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章
- 作品数:16 被引量:6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蒺藜苜蓿小G蛋白ROP在共生过程中的作用:1.MtROP5的克隆和表达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对蒺藜苜蓿ROP进行克隆与表达分析,为深入研究ROP在共生互作过程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RT-PCR方法克隆了蒺藜苜蓿的MtROP5,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MtROP5在蒺藜苜蓿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MtROP5在根瘤菌侵染宿主植物根系后72h内不同时间阶段的表达水平。【结果】从蒺藜苜蓿中克隆了含有MtROP5完整编码区的cDNA序列,长度826bp,编码197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MtROP5编码的蛋白具有典型的ROP蛋白特征结构域,与其它几种植物中ROP蛋白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和相似性。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MtROP5在蒺藜苜蓿的根、茎、叶、花、根瘤中均有表达,茎和花中表达量最高,根和根瘤中次之,在叶中表达最弱。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与未接种根瘤菌的对照处理相比较,MtROP5在根瘤菌侵染的72h内不同时间阶段的根系中都增强表达。【结论】克隆的cDNA序列是一个蒺藜苜蓿小G蛋白ROP,推测MtROP5可能在共生互作的早期信号传导过程中行使一定的调控作用。
- 刘伟刘伟陈爱民冯利兴曹连莆孙杰
- 关键词:蒺藜苜蓿小G蛋白ROP基因克隆
- 蒺藜苜蓿小G蛋白MtROP9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对蒺藜苜蓿ROP基因进行克隆与表达分析,为深入研究ROP基因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互作过程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拟南芥11个ROP保守序列特征和蒺藜苜蓿数据库信息,同源克隆蒺藜苜蓿的MtROP9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并采用半定量RT-PCR法,对MtROP9基因在蒺藜苜蓿不同组织及根瘤菌侵染后不同时间根系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从蒺藜苜蓿根系中克隆到了MtROP9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947 bp,编码209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MtROP9具有ROP蛋白典型的结构特征,并与拟南芥AtROP9、水稻OsRac2、葡萄VvROP9、玉米ZmROP6和ZmROP7具有高度的相似性。MtROP9基因具有一定的时空表达特性,在根系和花中表达水平较高,在茎和根瘤中表达水平相对较低,在叶中几乎不表达。在蒺藜苜蓿与根瘤菌共生互作的早期,MtROP9基因能够被根瘤菌侵染诱导表达,在根瘤菌诱导处理不同时间的根系表达水平不同。【结论】克隆了蒺藜苜蓿小G蛋白MtROP9基因。MtROP9基因可能参与了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互作早期信号的调控。
- 刘伟曹连莆陈爱民王彦章谢亚均
- 关键词:蒺藜苜蓿ROPRT-PCR生物信息学分析
- 病原真菌对葡萄采后果粒脱落的影响被引量:7
- 2006年
- 通过从采后落粒的葡萄果实上分离的7属病原真菌,分别回接健康果实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各种病原真菌对果粒脱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灰霉菌(Botrytiscinerea)、链格孢菌(Alternariassp.)和镰刀菌(Fusariumsp.)是引发葡萄果实采后落粒的主要病原。通过田间与采后的防菌措施对葡萄采后脱落进行了控制处理,进一步证明了病原真菌在葡萄采后果粒脱落中的重要作用。
- 许玲王彦章豊田秀吉草刈真一
- 关键词:葡萄落粒病原真菌采后病害灰霉菌
- 水稻中结瘤素基因的同源基因研究被引量:7
- 2005年
- 以核酸数据库中检索到的75个豆科植物结瘤素基因作为探针,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水稻基因组进行扫描分析。在水稻基因组中发现有31个与结瘤素基因具有同源性的基因,与相应的结瘤素基因比对,它们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至少在35%以上。这表明在水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豆科植物结瘤素基因的同源基因。豆科植物结瘤素基因enod40、蔗糖合成酶基因和Rab基因与水稻中对应的同源基因比较分析表明,它们属于直向同源基因,可能来自于共同的祖先基因,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豆科植物结瘤素基因受根瘤器官形成的需求而发生变异。然而,另有44个豆科结瘤素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未显示有同源性基因的存在,这些结瘤素基因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建立共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推测可能是由于水稻中缺少了这些豆科结瘤素基因,导致水稻不能结瘤固氮。
