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涛
- 作品数:16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且术后合并出血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早发性出血2例,迟发性出血10例。按出血部位分为消化道出血9例,腹腔内出血3例。死亡3例,死亡率25%。7例患者行保守治疗,成功止血5例,死亡2例;2例行手术止血,成功1例,死亡1例;3例患者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其中1例止血成功、1例内镜止血失败后行介入栓塞治疗止血成功、1例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发出血,行手术治疗止血成功。结论术前充分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和术后规范治疗是减少术后出血发生的关键。出血发生后,应该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等因素,个体化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Teegala Joseph王海涛喻满成唐胜利何跃明刘志苏袁玉峰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出血个体化治疗
-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 2023年
-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特点、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9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及会诊的3例肝脏PEComa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手术治疗情况、病理结果及预后情况,复习国内外相关案例报道资料,对肝脏PEComa的临床诊疗要点展开分析。结果3例病人均为女性,年龄39~57岁,均无肝炎、肝硬化病史,肿瘤标志物无异常,术前影像学均误诊为肝细胞癌。3例病人均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随访6~24个月无复发。文献复习共纳入452例肝脏PEComa病例,女性病人占76.55%(346/452),中位发病年龄在30~51岁之间。有临床表现的病人占30.36%(119/392),术前影像学诊断率仅为16.92%(55/325),最易误诊为肝细胞癌(占32.6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主要的肿瘤标记阳性为HMB45(90.00%)、Melan-A(80.29%)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76.61%)。5.08%的病例出现术后复发。结论肝脏PEComa在临床上罕见,术前诊断难与肝细胞癌相鉴别,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手术根治性切除是肝脏PEComa的主要治疗手段,吲哚菁绿荧光导航技术在术中辅助肿瘤定位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 刘彬刘符生郝星源王海涛廖铂常磊曹军张中林汪必成袁玉峰
- 关键词:病理特征肝切除术
- 一种生物纳米颗粒包封炎症靶向治疗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纳米颗粒包封炎症靶向治疗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1)脂质纳米颗粒提取:(2)脂质纳米颗粒表征;(3)载药;(4)保护及抗炎效果验证。本申请采用的生物纳米颗粒包封炎...
- 袁玉峰田明王奇坤公冶向东王海涛李志杰王继刚
-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ON)的病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7只眼)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ION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分别行眼底、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视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检查,予以激素、扩管、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7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盘水肿减轻或消失,出血部分吸收或完全吸收,5例视野得到改善,无1例发生视神经萎缩。结论白内障术后眼压与睫状后动脉以及筛前毛细血管灌注压平衡破坏可导致ION,表现为突然视力障碍,眼底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乃至视神经萎缩。术后及早发现、尽早使用激素、血管扩张剂等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并促进恢复。
- 刘兰余爱华王海涛宋寅伟焦峰蔡小军
-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 CdSe量子点标记脂肪干细胞及活体示踪的实验研究
- 目的 探讨采用量子点(QDs)在体外和体内标记脂肪干细胞(ADSCs)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生物安全性.方法 从SD大鼠的脂肪组织中以0.1%的Ⅰ型胶原酶消化提取脂肪干细胞,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倒置...
- 刘燕沈维亮袁玉峰王海涛常磊张中林唐胜利刘志苏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肝胆胰疾病诊疗MDT运行新模式探索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肝胆胰疾病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运行模式。分析“多会场、多中心、局域网共享”的线上MDT运行效果和实践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疾病诊疗MDT运行模式的转变及效果。收集MDT诊疗病人和肝胆胰外科转科病人的临床信息,总结新形势下新模式MDT常态化运行、多中心参与的经验。分析纳入MDT诊疗病人的人口学数据及疾病谱,评价新模式MDT运行效果。结果肝胆胰疾病MDT已开展168期,共讨论675例病人。该中心自2020年5月起探索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的MDT开展模式,逐步由线下会议模式,优化过渡至“多会场运行+多中心参与+局域网共享”的线上MDT运行新模式,并常态化开展。展示了所有MDT诊疗病人的疾病谱,并单独呈现分中心远程MDT诊疗病人的疾病谱。长江大学附属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和黄梅县人民医院两家分中心提交MDT诊疗的病人187例,占总例数的27.7%(187/675)。MDT诊疗新模式对肝胆胰外科病人转科无明显影响(P>0.05)。疫情暴发后远程MDT诊疗病人留在当地治疗占比较疫情前显著提升(P<0.05),转上级医院治疗占比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采用“多会场运行+多中心参与+局域网共享”的线上肝胆胰疾病MDT,既保证了MDT诊疗的服务质量,又适应了疫情防控需要,更满足了基层医疗机构和病人的需求,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下沉,是值得推广的MDT诊疗新模式。
- 刘杰刘符生易杰明汪大海程志祥秦弦王海涛朱倩李震江平杨智勇曾长江廖如芳何勇王潇汪必成张莹雯陈铁龙方军周福祥刘志苏张中林袁玉峰
- 关键词:肝胆胰疾病
- 不同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衰老标记蛋白30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被引量:10
- 2012年
