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光华

作品数:9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航空宇航科学...
  • 5篇理学

主题

  • 8篇PIV
  • 6篇湍流
  • 4篇翼型
  • 2篇旋涡
  • 2篇湍流边界层
  • 2篇尾迹
  • 2篇尾流
  • 2篇剪切流
  • 2篇边界层
  • 1篇低速风洞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机制
  • 1篇旋转失速
  • 1篇压气机
  • 1篇叶片
  • 1篇圆柱
  • 1篇圆柱绕流
  • 1篇运动学
  • 1篇失速
  • 1篇速度场

机构

  • 9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9篇王光华
  • 7篇高歌
  • 7篇刘宝杰
  • 2篇刘涛
  • 1篇陆亚钧
  • 1篇袁辉靖
  • 1篇张燕东
  • 1篇刘涛

传媒

  • 3篇航空动力学报
  • 1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流体力学实验...
  • 1篇航空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工程热物...

年份

  • 5篇1999
  • 4篇199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翼型近尾迹流动的PIV研究被引量:2
1999年
利用在线式互相关PIV系统,在低速风洞中对NACA0012翼型的近尾迹流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翼型近尾迹存在有序的涡街结构,涡街在尾缘处形成后,在向下游的迁移中,会经历一个发展壮大,失稳破碎,最终演化为湍流的过程、本文分析了近尾迹流动结构、流动机制,探讨了近尾迹流动中旋涡和涡街的稳定性.本文指出在翼型尾缘处采用恰当的流动控制措施,可以改变尾流与其下游物体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机制,以达到兴利除弊的目的。
刘宝杰王光华高歌
关键词:尾迹旋涡PIV
利用PIV技术对非光滑表面湍流边界层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1999年
利用在线式 P I V 系统在低速风洞中对两种非光滑表面:阵列涡发生器表面和波纹壁面的湍流边界层进行了实验测量。观察到了壁面几何形状的改变对非光滑表面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阵列涡发生器表面(10m /s)湍流边界层内有明显的双剪切带状结构,外剪切带状结构接近边界层的外边界,小尺度的涡在内剪切带状结构的附近产生;波纹壁面(20m /s)湍流边界层内涡的尺度比较小。并在相同的壁面几何形状条件下,在不同的流动工况下,研究了非光滑表面对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壁面几何形状的改变对外层的大尺度横向涡的产生和发展有明显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效果在不同的流动工况下相差很大。
王光华刘宝杰刘涛高歌
关键词:湍流边界层剪切层PIV
用小波变换对机匣处理抑制旋转失速的机理研究被引量:6
1998年
本文利用小波变换对轴流压气机旋转失速时的压力信号进行时频分析。通过Morlet连续小波变换,详细分析压气机失稳过程中非定常信号的变化,并研究旋转失速初始扰动信号在处理机匣气室中的局部行为。通过对比实壁机匣与处理机匣的失速初始信号相干波形的结构特性,发现不同机匣结构对相干波形结构中压力脉动信号的不同影响,提出处理机匣抑制旋转失速初始扰动发展的机理。
张燕东王光华陆亚钧
关键词:机匣航空器压气机小波变换
翼型近尾迹流动的PIV研究
刘宝杰王光华高歌
关键词:尾迹旋涡PIV湍流
PIV 在低速风洞中的应用被引量:39
1998年
利用在线式PIV系统,采用互相关的分析方法,以较高雷诺数下圆柱绕流和翼型尾流为例,对PIV在低速风洞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简要介绍,旨在表明当前PIV技术的一些特点及其用于风洞实验研究的潜力。实验中所采用的PIV系统,反映了近几年来PIV技术的一些新特点:一体化大能量双激光器系统、TSI公司的互/自相关CCD和高速帧采集板(FrameGrabber)等。
刘宝杰王光华高歌袁辉靖
关键词:PIV风洞测量圆柱绕流粒子图像测速
湍流剪切流PIV研究和子波分析应用
王光华
关键词:PIV子波分析
利用PIV技术对平板湍流边界层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1999年
利用在线式PIV系统,在低速风洞中对零压力梯度的光滑平板湍流边界层进行了实验研究。观察到了湍流边界层外层拟序结构的一些典型流动结构:横向大涡、湍流边界层外缘的凸块和涡破碎等,并给出了这些结构所对应的瞬时涡量场和剪切应变变化率,同时还观察到湍流边界层外层的大尺度横向涡多表现为拱形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边界层与自由流之间的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等输运特性,主要由外层的大涡结构与边界层内层及自由流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所决定。实验结果还给出了湍流边界层外层的平均速度、湍流强度、剪切应变变化率以及速度脉动量的二阶关联量(?)和(?)的分布。
王光华刘宝杰刘涛高歌
关键词: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PIV剪切流动
翼型近尾迹流动的PIV研究——运动学特性被引量:14
1999年
利用在线式PIV系统(ParticleImageVelocimetry),在低速风洞中对NACA0012翼型在雷诺数2.39×105,0°和4°攻角下的近尾迹流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较高的雷诺数下翼型近尾迹流动是一种以旋涡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为主导的湍流剪切流。在测量范围内,翼型的尾缘处是近尾迹涡街的形成区;尾缘后0.5倍弦长的区域存在类似于卡门涡街的有序结构,是旋涡发展区域,旋涡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距翼型尾缘0.5倍弦长至1倍弦长的区域,是翼型近尾迹流动由有序走向无序区域,旋涡开始破裂。翼型表面边界层对翼型近尾迹湍流剪切流的演化有重要影响。实验结果还给出了近尾迹流动的平均速度、湍流强度和剪切应变变化率,以及速度脉动量的二阶关联量u′u′,u′v′和v′v′的分布。
王光华刘宝杰刘涛高歌
关键词:翼型湍流尾流运动学PIV
翼型近尾迹流动的PIV研究——动力学机制被引量:9
1999年
利用在线式互相关PIV(ParticleImageVelocimetry)系统,在低速风洞中对NACA0012翼型在雷诺数2.39×105,0°和4°攻角下的近尾迹流动进行了详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翼型近尾迹存在有序的涡街结构,涡街在尾缘处形成后,在向下游的迁移中,会经历一个发展壮大、失稳破碎的演化过程,流动从有序走向无序。翼型的近尾迹是一种以旋涡的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机制为主导的流动现象。本文着重探讨了翼型尾缘处的涡街形成机理,尾迹内的流动机制,以及近尾迹的流动稳定性。
刘宝杰王光华高歌
关键词:翼型湍流尾流动力学PIV
共1页<1>
聚类工具0