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
- 作品数:17 被引量:80H指数:6
- 供职机构:阜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阜阳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军事建筑科学更多>>
- 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测与恢复期注意力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 2012年
-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研究患者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与恢复期时注意力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2例DAI患者(伤后4.1±1.7d)和1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及神经心理测评量表评估。使用感兴趣区域方法对两组DTI图像的下纵束、上纵束、胼胝体膝部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进行比较;分别对恢复期的DAI患者(20.9±7.3 M)与健康志愿者行认知量表评估,并对DAI组的FA值与神经心理测评量表的总分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AI患者全部感兴趣区的FA值显著降低(P<0.05)、注意力功能显著降低(P<0.05)。DAI患者中的上纵束和下纵束与注意力量表总分呈负性相关(P<0.05),胼胝体膝部和胼胝体压部与注意力量表总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利用DTI技术检测早期白质纤维束的损伤可以预测DAI患者在恢复期中的注意力功能障碍,为临床上DAI患者的认知障碍的诊断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谢兰军钱令涛王永志
-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注意力预后
- 双额叶脑挫裂伤42例治疗体会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42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非手术治疗18例,手术治疗24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0.5~1年,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良好35例,中残4例,重残2例,病死1例。结论:对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要高度重视,严密观察意识、瞳孔情况,必要时进行颅内压监测及动态头颅CT复查,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积极的综合治疗是治疗关键。
- 李严钱令涛陈彬王永志谢兰军宁亮
- 关键词:脑损伤双额叶
- 小骨窗开颅经脑沟裂入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 高志波钱令涛陈彬梁卫东李琦宁亮王永志
- 该项目采用微创就技术原理,对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预后等指标进行衡量。该项目技术经大脑的自然间隙入路清除脑内血肿,将以往经脑皮质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减小;手术时间短,无需输血,降低麻醉费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血...
- 关键词: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
- 经脑沟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脑出血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 探讨经外侧裂及脑沟回裂入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 利用尸头研究外侧裂以及额、颞叶部分脑沟的解剖,并回顾性分析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的14例、经脑沟回裂入路手术治疗的21例和经脑回皮层手术治疗的38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明确3种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并对比研究3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脑外侧裂组与经脑沟回裂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经颞叶皮层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外侧裂与经脑沟回裂入路较经脑回皮层入路血肿清除率高、术后恢复好、术后出现失语及癫痫可能性低。结论 利用脑沟裂自然间隙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是切实可行的,且经外侧裂与经脑沟回裂入路手术优于经脑回皮质入路,该入路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小、治疗效果好,对基底核出血可考虑首选。
- 高志波钱令涛陈彬高心保梁卫东王永志朱司阳
- 关键词:脑出血基底核区经外侧裂入路
-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的疗效比较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入路治疗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冠状双额开颅,观察组行单侧额颞部开颅,比较2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输血量、嗅神经功能损伤以及精神障碍情况,并于术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嗅神经损伤及精神障碍人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均无死亡患者,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开颅治疗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具有手术时间短、失血少及神经功能损伤小等优点,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前提下值得临床应用。
- 王永志钱令涛高志波高心保梁卫东宁亮李严
- 关键词:颅脑损伤开颅术
-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意义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在老年颅脑损伤救治中的意义。方法对57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重型52例,中型4例,轻型1例)采用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根据监测结果控制颅内压,指导脱水药物应用和开颅手术。结果57例中死亡19例,GCS评分3~5分29例中,死亡13例,死亡率45%;GCS评分6。8分23例,死亡6例,死亡率26%。出院后6个月GOS评分:1分19例,2分1例,3分2例,4分14例,5分21例。结论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有创进行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及时了解颅内压的变化,有利于早期诊断及调整治疗方案,并对判断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 钱令涛杨春春王永志宁亮谢兰军李严
- 关键词:颅脑损伤老年患者颅内压监护
- 一种基于3D打印的脑出血穿刺引流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脑出血穿刺引流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包括由3D打印制成的定位贴合板,定位贴合板的两侧连接有限位套,定位贴合板的顶部设置有拱形的定位架,定位架的中部设置有定位座,穿刺针管贯穿定位座延伸至定位架内,...
- 潘笛笛郭红军高志波谢兰军王永志郭景鹏李琦王哲张玉威
- 一种模拟清除脑内血肿的仿真训练模型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拟清除脑内血肿的仿真训练模型,包括1:1高仿颅骨模型和脑模型,脑模型包括高仿真脑组织层、石蜡层和血凝块层,石蜡层和血凝块层均位于高仿真脑组织层内,血凝块层包埋于石蜡层内,石蜡层与插接在1:1高仿颅骨...
- 王永志张恒柱严正村钱令涛郭景鹏马成虎
- 脑室置管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90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术前随机分为颅内压(ICP)监护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ICP监护组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根据经验进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结果 ICP监护组术后甘露醇应用时间、剂量及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损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应激性溃疡和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CP初值对预后评估有指导作用。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持续ICP监护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对降低并发症、改善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 钱令涛王永志宁亮谢兰军李严
-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护脑室置管预后
- 清除脑内血肿的仿真训练模型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清除脑内血肿的仿真训练模型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包括1:1高仿颅骨模型和脑模型,1:1高仿颅骨模型包括下模型和上模型,脑模型位于下模型和上模型之间的颅腔内;脑模型包括高仿真脑组织层、石蜡层和血凝块层,石蜡层...
- 王永志张恒柱严正村钱令涛郭景鹏马成虎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