- 背景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白内障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衰老标记蛋白30(SMP-30)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SMP-30的表达及LECs的凋亡情况,探讨不同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0年3—10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的年龄相关性皮质性白内障59例80眼和核性白内障53例70眼,2个组患者年龄匹配(P〉0.05)。白内障手术中环形撕取晶状体前囊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分别定性、定量检测SMP-30蛋白及其mRNA在2个组白内障LECs中的表达。用TUNEL标记法观察LECs的凋亡情况,对比分析两种类型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SMP-30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差异。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SMP-30主要表达于晶状体囊膜的细胞质中,在晶状体囊膜中央部表达较弱,越近周边表达越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核性:45.21±2.79vs76.42±11.21,P=0.042;皮质性:108.32±4.32vs206.34±15.67,P=0.037)。核性白内障LECs中SMP-30 mRNA的表达少于皮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2±9.08vs157.33±13.01,P=0.034)。TUNEL染色显示,2个组白内障LECs凋亡百分率中央部明显高于周边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核性:19.34%±0.11%vs8.32%±0.57%,P=0.025;皮质性:42.07%±0.86%vs13.55%±0.64%,P=0.010),细胞凋亡百分率低于皮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05%±0.22%vs27.70%±0.81%,P=0.007)。结论两种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均与LECs凋亡有关,SMP-30的表达与其密切相关。
- 刘兰蔡小军余爱华宋寅伟王海涛刘洋焦峰
- 关键词: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
- 肝脏术后严重肝缺血或淤血性并发症诊疗经验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索肝脏术后严重肝缺血或淤血对病人生存预后的影响,探讨病情恢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规律,以及临床治疗的关键措施。方法回顾8例肝脏术后发生严重缺血、淤血性并发症病人,归纳该类并发症的临床病程及治疗要点;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匹配常规手术对照组,分析研究组(8例)和对照组(30例)术后肝功能、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肝功能明显下降,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关键性引流、补充血浆制品和白蛋白等治疗,8例病人全部存活,无死亡病例,随访至今未发现严重后遗症。结论肝缺血、淤血性并发症病人因其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导致术后肝功能下降,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升高,但病人基本可获得较好预后。术前和术中应积极预防该类并发症发生,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动态监测病人病情并对病情变化做出及时干预,关键性引流、补充血浆制品和白蛋白可能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 刘符生郝星源王海涛何跃明张中林袁玉峰
- 关键词:肝缺血
- 玻璃体积血早期对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背景长期的玻璃体积血会产生一些毒性物质。在白内障手术中发现,陈旧性玻璃体积血眼晶状体前囊膜薄且透明,研究玻璃体积血对晶状体的影响对玻璃体切割手术时机的选择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玻璃体积血对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取8只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左眼为实验眼,右眼为对照眼。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射0.1ml自体耳缘静脉血,对照眼以同样的方法注射等体积的PBS(pH7.4)。于注射后1、3、5、9、15、20、25、30d用直接检眼镜检查玻璃体及眼底情况,注射后第30天取实验兔双眼晶状体前囊膜制备组织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检测LECs的凋亡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射后检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兔眼均未发现眼内炎症表现,对照组兔眼无玻璃体积血。术后第1天,实验眼玻璃体积血凝集,边界清晰;第5天可见玻璃体呈暗红色改变,眼底窥不清;第15天时可见积血块转变成灰白色,玻璃体液化;注射后第25天时,血液基本吸收;注射后第30天,可见玻璃体液化,无血液沉积,但玻璃体色泽较对照组深暗。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检查发现实验眼LECs间隙增大,与囊膜连接疏松,线粒体数量减少且呈空泡样改变,细胞中内质网扩张,核膜双层结构消失并呈皱缩样改变。对照组LECs结构无明显变化。结论玻璃体积血可能引起LECs凋亡的超微结构病理性改变。
- 王海涛宋寅伟刘洋刘兰蔡小军
- 关键词:玻璃体积血晶状体上皮细胞超微结构
- 骨连蛋白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 2012年
- 目的探讨骨连蛋白在皮质性及核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实验研究。2010年5至7月,收集33例(45只眼)单纯性皮质性及核性白内障患者手术中取下的晶状体前囊膜,分为皮质组和核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骨连蛋白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TUNEL法测定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LSD—t检验分析两种类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骨连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指数的差异。结果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囊膜共20例(皮质性8例,核性12例),用于TUNEL法检测的囊膜共25例(皮质性9例,核性16例)。在囊膜的周边部与中央部,骨连蛋白表达在核性白内障组均多于皮质性白内障组(周边部:t=2.827,P〈0.05;中央部t=2.264,P〈0.05),而细胞凋亡指数在皮质性白内障组(3.96±0.83,5.43±0.92)多于核性白内障组(0.89±0.74,1.07±0.53)(周边部:t=3.473,P〈0.05;中央部t=2.77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核性组与皮质组,骨连蛋白在囊膜周边部表达明显高于中央部(核性组:t=2.364,P〈0.05;皮质组:t=2.723,P〈0.05),细胞凋亡指数在周边部明显小于中央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核性组:t=2.771,P〈0.05;皮质组:t=2.473,P〈0.05)。结论骨连蛋白表达在两种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存在差异,并且在晶状体囊膜上存在空间差异性,此差异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 王海涛蔡小军宋寅伟刘兰刘洋
- 关键词: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