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效氮对模拟氮沉降的初期响应被引量:6
- 2016年
- 为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对持续氮增长和快速氮循环的响应模式及反馈机制,选择3种林龄杨树人工林作为试验样地,设置N_0(0 g/(m^2·a))、N_1(5 g/(m^2·a))、N_2(10 g/(m^2·a))、N_3(15 g/(m^2·a))、N_4(30 g/(m^2·a))共5个不同浓度进行模拟氮沉降实验,探讨3种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效氮含量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1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的铵态氮占总有效氮含量的比例分别为1850%~2881%、2314%~3452%和32.60%~49.92%;2随着外源氮浓度的不断增加,3种林龄土壤硝态氮含量都呈显著的增加趋势,且高氮处理对有效氮的影响高于低氮处理,而铵态氮只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高氮处理(N_3和N_4)之间差异显著;3幼龄林土壤硝态氮含量对不同浓度的氮沉降响应比中龄林和过熟林更为敏感,而铵态氮在3种林龄之间无显著规律;43种林龄土壤表层(0~10 cm)的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对氮沉降响应更加敏感。
- 王文娟赵超杨鑫于水强曹国华
- 关键词:氮沉降杨树人工林铵态氮
- 不同林龄杨树细根糖化学组分对氮沉降的响应被引量:7
- 2014年
- 选择苏北沿海5、9和15年生杨树人工林作为实验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N0(CK)、N1(5g/(m2·a))、N2(10 g/(m2·a))、N3(15 g/(m2·a))、N4(30 g/(m2·a))共5个不同浓度的氮沉降处理,研究氮沉降对土壤细根糖化学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林龄杨树林地下细根中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在1 a的观测期内,最大值出现在12月份,其中可溶性糖在1 a中的变化幅度最大,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约7倍;而作为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在1 a的观测期内相对较为稳定。(2)随着外源氮输入增加,细根中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在N2水平最大,在N4水平则低于对照。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氮增加处理的不同水平间差异不显著(p>0.05)。总之,一定浓度的氮增加,将增加细根中活性代谢物质的碳投入。(3)杨树细根生物量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杨树细根糖化学组分与土壤C、N以及温湿度没有显著相关性。
- 徐钰许凯王文娟于水强阮宏华葛之葳王国兵韩强强
- 关键词:氮沉降杨树人工林细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苏北沿海地区
- 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细根寿命估计及对氮沉降的响应
- 近几十来,氮沉降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热点之一。逐渐加重的氮沉降水平已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树木生长和养分循环过程。而树木细根(≤2mm)的生长和死亡过程(即细根周转)是森林生态系统碳...
- 王文娟
- 关键词:氮沉降杨树人工林细根寿命
- 文献传递
- 氮添加对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6
- 2015年
- 以江苏东台沿海地区杨树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建立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试验设置5个氮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0 kg·hm-2·a-1)、低氮(50 kg·hm-2·a-1)、中氮(100 kg·hm-2·a-1)、高氮(150 kg·hm-2·a-1)和超高氮(300 kg·hm-2·a-1)。于2012年5月开始在生长季(5—10月)每月进行施氮处理,2013年8月和10月运用磷脂脂肪酸法分别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氮处理近2 a后,两个月份中的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总量均显著下降,细菌、真菌中磷脂脂肪酸的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真菌与细菌中磷脂脂肪酸的量之比没有显著变化。磷脂脂肪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显示,除低氮处理样地外,其他水平施氮样地均使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变化,且超高氮处理样地变化格局具有季节差异性。
- 赵超王文娟阮宏华葛之葳徐长柏曹国华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微生物群落结构杨树人工林
- 环境DNA技术在地下生态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5年
- 地下生态过程是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研究中最不确定的因素。由于技术和方法的限制,作为"黑箱"的地下生态系统已经成为限制生态学发展的瓶颈,也是未来生态学发展的主要方向。环境DNA技术,是指从土壤等环境样品中直接提取DNA片段,然后通过DNA测序技术来定性或定量化目标生物,以确定目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及功能特征。环境DNA技术已成功用于地下生态过程的研究。目前,环境DNA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克服了土壤微生物研究中不能培养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分析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及空间分布,尤其是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微生物生态功能方面的研究成为可能;而且,环境DNA技术已经在土壤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可快速分析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更有效地鉴定出未知的或稀少的物种,鉴定土壤动物类群的幅度较宽;部分研究者通过提取分析土壤中DNA片段信息对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及植物分类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比传统的植物分类及物种多样性测定更精确,改变了以往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模式的理解。同时,环境DNA技术克服传统根系研究方法中需要洗根、分根、只能测定单物种根系的局限,降低根系研究中细根区分的误差,并探索性地用于细根生物量的研究。主要综述了基于环境DNA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土壤动物多样性、地下植物多样性及根系生态等地下生态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环境DNA技术对于以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及地下植物根系为主体的地下生态学过程的研究具有革命性意义,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预期,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传统的生态学研究相结合将成为未来地下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 于水强王文娟B.Larry Li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物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