- 王彦章俞冠翘朱家壁
- 关键词:基因研究水稻基因组同源基因合成酶基因器官形成性基因
- 百脉根嫁接方法的优化及其在结瘤自调控研究中的应用
- 2010年
- 嫁接试验是研究结瘤自调控的有效方法。本文优化了百脉根的嫁接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初步研究了百脉根突变体rel3根瘤数目减少的机理。结果表明,rel3突变体根瘤数目减少的表型是由来自于茎的信号决定。
- 李晓琳孙杰陈爱民王彦章
- 关键词:百脉根嫁接
- 大豆早期结瘤素基因enod2B启动子在水稻中的表达受结瘤因子诱导被引量:7
- 2004年
- 在根瘤菌与宿主豆科植物形成的共生关系中,根瘤菌分泌的结瘤因子是宿主专一性的主要决定因子.结瘤因子信号能够诱导豆科植物根毛细胞质膜去极化、离子流动和早期结瘤素基因的表达以及根毛变形、皮层细胞分裂和根瘤原基形成等与共生有关的表型变化.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能否对结瘤因子信号产生应答反应是最终实现水稻结瘤固氮的关键因素.将大豆早期结瘤素基因Gmenod2B的启动子与报告基因β-葡萄糖苷酶(GUS)基因融合构建成嵌合基因Gmenod2Bp-GUS,以此嵌合基因作为探索水稻细胞感受结瘤因子信号的分子标记.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系统,获得了携带嵌合基因Gmenod2Bp-GUS的水稻再生植株.以广宿主根瘤菌NGR234(pA28)分泌的结瘤因子作为探针,检测转基因水稻中嵌合基因Gmenod2Bp-GUS的表达.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中大豆早期结瘤素基因enod2B启动子的表达可以受结瘤因子诱导,仅在水稻根部的皮层薄壁细胞和内皮层细胞中呈特异性表达,并且受到氮源的调控.推测在水稻中可能存在结瘤因子所诱导的豆科早期结瘤素表达的类似机制.
- 王彦章俞冠翘沈善炯朱家壁
- 关键词:大豆结瘤因子转基因水稻GUS活性根瘤菌
- 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被引量:29
- 2006年
- 蒺藜苜蓿(Medicagotruncatula)是国际上广泛用于研究仅属于豆科植物或者与之有关的某些生物过程的豆科模式植物,这些生物过程无法采用模式植物拟南芥进行研究。蒺藜苜蓿的基因组较小,二倍体,遗传学简单,遗传转化相对容易,再生时间较短。2003年,国际间合作的蒺藜苜蓿基因组测序计划已经启动。文章概述了蒺藜苜蓿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数据库、遗传转化系统以及功能基因组研究工具的研究进展。
- 陈爱民连瑞丽孙杰王彦章
- 关键词:蒺藜苜蓿基因组遗传突变
- 蒺藜苜蓿小G蛋白ROP10调节共生互作过程中结瘤因子诱导的根毛变形
- 根毛是根瘤菌进入豆科植物根细胞从而完成根瘤菌侵染和根瘤器官发生的主要通道.为了捕获根瘤菌,根毛经历了一系列的形态变化,包括根毛顶端膨大、分杈和卷曲,这些形态改变涉及到根毛细胞的去极性生长以及生长极性重建的过程.研究证据表...
- 雷鸣娟王琪李晓琳陈爱民谢亚钧李冠罗达谢致平Christian Staehelin王彦章
- 苜蓿中华根瘤菌matB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的研究
- 2009年
- 通过同源性分析,发现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菌株Rm1021中matB基因与三叶草生物型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v.trifolii)和慢生型大豆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USDA110)中编码丙二酸单酰辅酶A合成酶(malonyl-CoA synthetase)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分别达到了75%和67%一致性,具有高度同源性。因此,从Rm1021中克隆出matB基因,并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中进行体外诱导表达和纯化。纯化的MatB蛋白具有丙二酸单酰辅酶A合成酶的活性,测定的Km值是710μmol,Vmax是0.209μmol/min/mg。
- 王永宝孙杰刘君陈爱民王彦章
- 关键词:苜蓿中华根瘤菌酶活力
- 新疆特定生境下抗逆高校土著大豆根瘤菌的筛选和遗传改造及应用
- 王彦章陈爱民傅力廖康俞冠翘章建新罗明邹华松戴小密陈兵
- 大豆根瘤菌接种技术通过生物固氮作用,达到减少化肥施用量及对环境污染的目的,是一项节能增效、绿色环保新举措。目前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大豆根瘤菌剂的应用已成为一项常规措施,每年接种面积已占播种面积的50﹪以上,而我国的接...
- 关键词:
- 关键词:大豆根瘤菌抗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