实验组),根据每位学员的职业能力、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阶段制定教学计划。培训结束后比较两组学员在重症监护和操作技术等方面的表现,评估两种教学方法在提升神经外科重症医师职业胜任力中的效果。培训1年后,实验组学员的重症监护和操作技术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t=–3.526,P=0.001);实验组学员的神经重症医师核心知识和技能显著高于对照组(t=–1.888,P=0.045)。结果显示分层个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提升神经外科重症医师的职业胜任力,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及操作技术能力提升方面。通过有针对性地课程设计和训练,分层个体化教学模式可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及职业发展目标。
- 赵浩曲鑫齐猛尚峰程玮涛徐跃峤王宁
- 关键词:职业胜任力教育方法
- 神经型布鲁杆菌病误诊为颅内感染一例被引量:3
- 2015年
- 神经型布鲁杆菌病( neurobrucellosis, NB)是布鲁杆菌病的一类,发病率占布鲁杆菌病的1.7%~10%,病死率0~7%[1]。 NB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脑膜炎、脑膜脑炎[2]。开颅术后NB鲜有报道,由于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我院近期收治并误诊为开颅术后细菌性颅内感染的NB 1例,现报告如下。
- 于朝旭王宁陈文劲程玮涛陆夏徐跃峤
- 关键词:误诊开颅术后颅内感染
- 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监护治疗及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 探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行重症监护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60例重症aSAH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多模态监测下采用阶梯状集束化方法治疗.存活患者出院30 d后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为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统计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60例患者在重症监护室的时间为9-42d,平均(16.9±7.5)d.其中38.1%(61/160)的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25.0% (40/160)出现脑梗死,60.6% (97/160)出现肺感染,31.3%(50/160)出现肝功能异常,58.8%(94/160)出现低蛋白血症,51.9% (83/160)出现贫血,78.1% (125/160)出现电解质紊乱.经分析发现随着Hunt-Hess分级增高,大多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包括: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贫血和电解质紊乱,均P〈0.05).住院期间死亡10例.存活的1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期间4例死亡.本组患者整体预后良好率为41.3% (66/160),预后不良率为58.7%(94/1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OR =0.117,95% CI:0.054 -0.252,P〈0.001)和电解质紊乱(OR=0.306,95% CI:0.108 -0.867,P=0.026)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采用阶梯状集束化方法可改善重症aSAH患者的预后.
- 王宁徐跃峤曲鑫程玮涛陈文劲齐猛张雷谢华勰温晓辉吴佳宁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重症监护预后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垂体前叶激素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泌乳素、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及生长激素(GH)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a 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发病后1~3 d血清ACTH、TSH、泌乳素、FSH、LH、GH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同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依据垂体前叶激素水平将患者分为垂体激素分泌异常组(PD组,32例)和垂体激素分泌正常组(PN,59例),并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共纳入91例aSAH患者,男52例,女39例;年龄29~65岁,平均(52±9)岁。PD组血管痉挛发生率、Hunt-Hess分级≥Ⅳ级及Fisher分级≥Ⅲ级患者比例高于PN组[分别为56.2%(18/32)比28.8%(17/59),40.6%(13/32)比16.9%(10/59),56.2%(18/32)比22.0%(13/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598、6.158、10.814,均P<0.05);PD组56.2%(18/32)患者责任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较PN组动脉瘤部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598,P<0.05);PD组ACTH、TSH明显低于PN组[10.26(5.79,32.22)ng/L比28.20(13.78,33.57)ng/L,0.92(0.54,2.27)mU/L比2.32(0.79,3.12)m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557、-2.154,均P<0.05);PD组预后不良率(31.0%,9/29)高于PN组(9.6%,5/52;χ^2=5.974,P<0.05)。结论a SAH患者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异常与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脑血管痉挛及预后有关。
- 曲鑫赵浩王宁尚峰程玮涛齐猛徐跃峤蒋丽丹陈文劲
-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垂体激素血管痉挛
- 老年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4
- 2020年
- 目的分析老年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老年重症aSAH患者49例,年龄≥65岁,且Hunt-Hess分级Ⅲ~Ⅴ级,经头部CT诊断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或CT血管成像证实为单发颅内责任动脉瘤。患者均予以多模态监测基础上的集束化神经重症监护治疗,对颅内动脉瘤采用开颅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处理后进行重症监护治疗。根据患者出院后30 d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分级结果评估预后,其中Ⅳ~Ⅴ级为预后良好,Ⅰ~Ⅲ级为预后不良,并分为预后良好组(17例)和预后不良组(32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责任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新发脑梗死、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贫血和电解质紊乱(钠或钾离子异常)。对老年重症aSAH患者进行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并对其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49例患者住院时间为9~40 d,平均(17±7)d;住院期间死亡2例,存活的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期间死亡1例,病死率为6.1%(3/49);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8.8%(19/49),新发脑梗死发生率为24.5%(12/49),肺部感染发生率为67.3%(33/49),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22.4%(11/49),低蛋白血症发生率49.0%(24/49),贫血发生率为53.1%(26/49),电解质紊乱发生率83.7%(41/49)。(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责任动脉瘤部位和动脉瘤处理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Hunt-Hess分级Ⅲ、Ⅳ、Ⅴ级分别为11、5、1例,预后不良组Hunt-Hess分级Ⅲ、Ⅳ、Ⅴ级分别为3、21、8例,两组不同程度Hunt-Hess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749,P<0.01
- 齐猛曲鑫徐跃峤陈文劲程玮涛王娜蒋丽丹王宁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
- 动脉血乳酸水平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6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责任动脉瘤位于前循环136例,位于后循环30例;经开颅手术夹闭治疗57例,血管内治疗99例,血管内治疗+手术夹闭治疗2例,仅内科保守治疗8例。根据入重症监护室72 h内最高血乳酸水平分为乳酸正常组(血乳酸≤2.2 mmol/L)和乳酸增高组(血乳酸>2.2 mmol/L)。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1~3分为预后不良,4~5分为预后良好。比较两组入院Hunt-Hess分级、责任动脉瘤部位、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等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66例患者中,54例(32.5%)出现乳酸增高。乳酸正常组(112例)与乳酸增高组在基础疾病、责任动脉瘤部位及治疗方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入院Hunt-Hess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酸增高组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DCI)、低白蛋白血症及贫血的发生率均高于乳酸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酸增高组出院及随访时预后不良患者的比例均高于乳酸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DCI、低白蛋白血症、贫血、动脉血乳酸水平是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Hunt-Hess分级≥Ⅲ级(OR=4.424,95%CI:1.029~19.025,P=0.046)、脑血管痉挛(OR=4.140,95%CI:1.197~14.326,P=0.025)、低白蛋白血症(OR=5.385,95%CI:1.142~25.396,P=0.033)、贫血(OR=8.341,95%CI:1.579~44.051,P=0.012)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升高(OR=7.997,95%CI:2.313~27.651,P=0.001)是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AH患者急性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可能与入院Hunt-Hess分级、脑血�
- 曲鑫李任伟欧斯奇徐跃峤尚峰齐猛程玮涛蒋丽丹王宁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乳酸重症监护
- LPS与VPS术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治疗效果比较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分析和比较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PS术式)与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术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随机将本院收治的5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患者采用LPS术式,B组患者采用VPS术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前后GC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于B组的68.00%(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A组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B组的44.00%(P<0.05)。结论:与VPS术式相比,LPS术式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具有更理想的疗效,GCS评分提高更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程玮涛王宁陈文劲徐跃峤
- 关键词:脑室-腹腔分流术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